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可以让我们反抗恐惧吗?——“万事俱备”开幕研讨会回顾
发起人:毛边本  回复数:0   浏览数:1097   最后更新:2016/07/22 10:14:24 by 毛边本
[楼主] 毛边本 2016-07-22 10:14:24

来源:烟囱.PSA


恐惧,是与我们如影随形的感觉。我们对不断变化的未来充满焦虑,对恐怖主义的暴行充满惧怕,对命运最终走向的又充满畏惧,这些恐惧时刻笼罩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同时,我们不断地探寻化解恐惧的方法。“陈劭雄:万事俱备”展览中,陈劭雄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途径,他以艺术反抗恐惧。


以作品《花样反恐》为例,他将原本不可移动的城市地标建筑转变为可自发“弯腰”与“分离”的高智能建筑,以此来躲避恐怖袭击中的飞机撞击,在保护建筑的同时也不伤害飞机中的无辜乘客。这种幽默的艺术手法,巧妙地化解了恐怖主义给人们带来的沉重的心理恐惧。


不知你是否对展览中那些诙谐感十足的作品感到好奇?是否又好奇这些作品的创作者究竟是个怎样的人?不妨来看看“陈劭雄:万事俱备”开幕研讨会中6位艺术家、学者是如何解读陈劭雄与其作品的吧


研讨会回顾

陈劭雄:万事俱备开幕研讨会

艺术可以反恐吗?

研讨会主持:侯瀚如

研讨会嘉宾:林一林、徐坦、王功新、陈侗、罗庆珉


▲  “艺术可以反恐吗?”研讨会现场


艺术可以让我们反抗恐惧吗?


侯瀚如:本次研讨会的主题是“艺术可以反恐吗?”,这个主题非常有趣,也非常适合陈劭雄的作品、创作思路以及艺术态度。终洋溢着一种幽默感,同时又对悖论充满了热爱。


看了陈劭雄的作品后,我们不由地就会提出这个问题“为什么艺术可以反恐呢?”。其实,这里的“反恐”不局限于现在被热议的“恐怖主义”,而是更广义的“恐惧”。艺术可以帮助我们反对任何一种恐惧。艺术是让我们获得想像以及自由的一种途径,只要有这种“自由”,我们就可以战胜许多恐惧,甚至包括对命运的恐惧。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陈劭雄:万事俱备” 展览现场


现实角度而言,陈劭雄现在每天都在面对命运的考验,但是他仍然保持了一种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心态,这种心态使他能继续作为一个艺术家而工作,也使这次大规模的展览得以呈现。在一种非常受局限的工作条件下,他仍自由地想象并塑造了这次展览的内容与结构。


所以,我们可以感受到这次展览中确实有一种很强烈的表达,这种表达体现了陈劭雄作为艺术家会继续努力追求创作的自由与生命的自由。尤其是展览开幕的两个礼拜前最新完成的作品——《景物》,它不仅是一种外在景物,可能更多是他内心中的一种自由的景物。


▲《景物》(2016), 四频影像装置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陈劭雄:万事俱备” 展览现场


罗庆珉:当时得知研讨会的题目,我脑海里立刻浮现陈劭雄在几年前的一些对谈,以及他在微博上的言论文字。艺术可以反恐吗,我们是不是也可以将其理解为艺术体制方面。


陈劭雄从80年代开始就是一个被边缘化的艺术家,直到今天,现在艺术市场、艺术生态,以及艺术资本的环境下,他又主动地将自己边缘化,这样的行为非常不容易。在各种利益中,很多人可能会选择沉默,但陈劭雄总是很勇敢,并且毫不妥协。作为他的妻子,我自己有时候也很难像他一样,更多的时候我可能会选择中立,所以我非常赞赏并支持他的这种勇敢。


林一林:研讨会的题目中的“反恐”应该是来源于陈劭雄2001年9·11事件之后的作品《花样反恐》。以这件作品为起点,陈劭雄的创作题材就开始转移。在那之前,他的作品很多是关于中国国内的题材,或者是中国城市的内容。但是自这件作品开始,他的作品内容有了一个突破,开始以国际背景来创作,包括之后的《墨水媒体》等一系列的墨水创作。

▲《花样反恐》(2002-2003),动态截图,图片来源于《艺术新闻/中文版》


王功新:我和陈劭雄非常有缘分,这种缘份有两方面,一方面是我们都是做录像的,另一方面是我们都喜欢开玩笑。陈劭雄具备的诙谐和幽默感赋予了他一种魅力。


2002年,他创作了《花样反恐》,这件作品让我感触颇深。我就在那段时间生活于纽约,世界贸易中心(双子塔)对我们这些人而言,是美国的骄傲。只要有朋友来纽约,就会带他们去那边参观与合影,我还曾与Karen Smith、老耿在那边畅谈理想。所以当9·11事件后,它的倒塌所带给我们这些人的心理恐惧是无可名状的。这种恐惧是无法哭俩下或喊俩下就可以释放的。这是一种真正的内心的震慑,一种埋伏于生活之中的恐惧感。


当我看到陈劭雄《花样反恐》后,突然就有了一种心理释然。陈劭雄以一种幽默、诙谐、轻松,并且非常当代的艺术语言的方式,来呈现并化解了“反恐”这样一个沉重的话题。

▲ 《花样反恐》(2002),静帧,图片来源于《艺术新闻/中文版》


其实,我不确定艺术作品到底有多大的功能来反恐,与恐怖主义做斗争。但是,这样的艺术起码可以激发我们的反思,思考人们感到这种恐惧之后该如何面对。我们会追问这种恐惧的发生,发生的原因,以及发生之后我们如何面对。同为艺术家,我很佩服劭雄,他内心开阔。所以,当这种时政事件和社会事件发生后,他可以立刻能将它们抓取到,并将其与他个人经验、经历和艺术结合。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陈劭雄:万事俱备” 展览现场


此外,有关“反恐”,我觉得身为艺术家能做的就是尽量让自己的作品不要成为恐怖主义分子的一部分。艺术并不都是“好艺术”,艺术里的“坏艺术”可能会资助恐怖主义的产生,所以艺术家需要保持警觉与自觉


陈劭雄其人及其作品


林一林:我同陈劭雄的初次接触是在他广美毕业后,并在南方艺术家沙龙时走到一起的。当时陈劭雄也有绘画。所以我看到本次展览有一种惊喜,因为展览呈现了许多他所画的墨水画。我觉得这是一种回归,或者是探索了各种艺术形式后回到本源。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陈劭雄:万事俱备” 展览现场


徐坦:陈劭雄是我的老同学,1980年我们就相识了。那时,我们经常晚上去大排挡“打边炉”,彻夜聊天直至第二天天亮。我们还时常骑四五十分钟的单车,从广美一路骑到陈劭雄家里。他在我眼里是个非常纯粹的人,也是一个纯粹的艺术家。在我们打交道的过程中,我觉得一切都是非常透明的,你看不到他对艺术外的其他追求。

▲大尾象工作组,图片来源于网络


陈劭雄还拥有奇特活力,他具备一种诙谐和幽默。而这种诙谐和幽默是“大尾象”其他三位成员所没有的。陈劭雄经常会在比较沉重或严肃的情况下,突然冒出一些幽默的想法和念头,我觉得这就是一种艺术家的气质。此外,陈劭雄还极具想象力,特别是在艺术语言和形式方面的想像力让我望尘莫及。


陈侗:相比现在许多当代艺术家,尤其是年轻艺术家们而言,我觉得陈劭雄的作品有一种直观性,即他的作品从来不会让观者特别费解。


我还想谈谈陈劭雄单色的创作。其实“大尾象工作组”成立之初,他的第一件作品《七天的沉寂》就是在一块很长的塑料薄膜上刷黑油漆,那个动作跟他现在画水墨其实是一脉相承的。

▲ 陈劭雄创作作品《七天的沉寂》(1991),行为,图片来源于艺术家官网

▲ 《七天的沉寂》(1991),行为,图片来源于艺术家官网


我记得我们讨论他的墨水画时,他表示创作动因就是他觉得老是坐在电脑前其实很没意思,他想回到画画的工作中,他始终对画画充满了热情。阿罗也是画国画的,他们两个人有一种默契。最终我们发现他的“墨水画”的创作方式非常有趣,没有按照国画那套体系创作,所以他强调他的作品是“墨水画”,而不是“水墨画”,他的作品更像是素描。

▲ 《墨水东西》(1997),水墨素描,图片来源于艺术家官网


另外说到陈劭雄的为人,我记得杨天娜曾说过,西方人的基本礼仪就是说话时一定要看着对方,但是中国人往往是避开的,对话时双方都会左顾右盼。但是我发现陈劭雄不管跟谁讲话,甚至是一个小青年或者一个他不认识的人,他都是非常认真,并且充满兴致的看着对方。这个动作体现了他有种非常优秀的品质,即别人跟他之间是平等的,无论这个人的地位如何,他都对你很有兴趣。所以也正是他的这种态度,才可能产生他对世界、生活、国际局势的关注。他与整个世界的发展都有关系,他是一个观察者,一个对话者。


珠三角所生发的艺术


侯瀚如:我认为陈劭雄的创作与“大尾象工作组”、陈侗的博尔赫斯书店之间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珠三角的这种平民化的艺术的生发方式,可以被称为一种特殊的表达方式,它与传统的文人画很不一样,并不是追求高雅、脱世的艺术态度。而是在平民生活中生长出一种极具想象力的艺术,充满了幽默的气质。



▲ 《街景》(2005),照片拼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陈劭雄:万事俱备” 展览现场


徐坦:刚才听侯老师提到珠三角文化对陈劭雄和“大尾象”的影响,我非常有感触。实际上,“大尾象工作组”成立于90年代初,从那个时候开始,艺术就呈现了一种“去政治化”的情况。90年代开始,很多艺术家宣称他们关心艺术本身。但是,当你看陈劭雄的作品会发现其实并不是这样。他的作品是渗透了很强烈的政治观念,所以我认为这其实是一种政治的转型,转向日常生活的表达。以一种日常的态度看待非常严肃的国际政治事件,比如《花样反恐》,你可以从这个作品中看到一种渗透着日常姿态的,诙谐的态度。这个其实与跟广东的文化环境相关,广东人不管多紧张的时候,早上都要一盅两件,什么叫一盅两件呢?就是喝一盅茶,拿两件点心。

▲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陈劭雄:万事俱备” 展览现场


冯原:台上的几位都是我的老同学和老朋友,我非常熟悉陈劭雄和“大尾象工作组”的历史。陈劭雄个人的艺术生涯跨越了80年代到现在,在这30多年里,我觉得我是一个见证者。

其实最重要的问题在于30年以来中国文化转型的整体过程。陈劭雄的个人经历其实是被镶嵌到中国文化的整体转型过程中,而且他以一种积极的姿态参与这个过程,这样的文化态度是值得褒奖的。从80年代到今天,整个中国的文化从一种相对封闭的、闭合的态度转向一种开放、多元的文化态度,当代艺术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力量。在这个过程中,陈劭雄和“大尾象工作组”的艺术创作在每个阶段都巧妙和机智地回答,或对文化转型做出了自身的贡献。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