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龙美术馆,揭开艺术家余友涵鲜为人知的过去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2132   最后更新:2016/07/27 09:42:48 by clclcl
[楼主] clclcl 2016-07-27 09:42:48

来源:凤凰艺术 王家北


2016年7月23日4时,“余友涵:1973-1988作品展”在龙美术馆(西岸馆)开幕。本次展览展现了余友涵在形成他独特的抽象艺术风格前,质朴和真挚的早期创作和探索的历程,深入了人们对余友涵创作风格形成的了解。


酱婶儿的余友涵




听到余友涵刚刚在龙美术馆办了展,你会想到什么?也许是他笔下红红火火恍恍惚的政治波普:



▲ 余友涵的政治波普系列作品


也可能是逼死密集恐惧症患者的抽象画:



▲ 余友涵的抽象系列


然而,很抱歉地告诉你,这些,展览上都没有!有的只是这样的:

▲ 南昌路思南路 纸本油彩 1984

▲ 庐山花房 布面油彩 1980


没有错,你没看错。余,友,涵,就是这三个字,就是这个人。余友涵既是艺术圈的常青树,也是绘画界的老顽童。在新闻发布会上,主持人让他随便讲两句,他却瞪着两只眼睛如探照灯般来回扫视,不发一语,只是在嘴里念叨着“随便讲才是最难讲”。后来被逼的没有办法,才明了要对他展览的这些作品谈谈自己的感受,这才从他上学时开始慢慢讲起这一段不为人知的艺术探索历程。开幕式上,余友涵也远远不像其它艺术家那样在自己的展览上意气风发锋芒毕露,在话筒前致辞时,仍旧规规矩矩地站好,仿佛仍然在他年轻时的部队中一样。直到下了场,气氛轻松些,他才在女粉丝们的包围下,笑着和大家签签名,合合影。就好像终于从学习西方油画的规规矩矩到了后期政治波普与抽象绘画的自由随意。





▲ 新闻发布会与开幕式现场


与其他展览相同,本次展览的最大看点当然是艺术家创作的作品,然而与其他艺术家不同的是,余友涵本次的作品让批评家们与理论家们在美术史的梳理上却无从下手。作为上海乃至中国的先锋人物之一,余友涵的早期作品与如今作品巨大的差异性让人感到十分惊奇,人们早已将他如今的波普与抽象深入脑海,却没想到最初他是酱婶儿的余友涵。


余友涵的青春


从本次展览的这些早期作品中,人们看不到一丝那个年代艺术家们身上或多或少的苏派影子,相反,本次展览中却露出浓浓的法式风情。这当然不是因为余友涵与那些国际艺术家一样,年轻时就远赴国外,深受外国文化熏陶。事实上,究其原因,就不得不聊聊他儿时的故事。









▲ 展览现场


从未去过法国的“法国艺术家



上世纪五十年代,住在法租界的余友涵儿时和一位邻居小孩要好,而邻居的父亲范纪曼既是一位三四十年代的上海地下党还是一位很有造诣的画家。余友涵就是在邻居家接触到了梵高、塞尚、莫奈等法国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的艺术,虽然儿时对艺术仍旧懵懂,但西式现代艺术的种子已在他心里扎下了根。同时,余友涵本人从小贪玩,喜欢画画,小时大人看到他画在弄堂墙壁上的飞机打仗图夸他有天才。初小,美术老师让他在黑板上画豆荚与毛豆,给全班做范本。高小毕业,美术老师带她报考美术中专没考上。他始终对画画有着极大的兴趣和爱好。上高二参了军,在服兵役期间,利用空闲时间,画过战士人物写生,画过部队驻地风景小素描。


余友涵1973年进工艺美校后是在基础课教研组教授学生素描,色彩等基础美术技能。然而,过去八年的文革并未给他任何在学校系统学习绘画的机会,漫漫长夜,等来的却是一纸“空白文凭”。为此,上课之外,他抓紧业余自修,这包括石膏像写生,头像素描写生,静物色彩写生(油画)。同时常常与学生交流,有时还跟他们学习。因为有的学生入校之前,就可外请老师辅导,已经画的不错了。个别情况下,余友涵在上课,学生反过来指导他,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画素描,有学生来跟他讲,这应该怎么么画,能者为师,他不在乎师道尊严,师生之间相互探讨。除了在教室里加强练习之外,余友涵在学校附近的农村,上海家附近的街道及市区建筑也画了不少风景。

▲ 衡山宾馆 1982

▲ 石家庄李村学校 纸本油彩 1973

▲ 石家庄李村农舍 纸本油彩 1973

▲ 淮海中路 纸本油彩 1984


这些作品深受19世纪后期法国印象派和后印象派画家的影响。比如在几幅外岗风景和上海旧租界建筑的写生中可看到毕沙罗、梵高作品的影响,在青岛的写生中明显在模仿塞尚的色彩接触。不过最值得注意的是 ,余友涵那时就已经在探索自己的艺术风格,突出的是在一些风景画中大量用线来进行表达的尝试,他认为这主要来自东方艺术传统滋养和已经开始接触的抽象艺术影响。

▲ 杭州西湖附近 纸本油彩 1982

▲ 常熟路113弄 纸本油彩 1984

▲ 外岗村庄 纸本油彩 1978

▲ 外岗小桥 纸本油彩 1978

▲ 泰安路一弄堂内 纸本油彩 1984

▲ 吴兴路 纸本油彩 1980


我们看到的……



本次展览为观众提供了一个契机,使得观者得以近距离看到上海本土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余友涵在形成他独特的抽象艺术风格前,最质朴和真挚的早期创作和探索的历程。展览依据创作时间和内容题材,分为北方乡村、工艺美校、上海街景、异乡小景、静物写生五个部分。通过了解余友涵整体的艺术创作历程,了解到一个艺术家对“艺术”和“美”最纯粹的研习和探索过程,感受到艺术家在创作过程中内心的尺度和张力。

▲ 贝多芬静物 纸本油彩 1983

▲ 自画像 布面油彩 1982

▲ 邻居女孩 纸本油彩 1973

▲ 青岛街道 纸本油彩 1979


这些尚未被重视的第一阶段的作品,在形式探索上或许还比较稚嫩,却非常重要,也是艺术家本人非常珍视的作品。因为他们代表着一个艺术家审美的觉醒。余友涵的这些早期风景画没有什么主题的野心,但开始关注色彩笔触形式之间的和谐和张力。在关注后期作品时,考察他的第一阶段,也许能有助于超越那些评论的标签,看到一个艺术家是怎样开始严谨认真的寻找美学上的自己内心深处的那种度量秩序与和谐,并试图通过绘画语言表达更本质的东西。同样的,这也让观众对于其作品风格的转变产生好奇,这也是美术馆接下来需要做的事情,即展现艺术家是如何一步步发展到如今的艺术风格。

▲ 大连儿童园 纸本油彩 1983

▲ 高安路康平路 纸本油彩 1984


看完后是不是已经震惊了?就如余友涵本人所说,在这些作品里,会看到不成熟的构思和笔触,看到不断学习的影子。想每一个要求进步的人,都会有这样的过程。听上去是不是很有道理?所以不要觉得过去的自己不忍直视,哪怕与未来所做的毫无关系,但也是炒鸡有价值滴,毕竟那是自己一步步走过的探索过的道路。

关于艺术家

▲ 艺术家余友涵近照


余友涵,1943年出生于上海。

1973年毕业于北京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并任教于上海工艺美术学院。

2003年退休,现生活于上海。


展览信息

展览名称:余友涵1973-1988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6年7月23日—9月25日

展览地点:龙美术馆(西岸馆)第二展厅 (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

艺术家:   余友涵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