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法皆庄严:木木美术馆
发起人:毛边本  回复数:0   浏览数:1319   最后更新:2016/07/19 22:07:50 by 毛边本
[楼主] 毛边本 2016-07-19 22:07:50

来源:燃点 艾墨思


林间空地群展,包含了来自让·巴蒂斯特·卡米耶·科罗、拉乌尔·德·凯泽、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希罗尼穆斯·博斯之追随者、乔治·格里法、查尔斯·哈兰、乔治·莫兰迪、欧阳春、赫尔曼·萨夫特莱文、埃贡·席勒、圭多·范·德·维沃、徐升、杨昌绪及其他佚名艺术家的作品。


木木美术馆(北京798艺术区),2016年3月27日至7月24日


“林间空地”展的英文名可直译为“诸法皆庄严”:这一名称提示着人们去审视种种方法的标的和终向。这是个危险的声明,或者退一步说,是将一切正当化且创造出一种整体性的因由。如今我们的星球上有太多的狂徒作此想,他们是认真的么?让我们深入艺术的世界,通过考察研究来获得一些答案吧!




一, 圭多·范·德·维沃,“九号,我没有跟随地球自转的那一天”,二零零七年

1. Guido van der Werve, “Nummer negen, the day I didn’t turn with the world”, 2007

在这个作品中,艺术家站在北极点上,缓缓地逆着地球自转方向而转动——在整个世界以之为中心而转动之处创造出一个巍然不动的位置。“如如不动的第一推动者”——这显然不是凡人之份位。一段延时拍摄的影片显示着艺术家在屏幕上神经质地瑟瑟发抖。若非其响亮而不合时宜的古典音乐伴奏充斥展厅,这段影片本身是颇能令人作呕的。




二, 查尔斯·哈兰,“树”,二零一四年

2. Charles Harlan, “Tree”, 2014

向内嵌入的带刺铁丝网和被切下的树杈构成了一个十字架:基督在永恒中的蒙难和加冕。观众难免会好奇,这棵树木曾在铁刺网的环绕下生长了多少年,才能最终与之嵌合为一呢?这对于一个建立在人祭基础上的宗教而言,又意味着什么呢?




三, 无名氏,“无题”,二零一三年

3. Anonymous, “Untitled (Chomu)”, 2013

这些来自印度的宗教性绘画无意间与抽象派艺术有了异曲同工之妙——这提醒着我们如此的事实:在难以追溯的古昔洪荒之时,艺术其实有其宗教性的起源。一个肉体/精神现实总是很容易被消解的。




四, 拉乌尔·德·凯泽,“无题”,一九八八年

4. Raoul De Keyser, “Untitled”, 1988

和三号一样是自发性的作品,但并非绘于纸张上,而是画在蜂巢形铝箔之上。这是一个述说着形而上学在後工业时代之困扰的防御工事。我们固然可以坚守阵地,但立足之地却从我们脚下被抽离了。




五,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引力”,二零一五年

5. Olafur Eliasson, “Attraction”, 2015

一颗陨石脱离了地球的引力——这当然是一个把戏。不过,火星上究竟有无生命呢?我们在宇宙中是独一无二的么?在一所古希腊的神殿中,设计者利用隐藏在墙体中的磁力令神像悬浮于空中,以此吸引信众的崇拜。而在现代,科学所追求的是明晰洞察。




六, 乔治·莫兰迪“花”,一九五一年

6. Giorgio Morandi, “Fiori” 1951

这并非一件典型的莫兰迪式画作,较之他其余作品的简朴,这幅描绘花朵趋于枯萎的画作显得相当丰满。凝视此画,可令你感觉塞口结舌。其右方莫测的阴影将形象掷入一个非平衡的境地,让你後颈升起凉意。这是真实的么?




七, 杨昌旭,“罗汉册”,一七三五至一七九六年

7. (1) Yang Changxu, “Arhat Book”, 1735-96

这里表现的是达至四果的八正道。共十二幅画,其内容是老人和动物,他们大多数处于休憩的姿态。有的画面上出现了空中化城(这莫名地令我想起今日的北京?!),此种神变看来对于一位阿罗汉而言是不费其吹灰之力的。然而,要达到这种境界所经历的“牺牲”(姑且认为这个词用在这里是正确的)则并不在图中被显示——再一次,这让我不由地想到中国的近代史。




八, 无名氏,“无题”,五五零年至五五七年

8. Anonymous, “Untitled”, c. 550-557

在一个石座上刻画着手捧菜苗的僧侣。要说僧侣手中的菜苗让我想起过去北京一度流行过的妇女发型,这听起来无疑有点傻气。但凝视着这一千五百年前的石刻,让我明白了一点:一切皆有其文化根源。




九, 希罗尼穆斯·博斯之追随者,“圣克里斯托弗背负圣婴基督穿越罪孽深重的世界”,一五二五年

9. Follower of Hieronymus Bosch, “St. Christopher carrying Christ Child through a sinful world”, c. 1525


这幅画中无神地堆砌了一系列的隐喻,又从其前辈作品那里径取了一些元素,这种情形可能会令观众感到深深的悲哀。很明显,在任何时代,真正的灵感和精神感悟总是可能被开发、利用、压榨其价值。在沃歌斯(中国境内的一家外资咖啡连锁店),我在菜单上看一种叫做鲍勃·马利的饮品,其中包含着一些热带水果;他本人若知道此事,恐难安于泉壤——可怜的希罗尼穆斯及他的那位名字已被世人遗忘的犹太-基督教派首领也必如是。


然而,作品在陈化的过程中变得雅致,这个当初没心没肺的廉价仿品也因此变成了一个严肃的标识物,提醒我们关注在现代化进程中几乎丧失尽净的事物:形而上领域。阿多诺曾将纯内在作为冥府的定义来加以探索。天欤,众人!视此画哉!




这场展事的目的在于成为唤起群伦的警钟。虽然其标题如此暗示,但展出本身并不创造出一种整体性。其展示的作品对于其所归属的馆所来说,都是不难从收藏中取出的,于是就让展出冒上了一种内在不和谐的危险。然而,这正是其秘密力量之所在。这场建立在每件作品能量之上的展事让我们体会到,真实的灵性并非某种教团或者任何管理机构所能操控的生意。就艺术而言,灵感或者闪现,或者不闪现,可遇而不可求。这才是艺术的真正价值,其余则不过是生意罢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