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放映”:在香港看英国后朋克时代的独立电影与录像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421   最后更新:2016/07/18 19:38:24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6-07-18 19:38:24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7月8日至10日,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M+放映:此时彼刻”展映了1980年代英国后朋克时期的电影与录像。本次展映选取了1978年至1985年间共37部短片,其中的20部超八和16毫米影片由英国电影协会国家数据库(BFI National Archive)重新修复,大部分作品是30多年以来首次公之于众。



“M+放映:此时彼刻”展映了1980年代后朋克时代的英国录像艺术


香港。“M+放映:此时彼刻”(This is Now)中编排了6个单元共37部短片,回顾了后朋克时代(Post-Punk Era,即1978年至1985年)英国艺术家突破主流电影的创作理念。随着低成本家庭拍摄技术和器材的普及,个人影像制作颠覆主流媒体而日趋多样化,非主流、地下和独立影像在1980年代异军突起。

"快乐小分队”(Joy Division)的专辑封面,图片来源:oocities


苏克西女妖(Siouxsie and the Banshees),图片来源: WiMP Musikredaktion

后朋克的传奇乐队“堕落”(The Fall)2014年9月26日亮相布利克斯顿电子音乐节(Brixton Electric),图片来源:brixtonbuzz


后朋克诞生于1970年代末和1980年代初英国朋克运动后期,它虽然从朋克音乐中获得了灵感,但它涵盖的文化范围更广,音乐复杂而严肃,更具实验性。除了在音乐方面吸收了电子乐、先锋音乐、录音技术、制作技术的精华,后朋克时代音乐人常观察到音乐与艺术,音乐与政治的交叉,从批评理论、影像艺术、表演艺术和现代文学中获得灵感。以夜店常客、艺术系学生为主要成员的后朋克时代倡导创造性地反主流摇滚、反传统、反文化,他们热衷打破既有的规则而显得特别离经叛道。


展现自我(Performing the Self)

约翰·斯卡莱特-戴维斯(John Scarlett-Davis), 《聊天饶舌》(Chat Rap)(1983),录像静帧


《私密视角》中的表演组合“新自然主义者“1984年8月在伦敦Centre Point办公区喷泉前的行为作品《游泳和行走实验》(Swimming and Walking Experiment) ,图片来源:Studio Voltaire


“展现自我”单元中的9部短片结合实验电影和摇滚录像,以全新的方法思索身份、自我和身体的话题,影片中包含了很多电子音乐、面具和化妆的场景。1980年代开始,划分影像种类的界限越来越模糊:《聊天饶舌》分成几个短片播放了身份各异的男女说话、涂抹口红、戴墨镜的动作。“新自然主义者”(The Neo-Naturists)的《私密视角》(The Private View)中,一群全身上下彩绘的裸体女士,走出温暖的小房子,在冰天雪地中奔跑、喝酒、玩耍。行为表演组合“新自然主义者”诞生于1981年的伦敦,成员以身体彩绘来探索身体作为一种代表身份认知的图像语言,这种实验性的艺术实践当时常见于夜店和私密派对。


家庭录影(Home Taping)

瑟瑞斯·万恩-埃文斯,《假定的态度:静物与死产》(1980),录像静帧,来源:queerlisboa


杜维特兄弟(Duvet Brothers),《忧郁星期一》(Blue Monday)(1984),录像静帧

杰弗瑞·海因顿(Jeffrey Hinton),《波普海豚》(Pop Dolphin)(1983),录像静帧


本单元收录了9部“扒片影像”(Scratch Video)的经典之作。1980年代中期,英国诞生了名为“扒片录像”的艺术运动 。它的主要特点在于使用“现成影片” 来快速剪辑,形成影像的多层次韵律。“扒片录像”挑战了传统广播电视的制作方法,不同于当时被艺术市场规避的录像艺术,它也被称为门外汉的艺术形式。1980年代初,随着个人录影机的普及,时常出现颠覆之作,对主流媒体进行挑衅和攻击。


导演瑟瑞斯·万恩-埃文斯(Cerith Wyn Evans)制作于1980年的影片《假定的态度:静物与死产》(The Attitude Assumed: Still Life with Still Born)中,镜头不断地在一对夫妇的婚礼与人体胚胎标本之间切换,导演重新剪辑香奈儿品牌的广告和维多利亚时代的胎儿医学标本脚本,从另一个视角展现了性别和个性形成的过程。本系列影片通过选取和并置不同的材料,扰乱了当代主流的意识形态,创造出新的视觉音乐。


只有影像(Just Images)

约翰·梅布里,《奇迹法庭》(1982),录像静帧


伊萨克·朱利安,《领地》(1984),录像静帧


“只有影像” 单元中有4部影片,其中尤为值得关注的是约翰·梅布里(John Maybury)探讨跨性别的影片《奇迹法庭》(Court of Miracles)。在这部作品中,导演邀请嗓音多变又极富戏剧性的哥特女王苏西克(Siouxsie Sioux)和时装设计师大卫·赫拉(David Holah)担当主演,而平时妆容浮夸的苏西克竟以淡妆出现。另外,导演伊萨克·朱利安(Isaac Julien)指导的实验纪录片《领地》(Territories)则记录了当时的社会问题,讲述了白人和黑人之间的种族矛盾。导演运用蒙太奇手法,通过把诺丁山嘉年华的场景与报刊新闻上剪辑在一起——画面中防暴警察无处不在的监视、镜头中人物恐惧和渴望的表情交替出现,使纪录片本身也成了抵抗的一种形式。本单元的影片反映了后朋克时代艺术家对约定俗成的道德标准中不合理成分的反抗。


科学的演变(Before and After Science)

布赖恩·埃诺于1977年发行的专辑《科学中的演变》的封面,图片来源:sidmashburn


史蒂芬·施弗斯(Steven Chivers), 《凯瑟琳·德·美第奇》第二部分(Catherine de Medicis Part 2)(1984),录像静帧


“科学的演变”与布赖恩·埃诺(Brian Eno)在1977年发行的专辑同名,本单元由4部影片组成。《失语》(Lost for Words)(1980)是导演安娜·瑟尤(Anna Thew)的首部16毫米电影,在一片都市废墟中,一个小女孩在念诵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的著作,同时,地球上最后一个有读写能力的人在接受采访。影片构想了一个读写能力丧失和沟通失效的未来世界。本单元的影片中,导演重新创作了反抗基督教腐朽制度的故事:面色苍白的女人手捧水晶球占卜、伦敦面临着昏天暗地的世界末日等,这也意味着对于传统创作方式的反抗。


穿过黑暗中的玻璃

(Through a Glass Darkly)

吉尔·韦斯特伍德,《伤口》(1984),录像静帧


“穿过黑暗中的玻璃”得名于英格玛·伯格曼(Ingmar Bergman)的同名电影(也译作《犹在镜中》),曾获1962年的奥斯卡最佳外语片。伯克曼首次以室内剧的形式创作,大量运用了封闭的场景,以增添人物的孤独感。1980年初的短片制作人把影像当成一面镜子,重新评估一些看似对立的概念上的差别和联系——现实与可能、客观与主观、身体与思想等。本次放映中,影片的调性多为灰黑色,在《伤口》(The Wound)中,行为艺术家兼导演吉尔·韦斯特伍德(Jill Westwood)运用在视觉上造成强烈冲击的黑白色调来呈现身体,以及具有超自然和象征意义的图像,来表达自我和自我身份的脆弱。本单元的作品反映了身体的局限性,以及身体与媒介的关系。


录像杀死了广播明星

(Video Killed the Radio Star)


“糖果盒子”乐队于1979年发行的单曲MV《录像杀死了广播明星》,视频来源:Amir Abedin


“录像杀死了广播明星”出自英国新浪潮(New Wave)乐队“糖果盒子”(The Buggles)1979年发行的经典单曲。1980年代恰逢英国电视广播系统成立第4频道,音乐录影带(MTV)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人们守候在广播前欣赏流行歌曲的习惯,也为流行音乐产业的市场推广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回声和兔人乐队”1981年1月在英国德比郡巴克斯顿的演出现场演唱曲目《我所有的颜色》(All My Colours),视频来源:Nacho Video


该单元中《回声与兔人乐队:光芒如此闪耀》(Echo and the Bunnymen: Shine So Hard)(1981)是导演约翰·史密斯(John Smith)为利物浦后朋克“回声和兔人乐队”所拍摄的纪录片,记录了乐队1981年1月在德比郡巴克斯顿(Buxton, Derbyshire)举行的一场演出。据称,当年他们将500盒限量家用录像系统使用的录影带作为回馈给乐迷的礼物。


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总策展人郑道炼表示:“各机构竭力保存这些极富历史价值的影像资料,并将其数码化后重新发行,见证了一个突破拍摄技术和美学形式的新时代。在数码时代的重新放映让我们找到与世界对话和沟通的新方向,一如这些影片当年面世时一样。”


*除特殊注明外,本文图片与视频由香港M+视觉文化博物馆提供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