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慧:任何一件作品从它的功能意义上说都是一种介质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5   浏览数:851   最后更新:2016/07/28 16:31:21 by guest
[楼主] 小白小白 2016-07-23 11:47:10

来源:凤凰艺术 Lee


7月22日,“张慧”个展于长征空间举办,这是迄今为止张慧在长征空间所做的第五次个展,距他首次呈现绘画的个展已过去整整十年。本次展览也是张慧创作生涯的第三次重要转折。




▲ 展览现场


张慧的第一次转折出现在2006年的“局部地区”,他以绘画为主的作品在长征空间展出,表明了他艺术创作媒介的转向——从以现场感转至以平面绘画为主要手段的叙述模式;第二次转折出现在2009年的“二十一层半”中,张慧以“创造一种存在”的方式取代“表达已存在着的东西”,继而在“空地”(2012年)和“广场”(2014年)中,张慧反而尽量控制形式语言的部分,逐渐“拾回”描绘方式,创建一种可以成立的结构形式。“拾回”的开启也直接促成了此次个展。

张慧 纪念 布面丙烯242.5×363.5cm 2015

隔离  2015  布面丙烯 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

护士  2016  布面油画  40 x 30 cm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


“拾回”的工作方式,及相继被纳入的“承认”、“结构”被作为他近期工作和此次个展的三个关键词,既承接着过去展览中的转向和探究的逐步加深,也直接指向对未来工作的开启。“拾回”即重新认识和找回自己成长过程中所受的影响和教育,无论是好的或者坏的方面,“承认”是对整个艺术史、社会发展历史中被忽视的东西的重新考量,“结构”则是依据前二者的突破所可能出现的新模型,其中既包括现存的,也包括曾经被抛弃的,重新联结在一起,形成互构和共构。回归到作品中,张慧希望能够开启一种新的观看方式——在对过往的观照中,对结构有所延展和丰富。




雪景 II”系列  2016  纸上水粉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


张慧将过去两年中创作的14件绘画新作分解为七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体创作往往与过去作品中的某一个元素相契合,以层叠式的叙事方式出现。新作中张慧首次使用“护士”形象,这系列作品中出现的皱褶和人形的线条可追溯于“蓝图”系列(2012-2013),画面中交叠了现实场景和虚拟镜像,一幅画中褶皱的表面似织物但是却有肌肉的分量,银色线条穿梭于画面之中,同时担负着构造真实和幻景的作用;救生圈和霓虹灯的形象则从2011年开始反复出现,类似于音乐中的变奏或是小说人物的一再登场,因其并置了有迹可循和陌生的两种感受,而产生叠加的观看效果;透着蓝光的雪景画面则透露着重新结构的可能,与人物肖像融为一体的积雪被提炼而成一幅完全意义上的雪景图,此举消解了作品独立性,使其互相覆盖形成小的章节内的合奏。





▲ 展览现场


在已有的对空间方位、存在物的共构中,往常的张慧作品已经包含了对社会大景观的分析,此次展览作品中,除了以上所述大的框架式的考量,张慧也在其他方面努力重构他的结构。这次,张慧有意将情感元素置入展览结构中,如首次在展览中出现的逾三十件水粉画,张慧从成长过程中“拾回”诸多片段进行创作,以回顾的方式厘清被遗落的历史,依照视觉逻辑将其分配置展厅不同角落。这种碎片化的存在让张慧所要构筑的世界真实并且充满了能动性,它流动起来,再也不是一个固态社会模型中僵持的状态。而情感所带来的普遍的可能性,也足以让张慧所试图构建的“自由的结构”言之有据,并且可以被作为存在物而“凝视”,而另一方面,个人情感的置入和指引,也让艺术家有机会摆脱宏大叙事,从个人经验的角度,有感而发。



▲ 展览现场


对话“凤凰艺术”

▲ 艺术家张慧


(为方便您的阅读,以下“凤凰艺术”简称为“Q”,“张慧”简称为“张”)


Q:14年你的个展“广场”中,可以看到作品中有很多出跳的蓝色,有的是投影的蓝,有的则是日常风景中的蓝。通常这些蓝色会在绘画的语境中,给予我们一种语言或形式的用法。但当某一天,突然在一块绿草地中,看到一个出跳的蓝色瓶盖时,觉得这种状态又是脱离艺术环境的真实存在。这个时候我觉得你的绘画与这一现象有一定的联系,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张:当我们面对现实时,经常会出于一种“经验化”的目光去看,例如我们学画画,从小总看那些模式化的冷暖补色关系,渐渐看世界和现实的方式或获多或少会带上职业的经验。从正面的角度来看,这是用专业的眼光看世界,但从反面的角度来说,我们是不是会失去更多或更丰富的观看?更进一步说,非艺术职业的人怎么看世界,真正普遍性的看世界是什么?然而只要在这个世界存活的人,或多或少都有他们职业的经验,或许看世界的角度都是偏颇的、不准确的。但对于我个人而言,“视觉艺术”有一项重要的工作是要尽可能地检讨这种视觉关系——提出更多的可能性,检讨视觉经验所带来的观看方式。所以在我的工作中,其中大部分物件都源于现实中的原物,再经由自己的过滤,过滤出与现实有一定距离的东西。


一般我们喜欢把这个词叫“陌生感”:经过个人的心理色彩,形状的提炼;经过检讨、反思;通过调整改造,以及心理和现实的植入。所形成的作品,是对现实既有东西的一种反思,或是一种更善良的再观看。

▲ 2014820   2014  布面油画 129x90 cm  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


Q:那这里的再观看,通过绘画语言的改造,是不是会调动起你很多的个人情感,甚至与别人同样有的一种情感?


张:有,我觉得视觉艺术很有意思的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你不能用一种简单的方式对其概括:单一的形式,某一个情感、概念或观念。因为它是很综合的,只要你承认自己是一个活人,所做得作品也是一个活物的话,它势必都应该粘挂着。现代主义走了一大段叫作“剥离”的路,也如卡尔·安德烈说过著名的一句话,“主动自觉地剥离掉去附着在物体上的文化属性,使物还原成物本身,让它处于极少的状态。”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极简主义。


当时是在现代主义之前的背景下,包括很多其他的一些电影、影像。所以他们在求纯视觉艺术、求本体的过程中,就越来越去剥离,到达它最本质的东西。那现代主义走到一定的阶段,我觉得到达“一张白布”时候是最完美的,什么也不用画,一块石头不用任何雕琢加工,它是最纯粹的状态。好多西方人说已经到了天花板的状态,没有空间了,它到了一种最纯然之物的状态。那现在人们又开始反思,“就被遗落的,被剥离掉的东西”,我们在现代主义之后还能不能再拾回来。经过现代主义百年的洗礼,百年的进程,被捡回来,又会是怎么样的?


所以我个人的一大段工作也都是有这样一个重新反思的过程,像你刚才提到的情感,其实很多都和叙事性、视觉关系的建构,或者是视觉的一种连接方式相关。很多作品之间怎样建构起一种关系,这些作品都是在一定时间,被剥落掉,现在又重拾它,我觉得这是一件挺有意思的工作。

一秒  2016  布面油画  252x246 cm 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


Q:在此次展览中有一个“拾回”的概念,确实能看到作品中有很多之前的事物被今天所再创作或观看,形成多重时间的概念,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张:对,像这组《雪景》的水彩画,它是我14年年底,和一家人去泰国清迈度假。当时我们待在那没事干,老婆和孩子就去逛街,我就待在宾馆里,有时候晚上我出去就会看到清迈那个地方有很多欧美人,就开始画了他们的肖像。


后来画完之后,就总觉得它到了这一步好像还没完。那15年放了几个月回来,我又开始画这些,加了一些雪这样的想象关系,所以这一块就包含了两个时间:一个14年,一个15年。就这种工作有点突兀,好像“夹杂”这个意思。但这个起因是在,我4年前的一个展览上有一张《新年快乐》的画。当时我去亿多瑞喝酒,当时那个地方特别热闹,好多外国人、中国人,是一个很杂糅的地方,不像中国又不像外国。那时刚好是夏天,我也是拍了一张照片,照着这个画了下来,画下来就扔工作室了,当时觉得也没完。


那个放了六个月,入冬的时候,我刚好去工作室的路上,天上开始下雪,纷纷扬扬,眼见树杈上面厚厚的一层,然后走到工作室后,实际想画别的画,但是当时盯着那张画,自己心里觉得它是一个真实的东西的话,相应的它就应该跟着这个自然发生变化,我就开始在那张画中找这种自然规律,所谓高点的地方,桌子上、树杈上开始下雪,整个把这场雪下完,再按照雪的逻辑来调理,那就是《新年快乐》雪景那张画,这个是跟那个之间有联系的。所以在我的画和工作中有很多——一张画里的时间,跟之前几年工作中的它有一个时间的连接。

蔓延新年快 2016  布面油画  200x400 cm 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


Q:我觉得这里特别有意思,有时候我们看到这个雪景的时候,那一瞬间脑海里可能会产生另一个情绪,有这种心理上的联系。


张:实际上,人要处于这样的状态就会被锁住,被固化了,处于一种不许动的状态。由于这里谈的是固化、锁住和僵住的那种感觉,也就对应了我对清迈的那种感受——人被一种互相的文化之间的关系锁住了。因为所处的前提背景不一样,虽然紧邻西方,但泰国清迈又是这样,你说不能动的世界是多可怕的世界。所以退出这张画,就是这个大画,我把他们这些头像中一些固化的、雪的部分,附着在这个大画其中,在上面都能找到他们的形像。这是我对清迈整体的感受。

光照1 2016 布面油画  200 x 200 cm 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


Q:这是不是展览里你的情感被经过消化的部分?


张:我前几年的工作偏理性多一些,更多的强调概念,强调那种原始的一些东西,这次也是自己给自己十年工作设置的一个小总结。你看这些形象都是这些年陆续出现的一些形象,一旦说想打包或整体打理的话,就不能只是项目式的单问题,现在就想更多维地来工作。


Q:那我觉得这很奇妙,那你是如何面对这一环境,将自己的心理特征驾驭到图像中去的?


张:很多事情就像老的成语“守株待兔”一样,你老想等着兔子撞上,还不如你去养那棵树,甚至多养几棵树,你养殖一片森林,让树密集一点,只要兔子跑过来就跑不掉。所以有很多东西就是这样一种关系,就是当你大量地去琢磨这些事情,有的时候你可能看见一个平常的东西,一下就能和自己正在想的工作的事情产生一个连接。这可能不叫灵感,可能你不在这种密集的思考工作当中,发现不了那个东西跟你有什么感觉,可是由于我们这样养树、种树,养树林,一看到那个兔子,你就觉得是它。到了最后那一布,有的时候就是那种“感觉”,不是说非要在现实中找一个跟我有什么结构连接的东西。感觉就好象跟自己的工作有一种可能性,然后再去整理它,分析它,甚至是调整它。


Q:这个东西是不是也正是像你刚才说到的到了现代主义之后,需要重新拾回一些东西,通过叙述重新勾连起某种关系?


张:还有一个点很重要的是一种倒逼绘画的工作,就是互联网后网络、网络,它跟世界的连接关系早就不是过去线性的连接,它完全是一种新的结构方式。在这种后网络的结构方式里,那绘画如何自在?如何自己存在?因为语境彻底跟以前1819世纪完全不一样了。


实际我认为这个事情是很自然,很顺畅的。当美国到达一战、二战之后,在世界上成为那样的一种状态,它自然出现超强表现主义,自然出安迪·沃霍。它就倒逼着艺术本身来发生变化,那此时我们现在在这种互联网或智能大数据,所有这些东西的前提下,那绘画何为?这也是需要考虑的事情。


Q:那你是如何理解你的画面中那种形式或空间的克制关系的?


张:我觉得这里面存一种商量关系。就这个平面和里面的救生圈的那个空间,他们之间是处于一种商量到最舒服的状态——那个强一点,后面要弱一点,翻来覆去在一种商量的关系里。自己不是仲裁者,自己也参与这种商量,在工作室大量的时间里,一个人待着,它就是这样互相商量,商量到一种我觉得三方都可以的状态。

Q:我觉得你说的这个商量,其实是很理性的,我觉得可能不是我们绘画意义上的形式感的问题,它更像是一种观念的问题,你是如何看待的?


张:不论画的是一件东西,还是什么,有帆布、颜料和木框构成的,怎么说它本质上都是物,但是何以把一个物变成非物?变成个人思考,个人对世界的认识,包括观念等。这一系列的事情都需要艺术家去考虑,否则它不能成为一个有承载之物,或者是一个非物状态。




“记录”系列  2016  上水粉 图片由长征空间提供


Q:请你谈谈“护士”这个系列其中褶皱和线稿、镜像的关系的,以及它们承载的观念?


张:我当时在医院看病看到了这样的情景,就拿手机连拍了两张,上面那个是前一秒的,后面是后一秒的,她们的动作是很微妙的,那个人抬起点头,那个人头扭了一下,两个护士的身体基本在原位置。当我整理这个图,回去勾草图,发现她们的身体都没太动,她们能形成一种连接点,就在上下的中间位置。但这种图像是不可能存在的,要镜像的话可能是一个动作的影射。由于这两个时间是不可能镜像的,但怎么能把这种不可能成为可能,于是我在草图中推来推去,后来觉得有一个东西是可以解决——把背景褶皱化,线随着背景的褶皱关系也发生变化。但这并不是目的,目的是什么呢?有一点,当这张纸展平的话,图像就不存在了,护士的线性图像也就破碎了,是因为只有褶皱才能这样。等于如果我们试着把这张纸的褶皱展平,那线就分离开了,形成很多段线,图像也就没有了,它又还原成了两个时间的不可能。所以我们提供了中间状态,这此刻是可能的,两头都是不可能的。


Q:我觉得在你的作品中会用特别微观的一种表述,来传达某种叙事,就像你说到的褶皱的介质,能带给我们一种悖论关系?


张:任何一件作品从它的功能意义上说,都是一种介质,都是现实和我们自己实践,自己转换的一个介质。所以我们可以从很多角度、很多方面去展开工作,包括大问题,日常细小的,或者是经历起源等角度。这就得益于,我们很早的时候在“胡志明小道”有很多哲学家、当地的社科院、法律系的讨论,我觉得那次给我影响很大,然后让自己尽可能的从更多的角度来看问题。


展览信息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张慧

展览时间2016.7.22 - 8.28

展览地点:长征空间

[沙发:1楼] guest 2016-07-23 21:34:10
来源:中国艺术现场


【现场】十年、第五次个展、三次转折、七组作品、张慧让物回到本身


张慧为媒体导览作品


十年、第五次个展、三次转折、七组作品、今天下午在长征空间艺术家张慧同名个展拉开帷幕,这次个展的作品是艺术家历时两年半的工作成果。


这次个展距张慧首次呈现绘画的个展已过去整整十年。2006年的“局部地区”,以绘画为主的作品表明了他艺术创作媒介的转向——从以现场感转至以平面绘画为主要手段的叙述模式;到2009年的“二十一层半”中,他以“创造一种存在”的方式取代“表达已存在着的东西”,继而在“空地”(2012年)和“广场”(2014年)中,艺术家尽量控制形式语言的部分,逐渐“拾回”描绘方式,创建一种可以成立的结构形式。“拾回”的开启也直接促成了此次个展。


《流年(1)》《流年(2)》《流年(3)》 布面油画
《流年(2)》石青 70x50cm;
《流年(3)》朵 50x70cm;
《水纹》 200x320cm(80x100cmx8件)

2016 


观看张慧的作品,你最好不要以常规的欣赏单幅作品的思维去考量,正如此次个展艺术家将所有作品分为7组一样,张慧更关注的是它们之间的关系和呼应,而不是单独在整个空间的位置。张慧的创作中,或者说在他的作品中总有一些你发觉到异样却无从下手的隐晦线索,他喜欢将现实中的真实与自我营造的假象并置于画面的空间中,在二维的画布上融进立体的视觉观感。


一秒》布面油画  252 x 246 cm 2016   

》布面油画   246 x 126 cm 2016

此次作品的七个部分,每个部分的主体创作往往与过去作品中的某一个元素相契合,以层叠式的叙事方式出现。新作中张慧首次使用“护士”形象,这系列作品中出现的皱褶和人形的线条可追溯于“蓝图”系列(2012-2013),画面中交叠了现实场景和虚拟镜像,一幅画中褶皱的表面似织物但是却有肌肉的分量,银色线条穿梭于画面之中,同时担负着构造真实和幻景的作用;张慧在这组作品中有一个虚拟的断面,让作品看起来似乎是两件独立拼合而成的作品,而事实是它们是一张作品。



雪景浮雕)》 布面丙烯 198 x 252 cm 2015     


首次出现在艺术家展览中的水彩作品一共有60幅,1986年张慧进入大学求学,至今已经过去30年,这三十年对于艺术家也是丰富而重要的一个时间段,艺术家用每年两张作品来回忆和追溯曾经过往的经历,张慧以60幅水彩为过去的30年做注脚,以现在的角度看待过往,主观的去表达客观的曾经


水彩作品










“拾回”的工作方式,及相继被纳入的“承认”、“结构”被作为他近期工作和此次个展的三个关键词。张慧有意将情感元素置入展览结构中,如首次在展览中出现的逾三十件水粉画,张慧从成长过程中“拾回”诸多片段进行创作,以回顾的方式厘清被遗落的历史,依照视觉逻辑将其分配置展厅不同角落。


蔓延新年快)》布面油画  200 x 400 cm 2016     


张慧很喜欢卡尔.安德烈在艺术家访谈录中的一句话:主动自觉剥离掉附着在事物表面的文化属性,使物还原为纯然之物。


光照1)(2)》布面油画  200 x 200 cm  2016     

这个展览主体并不在于单幅的作品,而是其之间的关系。在导览中张慧将2016年的新作品《光照1》举例说明,两件独立的作品一件是原色,另外一幅则成为其镜像,色彩的饱和度发生变化后,借此提问:二者的关系是更为重要的,是否带有时间感。


》布面丙烯  242.5 x 363.5 cm  2015     

(局部)


救生圈是张慧屡次表现的主题,这次展出的作品由54块小幅作品拼合而成,并且艺术家为每一组小部分都做了单独的明暗处理,艺术家谈到救生圈本身环状的构造本身就形成了一种天然的远近关系,而54块独立的小部分形成了一种或纵深,或平面的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一种互动关系。


隔离》布面丙烯   2 panels, 227x182 cm each 2015     

现场君=

艺术家=


现:这次个展准备了多长时间?展出作品是如何选择的?

:这次个展的作品创作经历了两年半的时间,都是以组的形式来呈现,一共展出了7组作品。



手法  布面丙烯 112 x 161.5 x 3.5 cm 2015   


现:我注意到你的作品有一个特别属于你的标签化的观念“人为的真实与主观改造”的图像表达,这是出于什么考虑?

:确实,这是我想要的,因为我们在真实的现实中,我们穿的衣服是人设计的,道路是规划好的,路边花坛的花草也是经过设计的,住的建筑,所有的设计都是有意图的,我们处在一个充满各种意图的世界中,在这样的前提下我们再看世界就不会再满足仅仅再现了。


 布面油画  直径:112cm 2016    


现:你曾说绘画和写作一样,每天8小时的工作,你的创作是先有主题还是先会收集素材?

:很难分得这么清晰,但两者在创作中肯定都会考虑,有些就是素材看到觉得有意思,有些像“蓝图”系列,起因很简单,我习惯用群青色起画稿,但有时第二天再深入时你又需要把它覆盖掉,我在思考为什么不能单独成立而要被抹去,所以我就思考如何让它成为一个独立的主体,所以就把它提炼出来。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828日。


展览现场











关于艺术家


张慧,1967年生于黑龙江省,1991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现生活工作于北京,是90年代末到21世纪初活跃于中国当代艺术界的后感性小组重要成员,后又于2004年组建异象聚小组。在早期的探索中,张慧发展出以行为和装置为主的艺术创作,而后也在多媒体和现场戏剧等领域进行探索和实践。从2006年在长征空间举办的“局部地区”个展开始,张慧主要集中于绘画语言的探索。
[板凳:2楼] guest 2016-07-26 15:02:10
理论和思维总在王阴的影子里打转,用学院写实画法把经过混吧的日常痕迹放大成奇怪的图画,相比过去画功略有长进,可惜动机毫无新意甚至显得虚伪。跟张恩利比显得匠气,跟王阴比显得俗气,跟王兴伟比显得做作。画如其人,张慧不行。
[地板:3楼] guest 2016-07-27 19:44:35
来源:艺术眼


视频 | 张慧:拾回一些被剥离掉的东西


[4楼] guest 2016-07-28 13:39:55

张慧拾回被王阴剥离掉的东西?什么东西?那便是皇帝的新衣

[5楼] guest 2016-07-28 16:31:21
这种SB老土艺术声明必须由东北大哥来发表,与姓仇画家齐飞。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