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行为艺术“测试”上海人素养 (转)
发起人:牧羊人  回复数:0   浏览数:2715   最后更新:2007/05/21 05:37:19 by
[楼主] 牧羊人 2007-05-21 05:37:19
公共行为艺术“测试”上海人素养
作者:哲亚    文章来源:自助投稿    点击数:
88    更新时间:2007-5-18
去年的国庆长假期间,公共行为艺术《沟通》用鸡毛信在上海街头与上海市民进行了一次“沟通”。与以往或在公开场合或个别征集活动不同的是,这次在上海街头“游戏”式的“沟通”互动,跟上海市民开了一个正经的玩笑。
向社会征集“礼”字,是艺术家用中国文化曾经重要的一个观念——“礼”,与社会及世界的“沟通”,也是参与者与他人与社会与世界的“沟通”,同时也是不同文化形态之间的一次对话。
礼字的征集是公共行为艺术《沟通》的组成部分,作品的前一部分将通过鸡毛信和互联网,公开向全球征集 “礼”字。后一部分将征集来的礼字制作成长1000米、高5米的装置作品“文字墙”。礼的征集用中英文两种语言发出征集信息。网上参与者只须点击由中国历代书法艺术形成的礼字,填写参与者的姓名与国籍、所在地区,并对礼的理解和看法留言。通过鸡毛信征集,与以上的做法基本一至,不同的是要亲笔书写一个“礼”字。参与者的姓名、亲笔书写的礼字及所有信息都将永久留在“文字墙”上。“礼”字的征集同时将邀请全球100位市长参与。
这次街头征集的时间选择国庆长假,使人们有时间参与。地点选择在上海的中心地带,人口素质相对较高。覆盖区域范围比较大,这样使更多人有机会接触到这次互动。
此次互动既是一次礼字的征集,同时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一次对市民素养及公共意识的“测试”。这是人们完全自然状态下进行的一次互动,不给人任何准备,只是内心本能的反应和自然的处理方式,互动结果完全出自内心真实的选择。这次实施的方式很特别,就是把装有鸡毛信的信封随机放在大街上,当人们看到这些信封的时候,就会对这样一个躺在地上的物品有一种态度,会采取一种处理方式。于是,便产生了互动。
作为一个公共行为艺术作品,公众的参与是至关重要的,非组织、自觉参与意义非同寻常。同时,通过街头征集可以反应人们的行为习惯,行为方式又能折射人的内心素养。
实施这次征集互动前,艺术家事先将制作好的鸡毛信放在一个较大的信封里,在大的信封袋里填写好地址,贴好邮票,封口贴上双面胶。除了鸡毛信在信封里还有一个说明,内容是这样的:
亲爱的朋友:                       
很荣幸邀请您参与公共行为艺术作品《沟通》的创作,这是一个公益性的由大众互动参与完成的当代艺术作品。当您看到这封鸡毛信的时候,请您按照信封上的说明填写完毕,把其中的信留下,再将鸡毛信放入大信封投进邮筒。参与“礼”字的征集是您与社会及世界的一次特殊“沟通”,积极沟通是创造和谐人生、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有效途径。感谢您的参与,您的名字将永久留在《沟通》公共艺术作品的“礼字墙”上。 
说明:这封信的邮资已付,把填写好的鸡毛信放入信封内,您只需将封口的双面胶撕开,然后将口封上投进邮筒即可。     
有任何问题请联系:Email:zheya2006@126.com
本打算这次互动一次性完成,但开始实施才发现,要花很多时间。第一次是10月6日,从下午1点开始一直持续到晚上23点,仅发出50份鸡毛信。
这次选择的路线基本上是地铁沿途,首先从中潭路出发,乘轻轨三号线到中山公园——虹桥路,虹桥路附近是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又从虹桥路——中山公园——(二号线)石门一路,那里有正在展出利物浦双年展的中信泰富广场。之后从石门一路——中山公园——(四号线)上海体育馆——(地铁一号线)徐家汇港汇广场——衡山路——常熟路——汉中路,到汉中路已经是深夜23点了。
实施完以后接下来的第二天,是心情比较复杂的一天,不知会是什么样的结果。看了两次信箱,很希望有一点惊喜,那些鸡毛信能被寄回来,哪怕一封也算一个回应。但直到最后一次打开信箱还是没有鸡毛信的影子。
10月8日的一大早,我的助理拿着两封鸡毛信送到我的面前。
终于有了互动。
于是第二天继续把另外准备好的鸡毛信发出去,这次路线基本是在人民广场附近。
这次 “沟通”互动整个过程鸡毛信回寄率为百分之六,也就是发出去的一百封鸡毛信只寄回了六封。而且寄回的六封鸡毛信只有两封按说明做了填写,其余原封不动寄了回来。
观察整个实施过程,发现人们会有这样几个动作:发现信封袋——马上拣起来——打开信封查看——随手丢掉。在第二次实施过程中,那是一个晚上,当发完鸡毛信返回途中,看到一对情侣正在打开一封鸡毛信,看完后哈哈大笑,随手扔到路边。同样在福州路附近,当返回时路边扔了好几封鸡毛信,里边的信和信封已经分开,被随便丢在路边。
其实,当人们捡到鸡毛信时,无论扔掉或寄回,寄回时无论是填写或是不填写都已经产生了互动。人们或惊喜或意外或失望或懊恼或疑惑,心理和情绪一定发生了某种变化。这种心理或情绪变化的程度,可以视其为“沟通”的程度。
  通过这种方式来征集礼字,是《沟通》公共行为过程的一部分,将陆续在不同的城市进行。用这种方式征集发现了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人们对鸡毛信征集礼字的态度。在组织征集时表现出很大的热情,但在没有被告知的自然状态下,人们表现出一种截然相反的态度,这时人的“自觉性”在起作用。而人在社会中的行为规范就是自律性的自觉所决定。这时文化对于一个人内心自觉性的建立起到很大帮助。曾经读到黄永玉先生的一篇文章,谈到他在国外街头遭遇野生动物时的思考。他在美国某地看到一只漂亮的狐狸悠闲地在街头穿梭,而没有一个人去伤害它。见此情景黄先生十分感慨,按照儿时延续下来的惯性思维,应该把狐狸打死然后带回家。
  人们看到信封必然要捡起来,也一定会打开查看。从这次互动的结果来看,百分之九十六的人认为对自己没有用便随手扔掉。人们完全站在利己的角度上处理这件事。有人说人的天性是自私的,然而人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又有一种不可回避的社会性,人的社会性注定了人在社会行为中必需要有利他性,人人都有义务维护公共空间的秩序。因为既然是“公共”当然也有属于自己的一份,公共利益即是自身利益,只是人们少有思考两者的关系。
由此看来“礼”对人内心的约束与建设也许是至关重要的,人与人内心的沟通是必要的。
用鸡毛信在街头征集礼字,是《沟通》公共行为艺术向社会征集礼字的一种途径,但客观上却发现了人们的某些行为方式,以及这种行为方式背后的文化表征;“测试”只是一种说法,严肃的游戏式的“沟通”与互动,才是这次街头征集的目的。


制作街头鸡毛信



街头互动所用大信封



信封里的说明



礼字征集互动路线



寄回的鸡毛信(一)



寄回的鸡毛信(二)

注:如有任何问题请联系艺术家:zheya2006@126.com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