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ya有关——访谈王功新
发起人:毛边本  回复数:0   浏览数:591   最后更新:2016/07/17 09:20:36 by 毛边本
[楼主] 毛边本 2016-07-17 09:20:36

来源: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


“真实的假像”展览邀请了来自世界各地的35位的艺术家,通过他们的摄影、录像、电影、动画、绘画、装置和表演作品来探讨跨越各种政治文化语境的观念与审美关注。他们或被我们所熟知,或仍然陌生,希望关于艺术家系列短文能让大家更好地了解“真实的假像”。

M21:上海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

W:王功新


M21:在《真实的假像》中您的参展作品《关联——与ya有关》由数个不同的视频片段组成。这些片段之间有什么内在的关联性?

W:《关联——与Ya有关》是我于2010年创作的作品,首次展出是在北京站台中国当代艺术机构,随后在美国丹佛艺术中心展播,前年在澳大利亚墨尔本国家美术馆的个展上展出。这件作品在我这些年的影像艺术中是规模比较庞大、技术要求较高的作品,对于场地、设备都有一定的要求

《关联——与ya有关》 2010  影像装置  M21现场


作品有九个屏幕和九组音响设备,利用同步播放的技术同步到每一帧,也包括声音。作品从一个形象开始,接下来的屏幕按照逆时针的顺序循环播放的6分多钟的影像作品。第一个形象我选择的是北京京剧中的叫板“YA YA YA YA”,之后观众看到的所有影像都是和这个叫板有一定的关系,无论是在声音、形象或是动感上。跟随影像的顺序,就能感受到这种内在的和外在的联系。

M21:《与ya有关》在九块屏幕上连续播放,这九块屏幕的位置让观众很难在任何角度兼顾全局,除非在屏幕间跟随声音不断走动。这种空间上的设计有何用意?

W:观众可能会感觉到这是一件和现场有关系的,需要观众参与的一件影像装置作品。许多观众在看这件作品的时候常会着眼于我选取的每一个形象有什么含义,但其实这个影像本身是十分个人化的,选材于我平时生活中的一些事物,关键并不在于这些影像的主题意义。我希望观众关注的点在于影像呈现的方式、影像的流动性所阐释的含义,也希望大家能在这个空间里随着影像动起来,感受这种流动性。

《关联——与ya有关》 2010   影像装置  M21现场


M21:互联网让人的思维变得越来越发散,这一点也是《与ya有关》的主题之一。您认为这种改变会给个体、给社会带来什么?它是否给您的创作方式和思路带来了变化?

W:希望通过这个作品探讨的是我们目前日常生活的状态。通过互联网,我们对于周边事物的观察和新事物的发现,以及对生活的认知都和以往有了较大的不同,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这种不同发生在我们这代人身上会有更多的对比,我们年轻的时候基本都是通过对于现实的切实观察来感知世界。而如今我们的感知大多都是通过电视和互联网传来的数码形象。

我采用这个作品的主要因素正是借用我们日常网络冲浪的生活经验。举个例子,假如每个人每天都会上网冲浪,我们浏览看到的第一个事物往往都带有一定的目的性,换句话说,是我们感兴趣的事物,接着当我们翻到下一页或是点击下一个链接的时候,看到的第二个事物和前一个事物之间就形成了一定的联系,无论是在声音或是形象上。这种内在的联系一直持续到我们停止浏览前的最后一个事物,可当我们将最后一个事物和我们最先开始看到的第一个事物进行比较时往往会发现他们之间并无必然的联系。

因此我们通过互联网来观察了解生活、社会和世界所得到的视觉信息会根据我们每个人不同的兴趣爱好和经历而产生区别。这件作品就是借用这种方式向观众传达这样的信息,将观众带入并体会到我们现如今身处的通过互联网形成的视觉和影像文化。

另外贯穿于我作品中另一方面的思考还牵扯到新技术的发展。谈到“技术”,我认为它也是内容的一部分,而并不仅仅是对于内容呈现的支持。这是一个技术发达飞跃的时代,包括视频、科技、网络技术等等,这样的技术发展也在每时每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习惯,改变着我们人和人的关系、人和物的关系、人和社会的关系,这种关系也是我想要探讨的,也是我在作品中对于影像等技术的考量关注较多的原因。具体到作品,近些年影像才有了高清技术以及同步技术,对于这些技术的运用伸展到我们的视觉范围,使得观众能够直接进入到作品中,体会到如何和视觉进行互动。

M21:您现在最广为人知的身份是影像艺术家,但您也有多年创作油画的经历。是什么促使您从油画转向影像的创作?

W:我从87年开始一直生活在纽约,当时在纽约也看到了许多影像艺术,印象较为深刻的是当年惠特尼双年展上的影像艺术。我最起初使用影像作为艺术手法是在1995年,当时我从纽约回国做《布鲁克林的天空》这件作品,我发现用影像的方式可以更好地呈现这个概念。于是我当时就在家里挖了一个井,底下放了一个电视,电视里放的是我在布鲁克林的家拍摄的天空的影像。在这个作品之后,影像就成为了我近些年来比较主要的艺术呈现方式,特别是联系到我一系列作品中所关注的方向和概念。随着科学技术的革新与发展,使得艺术家可以用更自由、更多元的方法,包括声、光、电,三维、四维等等来传达他们的思维,并且在如今的文化背景下更为贴近观众,形成一种桥梁,容易引起共鸣。

《布鲁克林的天空》 1995  装置作品: 电视机,录象带


此外促使我转变的另一因素是当你慢慢的发现二维的东西对你不再具有挑战性的时候,你就会自然而然转向有挑战性的东西,影像就引起了我的兴趣。但直到今天我始终相信,所有的艺术手法,包括二维的、三维的,相互之间都是互助平等的,并没有哪种艺术手法是落后的。之前绘画的底蕴和经历对于现在做影像也起了很大的作用,例如画面的处理、镜头剪接等等都离不开早些年我的艺术经历。

M21:您的作品大多都以现实为根基,但往往包含着对现实的解构,使观者进入独立的影像空间,比如《与邻居无关》、《雷哥的故事》等。您是如何处理作品中的虚与实的?

W:《与邻居无关》是我在北京胡同里做的一个作品,比较特殊的一点是他不可能在美术馆或是一个正常的展示的空间展出,它是一件与当地地点特征有联系的作品。在我近些年的一系列作品中我也比较关注这种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的关系。包括《与Ya有关》这件作品,希望能让观众在虚拟空间里感受我们如今对于人的认识状态和现实空间的解析。

《与邻居无关》 2009  影像装置


作为艺术家,最主要的工作和任务并不是给观众一个主题性的答案或者道理,而是从我们十分个人化的视角,用视觉性的语言来阐述我们对现实环境的看法,这种看法可能是一种质疑或是一种角度,再带着观众来体验。

M21:您是中国较早开始探索影像艺术的艺术家之一,您如何看待中国影像艺术的现状?对有志于此的年轻艺术家有什么建议?

W:影像艺术有它独有的魅力,使艺术家着迷于这种语言表达的方式,但也极具挑战性。在中国这样的大环境下做影像艺术相比于做平面或者是雕塑更为的艰难,就市场来言也难以和绘画相比。国内的收藏家们短时间内可能也很难接受将影像作为他们的主要收藏品,这就给做影像艺术的年轻艺术家们带来很大的困惑。因此有时也需要一些组织或是赞助的支持,但中国目前缺少这样一种赞助。不过我相信,包括我们和年轻一代的艺术家们,他们对于艺术的追求和喜好是可以战胜这些的。我们现在也看到一些年轻的艺术家从他们的角度出发,做出和我们这一代人完全不同的影像艺术,为此感到十分欣慰。同时也希望能看到更多年轻艺术家的出现,更多的美术馆可以展出影像艺术,给予影像更多的支持。

M21:谢谢!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