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否可以用一个奖项拯救绘画?
发起人:点蚊香  回复数:1   浏览数:1126   最后更新:2016/07/26 15:22:23 by guest
[楼主] 点蚊香 2016-07-23 21:11:52

来源:Hi艺术 文:刘霞


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奖-李赢作品展出现场


绘画过气了,这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点在艺术奖项的PK中尤为明显。回顾2015和2016年已经评选结束的奖项, 2015年罗中立奖学金的获奖者是川美新媒体专业的胡佳艺的影像作品《冰刀》;2016年首届王式廓奖的获得者是新媒体艺术家田晓磊;2015年新星星艺术节的奖项有从媒介着手的细分,但“年度实验奖”依然颁奖给了综合材料和新媒体艺术;已经在上半年结束的艺术8·中国青年艺术奖的获得者同样是一位新媒体艺术家。
而绘画的弱势似乎也不仅仅表现为同其他媒介PK中的乏力,在绘画类奖项中,绘画本身似乎也同样表现的乏善可陈。今年3月份结束的约翰·莫尔绘画奖将大奖最终颁给了“六零”后艺术家,虽然被主办方认定为是奖项原本的定位也并非局限年轻艺术家,但这样的结果无可厚非的也承认了年轻一代在绘画创造上的乏力,而随后被抛出的获奖艺术家抄袭行径的消息更是雪上加霜。作为连任五届新星星艺术节评委的何多苓在采访中也承认在每一届的奖项评选中,“能够让人眼前一亮的作品越来越少,甚至不能说下一届一定比上一届好。”
在作为轰轰烈烈造星运动之下的明星艺术家高瑀的观察下,当下的绘画还存在着越来越同质化的现象,虽然在他看来,除了绘画语言本身难以再有新的突破以外,这也是一个大的外部环境日趋同质的必然结果。绘画是否无药可救?
但也正如高瑀提到的那样,一个奖项或是一个人足以影像一代人的意识,YBA(英国青年艺术)的闻名,正是得益于萨奇策划的连续6次证明“绘画的胜利”大展以及透纳奖的联合推动。这样的例子在国内也并非没有,1999年伍劲策划的展览“新锐的目光-1970年前后出生的一代”同2004年的 “新锐绘画奖”,让以70后为代表的新锐绘画崭露头角,并顺利推向市场,直至今日,在行业内活跃的众多艺术家都出自这个展览和这个奖项。
当下社会提供给艺术的环境和对艺术的接受能力,都远超世纪初。正如采访中所有人都认可的那样,资本可以拥有私人美术馆,是否也可以出现一场有巨大影响力的奖项。
[沙发:1楼] guest 2016-07-26 15:22:23
关键这几个奖社会知晓度和认可度都很低,本身也没多少钱,除了穷艺术家谁关注这种跟自己没什么关系的东西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