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珩,调出生命之频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586   最后更新:2016/07/17 11:16:50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6-07-17 11:16:50

来源:典藏 徐佳蕙


调频”是阿拉里奥画廊带来的闫珩全新个展,“调频”代表着闫珩的作品像调制之后的频率,有着出色的连续性和平衡力,而这一带有科技色彩的名称也揭示了闫珩作品中对自然、对人性的窥探。


展览展示了闫珩2014年之后创作的11件作品,展览介绍上这样描绘闫珩的作品:“艺术家对于具象绘画有执着的信念,他使用传统的绘画语言表达颠覆性的观念。他的笔触优美、造型令人印象深刻,画面蕴含超越时限的古典意味。然而当你近距离观察,画面上是强烈的紧张感和暴力感。这些气氛交互作用着并且衍生到画布外的展览空间。”而只有站在闫珩的作品前才能真正明白这段话的含义。

闫珩,《调频》,2015-2016,布面油画装置,318×216cm


在科技感与陈旧感之间


一楼大尺幅同名作品《调频》无疑是踏进展厅最为吸人眼球作品,作品清晰的分为两个部分,画面下方是传统古典油画的场景,背景里是花盆、装饰画和窗帘,两个孩童坐在桌边,桌子上是形态不多见的骷髅。闫珩介绍自己有着古典情节,具象绘画部分相对温和安静,孩童和骷髅组成着循环关系。画面上方则是写满了各种摘录和化学方程式的铁板,同时在其中镶嵌着一双老旧的冰刀鞋和破损的主板。铁板上的涂鸦有随意用油画颜料书写而成,也有工整地雕刻而成,有流行歌词“很不安怎去优雅”,也有乐队名“sex pistol”,而几乎可以说是铺天盖地的化学方程式则让远离化学课堂多时的观众困惑不已。


具象油画和铁板装置的奇异组合、多得数不清的不明方程式、老旧的生活物件,这样不多见的作品让观众纷纷揣测艺术家的意图,“这是对教育负担太重的批判”“应该是从成人的身份回想童年,你看冰刀鞋是成人的尺寸”猜测层出不穷,闫珩并没有给出答案,笑着说自己确实不喜欢化学,那些方程式他也不懂是什么意思,只是对方程式的优美结构感到着迷。而这样奇异的组合以及铁板涂鸦其实是闫珩作品中常见的特色,“2012年我第一次去卢浮宫,作品和我印象中完全不同,尺幅都很大而且很有质感,外框是浮雕的,很契合画面的宗教或哲学内容,我就开始去寻找能代表我个人气质的材料。”而铁在闫珩看来是有血性和气质的,它不像金银能做装饰品,也不像木材能精细雕琢,闫珩很多作品的外框采用了建材市场的方钢制作而成,保留着原始的粗糙感和工业感。就像闫珩作品中出现的很多现成物,报废的电脑主板、磨损的皮衣,都是他从二手市场找来的,这种古旧感、机械感和精致的具象绘画共同讲述着艺术家对快速发展社会中人类的思考。

二楼展厅,左为《文明3》,右为《文明1—母羊》


二楼所体现出的机械感、科技感更加强烈,《自画像》中是一个有着机械假臂的普通人,镶嵌在画面上的老式电视机零件与画中的机械部分相连接,生发着似有若无的对话。与《调频》相同,画面中的人物并非典型的亚洲面孔,闫珩说他并不想让人们被局限在自身的视角中,而是把画中人当做人类来看。截肢病人的形象源于闫珩小时候认识的抗美援朝老战士,触摸他截肢的腿给艺术家带来难以忘怀的感触,而如今科技的发展又把所有人慢慢变成了半械人,这是在新时代下的新体验。一旁的《文明3》同样探讨着科技的发展,标志性的涂鸦铁板中镶嵌着1992年的电表和后期的笔记本电脑主板,下方的画面中是人类进行太空行走的工作写照,这三者至少跨越了20年的时间,期间人类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甚至人自身的转变一言难尽。


回归心灵的触探


角落里的《文明1—母羊》和两幅《无题》是通向三楼的关键线索。《文明1—母羊》摒弃了铁质外框,艺术家特意设计了一个独特的玻璃容器橱窗,这一并非正常艺术品展柜式的设计使画面中的母羊好似被囚禁的试验品。使用价值至上的原则让动物也成为体系中的机器和符号,远离了蓝天、草原的生存体验,高度体制化、系统化社会下的每个领域甚至每个人都在变得相似。而同样描绘动物的《无题》则不然,这两幅素描作品描绘了狼在自然情景下的面貌,这种自然形象在三楼继续延伸,讲述着不同于科技机械化的、与心灵相关的故事。

闫珩,《珩河》,2015-2016,布面油画装置,320×216×8cm


《困兽》的绘画部分来自闫珩2009年的作品,那时刚到北京的闫珩如同所有年轻人一样,对生存和理想进行着自己的探索,画面中奄奄一息的动物正是那种迷惘、困惑状态的写照。如今,闫珩对作品进行了改造,画面一旁的铁板上是他从网上买来的蜂巢,小小的一团,展览开幕当天就已经在地板上滴下了一滩蜂蜜,闫珩保留着这摊代表温暖、希望的蜂蜜,甚至希望它能引来一些蚂蚁。


这也体现了三楼作品的整体基调,《珩河》名称巧妙地结合了“恒河”与“闫珩”,画面中是恒河边最常见却也最震撼人心的场景:野狗正在吞噬人的尸体,这种残酷的方式是印度人选择的回归自然界的方式,也是最为原始、久远的生命轮回。同样,这幅作品也采用着具象绘画与装置相结合的形式,“我不止是要还原一个图片,要用自己的方式为图像的信息带入个人感受,我先完成了具象绘画部分,觉得还需要更多填充性的材料。”这次,闫珩没有选择铁板,而是用处理油画底子的方式处理油画布,使之形成起伏的褶皱,在画面中以河水、天空的姿态铺卷而来。“我受到马克·曼德斯(Mark Manders)的影响,他用雕塑架子做成作品,我就在想绘画人应该怎么完成这种工作,因而把绘画工作室的元素提炼到作品中。”画布之上悬挂着一个救生圈,圆形为粗放的画面糅杂进一丝柔和,也契合轮回之意,亮眼的橙色与整个色调对比鲜明,加之救生圈本身的拯救意味,凸显着生命、希望之光。

三楼展厅,左为《辅路》,右为《爱情的智齿》


《辅路》则由分离的绘画和装置两部分构成,绘画用闫珩少见的平和方式描绘了艺术家所在的北京黑桥艺术区黄昏的景象,余晖跃过层层树梢,仿佛可以穿透画面,洒在前方搭建的小房子装置上,房子的墙壁上依旧挂着橙色的救生圈。闫珩介绍“房子是人的生存空间,很多词语像‘安身立命’‘苟且’都与之相关,而做艺术是更偏远性的职业。”或许黄昏后人们都要回家,而艺术则是艺术家甚至人类的精神家园。


闫珩对社会变迁、科技发展及其对人类的影响和人类自身保持着关注和思考,从一楼到三楼,他从对外在科技的窥探回归到心灵本性的释放,他不断强调自己是一个感性的人,或许有一天人们愈发理性生活的视线,也会从芯片、方程式重回蜂巢、夕阳和房屋。


图 | 阿拉里奥画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