写给博物馆、画廊和藏家们的一封信——艺术圈的“金钱病”
发起人:点蚊香  回复数:0   浏览数:10811   最后更新:2016/08/07 22:44:55 by 点蚊香
[楼主] 点蚊香 2016-08-07 22:44:55

来源:芭莎艺术 文:Dominique Levy


多米尼克·莱维 ,法国DSLCollection联合创始人Dominique Levy,曾在佳士得拍卖行工作,近10年来与先生专注于收藏中国当代艺术。


艺术市场具有束缚性和短视性


我与丈夫一同收藏了30余年的艺术品,这之中我们遇到的最大变化就是金钱对全球艺术生态系统的影响。


如今,“市场”决定了艺术界的每一个方面,从艺术家的生活方式、生产的艺术作品到艺术品在机构、媒体中如何呈现。每件艺术品背后都贴着可观的价签。然而很多人忽略了艺术看不见的属性价值(Qualitative Value),越来越多的人把“价值”与“价格”混为一谈,但它们之间有着巨大的差别。


让我们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自现代艺术占领市场之后,我们迎来了多文化发展的上世纪90年代中期,目睹了现代化的再创造和“新艺术”的本土化,但绘画这种古老的艺术形式依然兴盛于世,并加入了抽象绘画这个让人喜爱的种类。绘画可以是批量生产的,但依然保有手工性,它们以不同的尺寸来配合不同的空间需求,无论是卧室还是会客厅都能找到合适的作品。抽象绘画,尤其是以色彩实验为主的作品,能瞬间抓住人们的眼球,令人无暇顾及画面的具体内容。


我之所以特意指出它强大的适应性,并不是要蔑视绘画或抽象艺术,而是要强调这背后市场的束缚性和短视性,往往是背后的交易商在操纵艺术家生产出前者想要的产品,这种机制下,后者甚至被前者激励着批量生产此类产品。


这让我想到了如今的艺术家的创作处境——当艺术界的首要规则就是金钱时,又怎能指望艺术家去冒险,进行创意性尝试?也许一开始他们还有尝试的勇气,但很快就会被“可能卖不出去”这个紧箍咒吓得缩回手脚——但艺术的本质不就是通过艺术家独有的语言去大胆尝试新想法、激起对话、引发新的体验吗?艺术家不像其他职业,他们不用融入一个社会群体中;相反,艺术家应该围绕着我们建造一个新的文化。

2014年12月,艺术家杰夫·昆斯在法国蓬皮杜艺术中心的展览现场


博物馆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如果未来的考古学家挖掘出了我们这个时代的博物馆残骸,一定会以为“现代主义”(Modernism)是一个纯西方的产物,这当然是不对的。现代主义的起源与发展都是国际化现象,以不同的形式、时间线、起因在非洲、亚洲、澳洲和南美洲各自的主线上发生着。


那为什么如今的博物馆不再给我们讲述这些故事?原因很简单:它们卖不出去。再深究它们为何卖不出去?答案是它们太陌生了。为什么陌生?最终根源是:博物馆的总监只关注卖出了多少门票,而不花心思去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


作为公众机构,难道它们的职责不是去刺激创新思考、改变我们看待事物的方法吗?其中一个途径就是引入迥然不同的文化,将它们摆放在一个屋檐下,挂在一堵墙上,并排放置。这个做法会传达两个重要而精准的信息:外面的世界有许多来源不同但一样重要的文化;这些文化在很多方面又具有相似性,仅从表面都可以观察出规律来。


画廊在其中又做了什么?我们常常听到画廊声称自己在艺术商业化上是“清白的”,它们不会为了成本而牺牲艺术的智力价值;画廊也不是一个盛放商品的展厅。但在越来越多的案例中,画廊才是打造、参与了贸易巡回的主力,光是从全球每年数量激增的博览会就能窥得一二。无论他们怎样反抗,画廊主正在逐渐成为艺术商人,把越来越多的时间花在推销“产品”上,打造他们的品牌,并将它推向每一个可能有交易的市场。从亚洲、中东到俄罗斯、南美洲。


结局如何?近些年来,这个全球艺术的大集市已经圈入了一拨新晋买手,是他们的加入让“艺术购物”变得时髦。这里也催生出了泛滥的模仿性收藏(Copycat Collecting),大量的热钱只投给那几个名声在外的艺术家,只有极少数的藏家敢于在名单之外押宝新人。这些新晋买手盲目地跟随着画廊、艺术咨询商和社交网络的潮流,相应地,艺术评论也被挤出了主流之外,在消费主义中变得跟不上时代。

2016年1月,艺术家艾未未在法国Bon Marche商场内的展览


供求之外的艺术泡沫


我不会被艺术生态系统的改变所震撼,或因毕加索一幅画拍到 2 亿美元而瞠目结舌。事实上如果你翻开艺术史书籍,总是能在不同时期观察出泡沫的存在。但当下的这个泡沫在我看来更为严重:它活跃在供求关系之外。


如今能展出艺术品的画廊、机构、博览会数量要远远多于高质量艺术品的数量。今天的艺术并不比 10 年、20 年或 30 年前的艺术要优越或低等 , 每个时代最具历史意义的艺术家永远是一个恒定的数量;今天的画廊主和藏家也不比过去的更精明。


当下艺术市场上这股近乎疯狂的源头是对艺术品与日俱增的需求,是资本过剩后,人们追逐高额收益回报的投资选择。艺术价格的疯狂走高不是因为艺术界正在发生的变革,而是因为资本界没有可投资的项目。这股繁荣不是来自艺术圈内部,和艺术质量也没有任何关系。当一个人把艺术看作项目投资时,买下的是它的未来指数,是待市值翻倍后,卖给下一个接盘手的交易。


当我和丈夫30年前开始收藏时,一个艺术家的“市场”很大程度取决于艺术评论家对他的挑剔点评,而如今我们眼睁睁地看着评论家的位置被巨头画廊、大鳄藏家、大型拍卖行所取代。当然这其中还有时代的产物,Instagram、Twitter 和 Facebook 上不断传播的视觉图片也催化了这一过程。


然而如果你问我,艺术和金钱的关系该如何调整,我也无法提供答案——艺术需要金钱。金钱改变了艺术世界的形态。但你若问我金钱是否影响了我收藏的方式,答案是坚决的否定。


我们无法改变外界,但可以改变自己。首先,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刻都需要锻炼观看艺术的眼光,去更新、拓展知识体系,在有专业性、专注性的积淀下打造自己的私人收藏。其次,要关注艺术的“质量”,也就是艺术作品中不可取代的、持久的艺术价值。价格会不断经历上涨和下跌,但真正的艺术价值仍然是神圣而不会被取代的。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