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友涵:绘画是一种高尚的能力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1   浏览数:1059   最后更新:2016/07/28 13:55:58 by guest
[楼主] colin2010 2016-07-24 22:09:10

来源:空艺术 朱凡


绘画是一种高尚的能力

余友涵1943年出生于上海,小学四年级时,少年余友涵就用“我想当画家”来回答小学老师对于未来设想的提问。老师提醒他,画家并不像钢琴家、歌唱家,演出一结束就有鲜花和掌声。“我不追求这个东西,我的性格是相反的,喜欢安静的。”在回忆起少时的这段对话时,余友涵这样说,而他已经在绘画创作的道路上坚持了60余年。

对于少年时期的余友涵,画家范纪曼和他小学的美术老师影响了他最初对于绘画的认识。他至今对于老师家中狭小的画室印象深刻,在七八平米的房间中,老师收藏的画册和学生的绘画作业堆放在一起,在仅有的空间中支撑起的画架上完成小尺幅的肖像,那些对于音乐家贝多芬、莫扎特的画像,就在余友涵的追问和与老师的对话中,深入脑海。那些油画的色彩给余友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些紫色、黄色跳跃的色彩,吸引了我,在我看来,绘画是一种高尚的能力。”


另一位对他产生诸多影响的是余友涵的邻居——画家范纪曼。他的家里藏有很多法国印象派等欧洲近现代画派的画册和书籍。余友涵经常到范纪曼家里拜访,而对于这些画册的阅读让他在少年时期就接触到印象派等现代主义的绘画风格,这种耳濡目染也在日后对于余友涵的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60年代初,上海的一个文化馆展出过印象派的绘画印刷展览,虽然离余友涵所住的徐汇区很远,但他都会去参观。



“我从未学习过绘画”

“我从未学习过绘画。”余友涵这样回忆自己的学院经历。

文革时期的教育对于余友涵来说,其实是一段空白。这不单单是一种个人经验,而是那几代人的共同遭遇。


高中时期,余友涵到部队参军,在空闲的时候就练习速写,给战士们画头像。1965年,余友涵考上了中央工艺美术学院(现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陶瓷专业,仅仅一年后,文革爆发,学习就停止了。余友涵在参加大串联时患上了肝炎,一直在养病。直到1973年,才毕业分配回到上海,进入上海工艺美术学校任教。“虽然有了美术老师的身份,但那时谈不上创作,8年的大学等于是空白,只有一纸文凭。那时一边教学,一边自己做些基本的绘画练习。”


文革时期特定的社会环境,让余友涵一度走出学校,参与到运动之中,西安、成都、重庆、广州,尽管在某种张扬的热烈气氛之中,但这种对于自然的游历无疑成为了余友涵最初观察社会的视角与方式。在“大串联”骤然中断时,余友涵和几个同学被困在广州,一度还希望以步行的方式继续去革命老区,甚至经历了一段时期徒步行走。


写生作为一种观察方式

“在路上”成为了余友涵学校经历中的重要经验,反而回到上海担任教职后,由于工作的关系,他只能将关注的视角放在城市身边。在这一阶段之中,余友涵将写生作为对于写实能力的一种训练,基于对教职和个人创作的一种朴素的训练,他经常骑着自行车,带有油画箱在上海城市各处去写生。大连、青岛等城市出现在他的绘画之中,也是作为生活经历的一种记录。

武康大楼老照片

余友涵 武康大楼 1983

衡山宾馆老照片

余友涵 衡山宾馆 纸本油彩 1982


写生给予了他在相对短时间投入对自然沉静观察的方式。而在这之中,早先对于印象派等欧洲绘画的阅读经验也以一种缓慢的方式进入余友涵的绘画之中。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余友涵的早期创作以写生为主,这些画作是他在艺术创作上的早期尝试,也是从风景向抽象转换的过渡作品。余友涵说“风景系列”是他创作生涯中的第一阶段,虽然在他看来这些风景画还属于习作,但余友涵对画作的要求已经有了两个标准:一是中国的;二是当代的。

“风景系列”作为文献线索,反映了余友涵早年对梵高、塞尚、莫奈等艺术家创作风格的研习,可以看到其中一些马路风景类的作品与印象派比较接近。那时的余友涵十分推崇塞尚,但他从未想过去模仿塞尚,只是喜欢研究塞尚的创作方式。而塞尚对余友涵在结构和色调方面的影响,也一直延续到他抽象主义和政治波普系列的创作中。

常熟路街景照片

余友涵 常熟路113弄 纸本油彩 1984

徐家汇大教堂老照片

余友涵 徐家汇教堂 1982


不管是什么,耐不住比较。很早就看到西方印象派绘画,再和国内的绘画展比较,一定会受到西方色彩的影响。”余友涵说。“当时我也画过一些上海风景,但风景是需要走出去看的,我那时要教学没有时间。我心里又想要表达中国的当代的艺术。”

在当下,重读余友涵的早期风景作品,也可从其中线条的组织、笔触的排列窥见其80年代后期转向抽象的线索。早在1973年石家庄李村的写生创作,即展现出余友涵在构图及色彩上区别于苏派绘画的风格选择,而在如创作于1984年的《泰安路一弄堂内》中已经有了向抽象风格过渡的线条表现。

吴兴路街景照片

余友涵 吴兴路 纸本油彩 1980

高安路康平路老照片

余友涵 高安路康平路 纸本油彩 1984

淮海中路老照片

余友涵 淮海中路 纸本油彩 1984

余友涵 石家庄李村学校 纸本油彩 1973

余友涵 外岗小桥 纸本油彩 1978

余友涵 泰安路一弄堂内 纸本油彩 1984


回望其创作,不难看到其对于自然的体察与敏感,这种对于自然气息的体察和其对于抽象内部的流动与意向有着内在的关联。2000年后,余友涵在“沂蒙山”系列中,再次完成了风景与抽象的对话。

2016723日,“余友涵1973-1988作品展”在龙美术馆开幕。展出作品依据创作时间和内容题材,共分为五个部分:北方乡村、工艺美校、上海街景、异乡小景及静物写生,呈现出余友涵在形成抽象艺术风格前,早期创作与探索的历程。





开幕式现场















展览现场


时间:2016年7月23日 13:30-14:30

地点:上海市徐汇区龙腾大道3398号  龙美术馆(西岸馆)江景多功能厅

主持:李旭

嘉宾:

李晓峰、漆澜、薄小波、赵川、范额伦、冯良鸿、申凡、荣岩、王莉

[沙发:1楼] guest 2016-07-28 13:55:58
被梵志提拔两下就感觉自己高尚了?用色太脏,表达太浅,猎奇太重,整个一个表现主义画法个人实践的失败案例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