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系的艺术家梦与艺术行政:从教育现场到专业建构
发起人:灰常灰  回复数:0   浏览数:1414   最后更新:2016/07/18 17:05:40 by 灰常灰
[楼主] 灰常灰 2016-07-18 17:05:40

来源:今艺术 文:刘致宏


学习成为艺术家之后


前前后后加起来,如果连同以工读生身分担任画廊助理的时光都算进去,在约莫有十年的艺术行政工作经验里,我必须承认,“艺术行政”之於我,做为一个专业的认知、架构和工作范围的理解被有组织地建构起来,是在我进入到学院担任这个领域的教师之後才发生的事。原因并非我对於这个领域不关心不在乎,而是因为,当就学於美术系所,从大学到研究所,我从没有接触过这个词汇,而是“直接”进入这个领域的职场。一直到出国念书,知道有硕士课程是Arts Administration,才晓得原来我做过的这些事情叫做“艺术行政”。而对我而言,它就是总括了我在这些职位上做过的所有事,甚至加上许多我还没有机会做到的事。

因此,当我以另一种身分回到学校时,该如何面对与我当年同样是美术系学生,并将我从扫地打水练起、到现在才稍微懂得如何比画的功夫,系统化地传授给他们呢?答案暂且是,让他们也从扫地打水练起,然後传授一些练功过程要注意的眉角与诀窍,给他们机会和其他同学在课堂中练习比划,至於真正能修到什麽,那也就只能看个人了。

如同现任台北市立美术馆馆长林平在2004年的文章〈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试析台湾艺术行政人才的培育环境〉文中所提(注1),艺术行政这个专业,是随着社会与环境改变因而发展并被认知的工作领域。这篇文章详细地分析了这个专业在台湾的发展、需求以及学院所面临的任务。然而,过了十几年,从近几年来以艺术行政为主轴进行的专题讨论以及平台建置来看(注2),艺术行政的职场环境仍然困境重重。那麽在学院中的学生与老师,究竟该以什麽方式来理解,甚至进行准备?时至今日,“艺术行政”已是绝大多数学生耳熟能详的词汇,然而从我教授的两门艺术行政相关课程的学生报告中来看,有不少学生在上这些课程之前,对於艺术行政的专业以及其工作内容的想像与认识,仍然停留在文书或行政处理,而并不清楚做为一位专业的艺术行政人员,其实亦需要有艺术的眼光、创意的思考、执行展览的技术、企画行销、会计的能耐、尤其是人际与沟通的技巧等。而这些能力,究竟能够如何养成?

艺文工作者陈韦臻於2015年的《典藏.今艺术》专题文章中指出,读於艺术相关系所的毕业生较2005年高出了一倍之多(注3),而这些毕业生,他们对於毕业後的想像究竟为何?同一个专题中,艺术评论者王圣闳从艺术生态与环境的支援系统分析提出了目标成为艺术家或成为非创作工作者的比例悬殊的人才空缺问题。(注4)目前台湾已有十几所公私立大学开设艺术行政与博物馆学等相关硕士课程(注5),这些硕士课程的设立与招生对象,以及相关职位亦需企业管理专业相关人才等现实(注6),反映这个领域其实对於非艺术相关科系的大学毕业生是相当开放的。然而,从对於艺术史、艺术家、作品、材料、展览、环境、创作者特质等等方面的理解背景来看,艺术相关科系的大学生在这个领域中应该仍然有着不少优势。然而人才的空缺究竟从何而来?以我身处的环境为例,若我能以一个做为学院教师新鲜人的身分提出一个观察,那便是:艺术相关科系学生们对於艺术领域中不同专业与工作岗位的认识,以及毕业後的角色选择,学院的课程结构以及学习系统有着着实不小的影响力。

让我们面对现实,进入到美术系的学生,不可能人人都成为艺术家,这个环境也不可能负担得起这麽多艺术家。然而美术相关科系的课程以及训练,仍是绝大多数都将目标放在“让学生成为一个艺术家”去进行安排。因此,在大环境已然有许多变化,对於艺术行政、评论等相关技术、劳力与生产工作者等领域区分愈来愈专业、细致,亦随着市场、机构与政策等大环境对於艺术文化环境养成的成熟,而有愈来愈高的非创作者专业需求的同时,在以“培养艺术家”为主要目的的课程结构中,艺术行政等相关课程的安排与训练,便显得十分有影响力了。

从“人”开始

从认识各式各样艺术行政工作者的“合作对象”开始也许是不错的第一步。让尚在认识这个领域,或者说,还在认识艺术、及其环境的学生们,能够因此对於整个艺术与其相关工作范围所可能接触到的人、事、物有所认识,也能对於艺术领域的工作结构有初步的了解。若能够从“合作”而非“服务”或“管理”的角色来理解这个工作职务,那麽,便有可能打破这些工作范畴中的阶级之别,并进一步认知这个工作是多麽深切的与“人”相关。而重要的是,“合作”当中有“团队”的概念,尽管不是受雇於同一个老板,但从空间、艺术家、策展人、收藏家、工程、技术、灯光、设计、财务、公关、实习与工读生甚至到保险、律师、清洁与餐点,这些透过艺术行政工作者串连起来的人员网络,便是每一个机构以及展览与计画得以顺畅运行不可或缺的团队。

接着,或许可以由艺术行政工作者可能的工作方式与地方来谈。博物馆、美术馆、剧院、音乐厅、公司、基金会、画廊、艺术空间、艺术村、乐团舞团、个人助理、工作室或专案工作者。每一个不同的工作环境皆有其特点也需要不同的特质与能力。组织愈大的地方通常分工愈细,但是其中企画与专案管理的能力可说是各处皆有所需求。因此学习一份企画与专案的格式、目的与目标的设定、执行的方法、时间表与经费表的制作、各式合约的拟定、执行的掌控、与目标群众的互动和回馈以及维护与检讨等事项,便是一件对於美术系的学生陌生而充满挑战的事。而由此进一步,从每一种属性的机构去认识艺术相关空间的发展背景与历史,甚至了解其与相关法规发展的关系,学生可从此认知机构与空间的角色与立场,并进一步思考做为无论是创作者或非创作工作者的独立个体,与这些场所的合作关系。

从门房做起

进入到美术系的学生,当然大多数对於创作有独特的才能与观点。做为创作者,独立与独特通常是必备的特质,然而这些特质经常与一个艺术行政工作人员的工作方式相互抵触。因此,最重要的,或许仍是“演练”。除了机构属性,每个职位与任务的不同也能让工作的内容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在课程中,以小组为团队,透过工作坊的形式带领学生投入确实的操作与讨论,是不可或缺的规画。两个学期,将近两百份的报告与检讨心得中看得出来,实习与专案执行,或是模拟计画书的生产,成为了学生们最痛苦,却同时是收获最大的一个部分。

这些实际操演能够做些什麽?小至展场看顾,包括排班维护展场作品、解说、还有协助布卸展,大至以学校艺术中心或学生展场为对象,进行“展场行销宣传”,内容包含针对能见度不高的校内艺术展场进行观众调查研究、他校案例比较分析、设计创意指标与宣传活动及经营线上平台等;或者是“展览行销宣传”,则是需与展出艺术家进行沟通采访、规画宣传方法、建立线上平台、设计推广活动、进行导览及观众问卷等工作。透过校内几个相对完整且对外开放的展场,包括“东海大学艺术中心”、“东海43号创艺实习中心”等为基地所设计的实习工作,透过一种半正式的方式提供修课生认识在类似场域工作的内容。将课堂结构假拟为一机构,授课老师为首(总监)、研究生担任大组长(经理)、小组中有自己的小组长(主管)以及组员们。每一种类型的实习当中的分工和合作,不仅是工作内容的规画执行,亦同时是练习团队合作的方法与态度。而另外一门与画廊经营及展览策画相关的课程,则可以让学生组成团队模拟展览策画如何从发想、作品、分工、场地、预算、执行规画、布卸展、维护、观众及检讨等步骤完成一份展览计画书。而在这个练习的过程中,学生们确切地了解一个展览从无到有种种细琐的事项,让他们对於未来无论是规画自己的展览或是与他人合作都有了更多认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们认知到,在艺术里除了创作还有许多其他同样充满创意与挑战的工作领域,而这些工作的重要性与其困难度,是没有人能够否认的。

学习做为艺文工作者之后

在欧美,艺术行政的相关学院系统与训练行之有年。就我认识,於欧美艺术创作系所的毕业生,多半有一份以服务生、设计师、艺术家助理或其他行政工作做为支撑生活与创作的收入;而近数十年来“策展”做为一个仍在被建构定义的新领域,相关研究所的毕业生亦无可避免地在策展的研究与发展以及艺术行政相关工作之间穿梭,例如在美术馆中,每一个展览中虽有一位主要负责主题发展与研究的策展人,但仍有其他馆内策展人必须加入这个策展团队协助行政与执行等任务;然而,於艺术学院中艺术行政系所毕业的学生则有着相对专业、专职的工作,例如在大型艺术中心专职担任票务,或於相关机构中担任经理、计画执行或管理等职位。由此我们可以理解,艺术行政的专业建构是由环境的需求与学院的规画并行而得以成立的。多元多样发展的艺文相关机构,发展出愈趋专业的职务以及需求,亦让学院得以进行更专精深入的分门与研究。

从2005年“文化部视觉艺术产业职能基准建置计画”的内容看来,台湾政府部门对於视觉艺术产业非创作相关人才的分类以及专业要求似乎相当清楚而仔细。然而,台湾学院目前的课程结构规画,尚没有一套标准化的结构,也或许其实针对这个领域,很难有一套真正的万用秘笈,毕竟有太多学习,无法透过书本和语言,而是倚赖个人的经验。在艺术市场渐趋成熟的大环境底下,这个世代的艺术系所学生确实有着比起十几年前的毕业生更有成为艺术家的条件。然而我们若可以换个角度想,尽管尚未能够有成熟的艺术行政工作体系,艺术相关科系的学生们若能透过在学院中认识艺术行政相关工作内容甚至去实际体验,对於将来无论是要在艺术领域中从事任何工作,或甚至不再在艺术领域中工作了,都应该能有所帮助的。就像是当你做过扫地打水的基本功,当会飞檐走壁时,是否比较能够理解扫地打水的小师傅们满头大汗的辛苦及付出呢?

注1 林平,〈从哪里来?往哪里去:试析台湾艺术行政人才的培育环境〉,《当代艺家之言》,2004年秋季号。

注2 见本专题前言与专文与专访内容。

注3 陈韦臻,〈艺术劳动价值的复返:全面非典化与阶级不正义〉,《典藏.今艺术》,2015.06,页124-127。

注4 王圣闳,〈供养的体系:从艺术圈中间层工作的消失谈起〉,《典藏.今艺术》,2015.06,页116-119。

注5 台北艺术大学:艺术行政与管理研究所、博物馆研究所;台湾艺术大学:艺术管理与文化政策研究所(硕博士);台南艺术大学:博物馆学与古物维护研究所;辅仁大学:博物馆学研究所;东海大学:美术系硕士班艺术策划与评论组;元智大学:艺术与设计学系艺术管理研究所;南华大学:美学与艺术管理研究所;中山大学:剧场艺术学系艺术管理研究所;云林科技大学:文化资产维护系文化资产维护系所;逢甲大学:历史与文物管理研究所;台湾师范大学:社会教育学系社会教育与文化行政在职进修硕士学位专班。(网路资料,笔者整理,2016.06.03)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