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零食,我爱不安,你呢?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1   浏览数:1022   最后更新:2016/07/18 20:06:36 by guest
[楼主] 叮当猫 2016-07-17 15:16:31

来源:艺术世界


“零食”展览终于在众人的好奇中开幕了,39 位/组艺术家在此集结,这是我们打从一开始就已经知道的。但他们究竟以什么名义聚集,以什么方式引力共振,却好像那份深藏在童稚期的真正的零食。

▲艺术家与策展团队在王懿泉作品《中央俱乐部》前合影

▲策展人龚彦


策展人龚彦说:“怎能用一个概念或主张去概括这样一场“不被要求”的派对呢?”这些人,这些作品不可归类,因而在这个现场永远充满着未知与期待。这恰好是最致命的诱惑,根本上,生活理应如此,不按常理出牌,不随意妥协与牺牲,生活与生命的自治权就在于永不规训。

▲各式各样的美味零食藏在展览中等待你发现


现场不仅带有“零食”独特的妙趣横生,不论众生如何喧哗,这里的每件作品都已经言明了自己的立场、态度与经验,一目了然,一清二楚。



▲Lolo & Sosaku,《马达》

▲司玮,《第 1 个 100 和 第 2 个100 》

▲艺术家渡边博史和《内藤家能面》


▲艺术家冯立和《白夜》

▲柳汉吉,《打字员:异议 2》

▲Christophe Demaître,《探索游戏》


▲Jan Bucquoy,《油画》


▲Morag Myerscough & Luke Morgan,

《哦啦啦!庆祝超限》


▲艺术家朱琺和《新年礼物:甲午年末的甲马册》

▲艺术家唐彦和《移动图书馆》


▲张晖,《光芒四射的太阳》系列


▲欧阳应霁,《煎,指引之始》


▲廖国核和他的《象女孩骑果子》

▲Dick Ng,《这不是相机啦!》

▲奶粉(周运畴),《玩水》

[沙发:1楼] guest 2016-07-18 20:06:36
来源:澎湃新闻 朱洁树


如果说生活是正餐,艺术也许就是零食


莫拉格·麦耶斯考,卢克·摩根,《哦啦啦!庆祝超限》
零食,是必要主食之外的不必要的慰籍,人们愿意为这片刻的美好犯下主观的错误,愿意为一次选择成为时间的杀手。如果说生活是正餐,艺术也许就是零食。
怀着这样一份对于艺术的态度,《零食》作为一本公开出版物于2008年起正式开始发行,它由艺术家和设计师自主创作/编辑/设计,至今已与世界各地两百余名艺术家和设计师进行了合作。而今,他们之中的一些人在同名展览中汇聚一堂。


鲍里斯·霍配克,《这不是教堂复制品》
7月16日至10月16日,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联手《艺术世界》杂志推出“零食”展览,38位/组艺术家带来他们不可归类的作品。
“就像生活没有主题,本次展览也没有主题。”策展人没有刻意为展览厘清线索,参观者可以于展厅中自在漫游,也许不经意间会发现意料之外的惊喜。每位参展艺术家将获得一方自己的天地,他们可以即兴发挥、尽兴创作,此起彼伏的现场,或许会唤醒我们对节日的渴望与记忆。


让·布夸,《薯条宇宙 》
比利时艺术家让·布夸(Jan Bucquoy)一大早就开始准备食材,他的《薯条宇宙》很快成为开幕现场人气最旺的地方。一位年轻的姑娘非常仔细地把土豆切成细条,而淋上番茄酱、蛋黄酱,香气四溢的薯条就是艺术家完成的作品。在布夸位于二楼平台的摊位前,食客络绎不绝。


布夸位于二楼平台的摊位前,食客络绎不绝。

柳汉吉,《打字机:异译2》
在另一个漆黑的展厅里,韩国艺术家柳汉吉躲在幕布后面,用打字机、军鼓进行写作、奏乐。


奥利维耶·德萨加赞(Olivier de Sagazan),《变相》
法国艺术家奥利维耶·德萨加赞(Olivier de Sagazan)则在现场表演了极具张力的《变相》。他将黏土、颜料、假发、树枝等东西不断往自己的脸部、身体上进行堆砌,成为一具不断重塑的活体雕塑作品。西班牙艺术组合Lolo & Sosaku对音乐和声音持续进行实验性研究。
2014年开始,他们在装置中使用了马达,本次展览现场专门有一个房间安置了他们的作品《马达2》,这些配上琴弦的雕塑随着马达的运转能够独立发声表演,声音也许悦耳,节奏却是机械感十足。


泽田知子,《学生时代》
日本女摄影师和表演艺术家泽田知子以独特的“自拍照”而为人所熟知,在《学生时代》中,她一人扮演学生集体照中的所有角色,为每一个女生设计了姿态表情个性,但她们统一拥有着摄影师那张扁圆的大饼脸。


Dick NG(吴子元),《 这不是相机啦》
中国艺术家Dick NG(吴子元)从2010年开始将原创漫画发表于个人微博,他将日常生活的元素融入漫画,以怪诞无厘头的风格讲冷笑话。


唐彦,《移动图书馆》
展览现场弥漫着自由轻松的庙会气氛。节日气氛将会持续整个周末,“零食”艺术家将在开幕的前三天于电厂“安营扎寨”,呈现导览、讲座、表演等活动。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