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人引进门, 第九届柏林双年展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852   最后更新:2016/07/13 17:35:04 by clclcl
[楼主] clclcl 2016-07-13 17:35:04

来源:典藏 周国璋


2016年的6月,第9届柏林双年展如约而至。卸下以往忧国忧民的精英策展思路,这次从资本的首恶地——纽约,召唤来了一个名叫“DIS”的潮人小组。其成员分别为Lauren Boyle、Solomon Chase、Marco Roso和David Toros四个科班出身的年轻人。


无论如何,我们都得承认这是个与时代并进、有卓越时尚品味又善于自我推广的团队。如果,你看过DIS创办的同名网络杂志的话。这本诞生于2010年的网络杂志,仅用4年时间就成为美国时尚和网络先锋艺术圈受到追捧的多媒体平台。其包囊了音乐、视频、写作、时尚等诸多类型作品发布,同时也拥有自己的销售功能。

比利时裔美国艺术家Cecile B Evans的新作《心愿》


不走寻常路


脑洞大开、长于营销的DIS在柏林的舞台上也很快证明了这一点。开展前,在各大媒体的介绍中,他们发布了一组即使在时尚界也颇令人咋舌的老妻少夫结婚照。相差20岁的一对新人晒出端庄的结婚照,赚足了八卦,也顺带利用背景图片公布了本届双年展的5个展区。开展后,门票上印着一张笑容可掬的亚裔青年面孔。这位穿白汗衫的俊杰竟然堂而皇之的就是DIS的画廊商,真是很直白!除此之外还有收费下载的视频作品、双年展的音乐大碟、作为展览环节的设计品商店等等。


而双年展地理意义上的展区共分为5部分,它们分别是位于八月街的KW当代艺术研究所(KW Institute for Contemporary Art)、位于布兰登堡门前的艺术学院(AkademiederKunst)、位于王宫广场的欧洲管理与技术学院(ESMT European School of Management andTechnology)、弗雅乐收藏馆(TheFeuerle Collection)和一艘名为蓝星号(Blue-Star)的游船。5个展场中有几项类似展中展的群展项目,呈现独立作品的艺术家也超过50位。相较以往柏林双年展策展经费的局促和对作品不厌其精的态度,这份名单是否太长?事实上,作品质量确实有些参差不齐,布展上瑕疵也不少。


颠覆想象的KW展区


但瑕不掩瑜,不少作品还是很醉人。传统的KW主展场大厅一向被视为定调作品的所在。2012年Emdash Award的得主,比利时裔美国艺术家Cecile B Evans在这里完成了一件大型装置加视频作品。漆黑的大厅底部变成一池汪洋,于上有木制的T型台引导前行,悬空的大荧幕放映着Cecile的新作《心愿》(What the Heart Wants)。这件作品秉承了艺术家一贯的超现实主义科幻风。40分钟的内容包含被机器人养育的克隆儿童、在网络中重生的明星、如同天外来物般的商品广告和具有人体虚幻形态的网络程序等等。作为强大的未来技术粉,Cecile又一再以感性的视角,混合着温柔与冰冷,梦魇般地描绘着新技术对人类精神的干预及程序智能化后的人性自我意识。瑰丽、梦幻的场景倒映在水中,观众或坐或卧于长台上隔水相望,再加上周边放置的几件闪着幽幽光泽的剧情装置作品,全场气氛很到位。

加拿大艺术家Shawn Maximo改造的卫生间


加拿大艺术家Shawn Maximo在KW展场3楼卫生间里改建的多功能厅可算是本场的良心之作。这位曾为Gucci等品牌设计橱窗的艺术家,精心翻新了卫生间的地板;用森林图片包裹墙壁,摆放懒人沙发。光洁晃眼的新马桶前还有个迷你厨房,装满食物和水的冰箱、餐具、洗浴槽一应俱全,可伸缩的水龙头还提供了在室内淋浴的功能!马桶正对面则是一幅巨大的液晶屏幕。这个只有三平米左右的小屋,以马桶为中心,装潢完备,笑点到位,上承双年展主题,下欢展览贵宾(在预展环节,这里只接待持有特别请柬的VIP)。只可惜没有按设想将楼里的其它卫生间一并改造。既然那张由Juan Sebasstian Pelaez制作的比基尼大广告已经在KW门口将一向严肃的此地搞得面目全非,何不放手大干?相信谨慎的观众们在惊愕之后也能找到各自的私人解决方案。


还是3楼,在某个隐秘通道尽头,有一件华裔美国影像艺术家吴曾(Wu Tsang)的作品。吴曾以其跨性别的表达近年来在惠特尼、光州等大展中崭露头角。这次的作品取材于鉴湖女侠——秋瑾的蕾丝绯闻。影片中扮演秋瑾的是吴曾的老搭档,被《星期五》杂志编辑称为“非地球人”的行为表演者Boychild,吴曾本人则在剧中扮演吴芝瑛。近一个小时的影片,拍摄上谈不到精致,但全剧颠覆的性取向和反串,其间横贯的不仅是地理和时代的差别。

华裔美国影像艺术家吴曾(Wu Tsang)的作品


虚拟与现实之间


位于布兰登堡门前的艺术学院,是这届双年展另一个重要的作品集结地。与窘迫的KW机构大楼相比,这座全玻璃体的建筑,楼层之间透明叠加,开放又博爱。在一二楼夹层的一条玻璃长桥上展出的是“风格中心”(Centre of Style),这是一个由19位创作者共同组成的独立群展,作品样式多是介于时尚设计与装置之间。另外DIS还在大楼内布置了不少舒适、美观的视频放映空间。在玻璃天顶下,将视频放置在一个配有宽大沙发和电视影壁柜及植物装点的“客厅”里。在漆黑的放映厅里代替长条凳的是上下高低交错的架子床,这让人想起一些

家庭酒店中的层叠套床或儿童游乐场中爬高上低的种种暗道。


本展的一件主打作品,蒙特利尔艺术家Jon Rafman创作的一组装置加VR影像,被安置在学院顶楼的观景阳台上。楼下咫尺之遥是众生朝拜的胜利之门布兰登堡门,周围宽大的巴黎广场上游客云集。阳台上,几组难分彼此、互相吞噬的动物装置作品,让人顿时有些梦魇。戴上VR眼镜后,那是对现实的放弃与虚拟混为一团。也许世界还在青天白日下,可当影片中的阳台坍塌时,身临其境的恐慌一直延伸到了神经的最末梢。

蒙特利尔艺术家Jon Rafman创作的一组装置加VR影像


从其它3个较小的展区情况看,也算是各尽本色。弗雅乐收藏馆内显示了资本的爱好和精致、矛盾的品味。在原身为东德国家顾问局、如今的欧洲管理技术学院内,既有映射意识形态的图腾式装置,也有讨论比特币的技术帖作品。而最难登上的蓝星号游船则是一副世界末日的灾难气氛。当它游弋在施普雷河上时,惊起了两岸相机无数。


挑战美学与价值观


在整个双年展中,关于现实与虚幻这一个话题可谓表达得最为尽兴。但过量重复的流行、消费元素也使作品语言普遍缺乏提炼。像Adrian Piper的作品那样干净、朴实的风格反成异类。纵观作品之间的互动或碰撞也普遍很生硬,比如LIT项目,可惜糟蹋了曹斐的作品。

Korakrit Arunanondchai/Alex Gvojic的作品


同时因为我们并未看到多少对于国家市场化、文化资本化、潮流政治化、幸福数据化这些策展关注点的深层探讨,所以我们最好用一些关键词来概括这届双年展:广告、iPad、科幻、VR电影、电游、电子乐、网络金融、跨性别、性安抚、时尚等等。既然谈到时尚,就有“风向”。本届的策展标题“The Present in Drag”应也有探讨风向趋势的含义,可以将它译为“拉拉扯扯的当下”。注意,DIS并没有使用“Contemporary”一词,而“Present”一词的意义本身也更通俗宽广,比如它还有礼物的含义。是的,这届双年展的表达原本就是物质化与娱乐化的。


老子云:持而保之,不敢为天下先。可历史经验还告诉我们,在任何时代,科技的发展不仅能影响生活的感受,还能带动跨越众多公共与世俗的权力。作为后媒体与网络时代的先锋,DIS站在挑战美学与价值观的前沿,以一届表相繁华、庸俗、光怪的双年展冲击着人们的感情经验与秩序。孰是孰非,各有论断。而DIS的策展,作品本身绝非主角,现象表达才是初衷。究其好恶,只在个人。


图 | 柏林双年展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