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 关于“电子遗留物”的形而上问题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426   最后更新:2016/07/27 20:02:33 by 蜡笔头
[楼主] 蜡笔头 2016-07-27 20:02:33

来源:艺术界LEAP


“电子遗留物”展览现场,2016年,OCAT西安馆


电子遗留物:徐文恺个展

OCAT西安馆

2016.06.18-2016.09.11


作为西安OCAT的夏季展览之一,“电子遗留物”这个展览名称多多少少会让人揣测艺术家aaajiao(徐文恺)试图在这个以墓穴和碑林为象征符号的城市与他的新作之间所建立的某种互指性联结。而事实上,无论是依据前朝石刻拓片和人工神经网络算法创作的“没有含义的字体”(《字体》,2016),还是林立在主要展览空间中为windows视窗系统构建的墓碑(《视窗碑林》,2016),这些带有显性“遗留物”基因的作品只是在叙事元素与空间隐喻的层面上达到了如新闻稿所述的,“与这座城市产生特殊共鸣”的效果。更富有说服力的联结体现在其他几件在展览空间中似乎处于次要位置的作品上,包括《邮件迷航》(2016)与《空间》(2016)等。这些作品无一例外地都专心于可见、可触的屏幕之后那个缺乏空间甚至时间边际的世界所制造的“遗留物”,而非单纯地将某种历史脚本与数据处理手段依托于一种实体呈现而粘贴起来。

“电子遗留物”展览现场,2016年,OCAT西安馆


这实际上涉及到对我们惯常所理解的历史时间与数据沉积所形成的时间是否要区别对待的问题,或者说,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着由实体的空间所构成的鸿沟。按照aaajiao的理解,并不存在所谓虚拟(数字)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绝对的界限,二者在一种浸入式的体验层面上是没有区别的,只不过存在着虚拟技术在这一层面上更大的进步空间。再下一步的追问在于,这个立场究竟能不能回答为什么要将一种基于数据处理问题的创作转化为一场实体空间的“展览”的问题。然而可以肯定的是,这种对于“传统”展览形制的保留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艺术家在另一更具话题性议题上的立场——即警惕于艺术创作对于持续更新的“新”技术的亦步亦趋。比起交互、VR这些当下时髦的创作风向标,aaajiao显然更关心“数据”作为一种材质在其更本体意义上可以被研究和探讨的问题——包括它的时间、物性以及在历史经验中所建构的层次。也是从这个层面上来讲,对于一个以“新媒体”标签为人们所熟知的艺术家来说,恰恰是在这种对“历史”的反刍与交集之中,蕴含着比追逐新技术的方向上更可被推进与成熟的能量。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