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的美术馆,你我皆非主角,山才是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449   最后更新:2016/07/11 17:00:01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小白小白 2016-07-11 17:00:01

来源:artnet


四方当代美术馆的群展“山中美术馆”开幕日已经过去一个月了。仲夏时分,正值一场深入森林山地的展览,23位华人艺术家受委任,针对山中具体的场所、事件进行创作。最终,这项命题作业,生发出包括雕塑、装置、表演、声音以及影像等各种媒介的20多件作品。它们经过精心策划,散布在湖区、荒野、废弃矿区遗址、山野间,以及美术馆的空间中。


被忽略的老山,养野了艺术家的胆子


对南京不太熟悉的人,很容易会对老山和城区间的近距离感到惊讶。仅仅驶离城区30分钟左右,车子便已经爬行于老山蜿蜒的山道上,偶遇野花野草和山羊,来到一片略开阔的坡上,往下望,这栋线条极简的美术馆便映入眼帘。

图片:致谢四方当代美术馆


大家对这栋由美国著名建筑师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设计的建筑早已不陌生了。自2013年11月开馆以来,它连同四方艺术湖区的24栋建筑,开始频繁出现在微信朋友圈中。近日,它还入选了世界文化先锋目的地(World's Leading Cultural Destinations)之一。


“山中美术馆”,是四方当代美术馆发起的一个关注人地关系及历史空间的当代艺术研究项目“地形学”的第二回。2015年的第一回方案“麒麟铺”选择了南京的地下空间——遍布全城的历代墓葬作为考察对象,最终的成果让美术馆颇为骄傲:一张关于南京所有古代陵墓的地图得以出版,鼓励南京的市民在家附近寻找这些曾被历史忘却的遗迹。

“麒麟铺”手册截图。图片:致谢四方当代美术馆


第二回的项目,美术馆团队一年前就开始了这个项目的考察研究并拉上艺术家一块儿实地考察。看的方式也就产生了分化,有的人偏向自然环境,有的人还是执着于空间本身,有的人则着迷于文化的脉络。最终作品散落在深山四处,白盒子的四方展厅中,仅留下6、7件作品,作为山中现场的一些“物证”。


在这个过程中,美术馆对于艺术家的作品几乎不产生干预。美术馆希望看到的,是艺术家构想是否能跨越客观条件的限制,战胜“不可控”因素从而对赌成功。


胡晓媛,《你来的太早,你来的太迟》,单频录像。图片:致谢艺术家及四方当代美术馆


艺术家胡晓媛手控一台八轴八桨的飞行器,带上一只公鸡,在幽秘的山洞飞行。整个过程中有着各种不可控的天气、地形、负重爬山等因素——这就是一场对赌。


随机与不可控的不止自然,更有趣的是行为表演中的另一主角——观众。开展当日,艺术家唐狄鑫硬生生让前来的观众们在泥泞的山里走了一个多小时,这是他自己开辟的一条原生态路径。最后路旁的旗子指引所有人来到一个开阔的湖区。唐狄鑫以划着一根竹子的方式出场,吟唱出臆想的歌。在山中艺术家这里,这一套“互动”模式得以实现。切切实实用脚踩出来的,彻底替代表演化、娱乐化的行为艺术得以呈现。


唐狄鑫,《天无草帽大》。图片:致谢艺术家及四方当代美术馆


策展团队的王彦钧在美术馆附近指了指,“就是那里开始,沿路路口还有旗子,你也可以顺着旗子走上两个小时。” 带着看展览心态的观众,也许会有所失望。但按照他所说的那样,换个思维方向,带着进山玩耍的心态,反而是更刺激的体验。


老山之野,如这座山中的肆意生长的野花野草,驻留期间,艺术家们不仅养胖了,胆子也更野了。


直岛虽远,四方却是近的


见到陆寻的下午,向他求证了一个江湖传言,据闻他非常喜欢日本直岛的地中美术馆。


陆寻坦言自己真的去过很多次。不少人有意将南京的四方与直岛的地中作比较,陆寻也肯定二者形式相似,但直岛有些高冷,不够亲切,或者说,那里更像是特定场域(site specific)艺术作品的收藏:高级、成熟,当然也更昂贵。


直岛环境如同桃花岛,人们需要船只往来,理想主义的馆主不想请任何圈内人士去开幕。陆寻向他提起在中国为美术馆做广告宣传,被他拒绝。他说如果有太多人前来,他宁愿减少通往直岛的船只和航班。

于吉,《练习曲-慢板 乐章 III》 ,艺术家把工作现场挪至户外高空,在树上涂刷上松香。图片:致谢艺术家及四方当代美术馆


四方不是桃花岛,所处的老山环境也让其选择亲民、可接近的路线——即使人们不是过来看美术馆和建筑,而是成群结队过来露营和烧烤,都无任欢迎。一个开放的山林,随进随出。美术馆团队会告诉你,“你去随缘选个路线看看山里的装置吧,不需要门票。” 陆寻给每一个山里的作品亲自录了语音导览,但是他对观众听不听却是适随尊便,“走一走就挺好。当代艺术就是需要不一样的理解方式,如果单是给精英看,那多无聊。”


郑国谷,《金光采矿区》。视频:致谢Cathy Fan


顶着大雨冲进了山中,为的就是去一趟展区之一的采石场。途经郑国谷的《金光采矿区》,以为真是路边的废弃采矿区,但不可忽略的是那些金光闪闪的漆色,在暴雨中仿佛就是一个经过重新修复的金色能量场。


最后车子停在了矿山下,抬头看看,陡立裸露的岩石壮观而令人生畏的,目光向前方,王卫在这里铺就的装置作品《山中的自然史4》已经被淹了一半。原本普通群众随处可见的马赛克地板,瞬间就变得如此冷漠。

梁玥,《山中的美术馆》,多屏影像。图片:致谢艺术家及四方当代美术馆


好在,对比此景,马上能想起展厅地下室梁玥的多屏影像《山中的美术馆》。影像中,彼时一群短途旅行的游客在湖边露营、烧烤、游泳,那些艺术家曾经在山里和美术馆收到的细微的讯号,随着大雨暂时中断。


南京的黄梅天总是会过去的,游客也会知趣地挑个万里晴空,亦或在之后秋高气爽的日子再来。陆寻说,别以为艺术家就没有考虑过户外天气的变幻。艺术家们非但不担心天气,反而可能欣喜野外天气的变幻带给了装置不一样的结局。比如陆平原《逃跑的故事》,作为此次展览的开端,结果原本在湖中央的扁舟上,水一涨,就彻底消失了……


观众望湖兴叹,这好像正中了艺术家的下怀。


对话陆寻:四方不止美术馆


为什么支持做“地形学”这个比较“慢”的长期项目?

每一个美术馆都应该做适合自己的事情。我们经常问的一个问题是:某一个美术馆做某一个展览,这个展览适合它做吗?美术馆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定位与个性,做的展览和事情,都应该是从整个定位跟个性出发。我是一个特别讲究做每一件事情是否有其道理的人。


四方当代美术馆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地方,它不仅仅是一个美术馆,还是一个“包括了美术馆”大型场域。有酒店,有艺术家驻留项目等等。然而作为美术馆本身,又是非常专业。同时,它具有特别的地域性——不在几个中国艺术中心城市,且位于城市外面。“地形学”就是一个从美术馆自身属性发展出来的项目。

刘韡,《暗物质》。图片:致谢艺术家及四方当代美术馆


从开馆之日,你就说过四方做展的频率会比较低。这两三年,展览的节奏也印证了这一说法。

展览需要丰富性,不一样的机构需要做不一样的事情。我有几个原则,其中一个就是我不会借展,也就是说所有的展览都是从美术馆开始的。如果有人认同我的展览,想借去展览,我不会反对。另外,我也不会去做一个已经做过的展览,稍微改一改,拿到中国给观众看。我希望做原创的东西,而不是比别人慢一步。


美术馆做的事情希望是“从0到1”,希望是创新的,而非一个简单的地理重置(relocation)。这就是我一直坚守的准则。比如这个“山中的美术馆”就是为中国的艺术家和观众考虑的,为什么都是中国的艺术家?就是想给他们一个机会,挑战没有做过的创作。让他们在过程中成长,我们也成长。这就是初衷。他们做的这些展览就是我存在的意义。

唐狄鑫,《天无草帽大》。图片:致谢艺术家及四方当代美术馆


这样做似乎需要耐得住寂寞?

如果一个艺术家已经得到非常高的知名度,到处都做过回顾展,那么我可能就不太会做。虽然可能会让观众趋之若鹜,增加美术馆的参观人数和曝光率,但是没有挑战和意义。但是若有一个水平相仿的艺术家,且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肯定,那么我就很愿意去做这样一个被隐没的大师。


我觉得可以让更多人认识这个艺术家,而不是让一个成熟艺术家的团队、画廊赚到更多的钱——这样对艺术家本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我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希望去破一破现有的陈规。


怎么选择艺术家?

我们没有刻意去找适合做在地艺术的艺术家。为了增加项目的有趣性和挑战、丰富,反而会很自然地会避免一些有类似(在地性)经验的艺术家,希望无论是在概念,还是在完成的过程中,都是一个没有什么经验可循的过程。我不太愿意去做已经做过的事情。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四方当代美术馆


团队如何配合艺术家的?

美术馆团队的作用就是辅助,尽力解决艺术家的需要。这个项目的两个发起人刘林和王彦钧做了一年多的研究工作。过程中,我们有一种天然的,互相批评的过程,毕竟大家吃在一起,喝在一起,住在一起。很自然在展览中出现一种自然的策划跟批评,这是比较有意思的——不太像一般普通的展览,可能是单方面的一个策划:美术馆策展人定了一个主题,然后请艺术家来。我们的方式更为开放,的确有非常多的不可控性。但是这也正是我们想要的。在不可控的过程中,我们希望给团队带来成长。


给艺术家多大的自由度?

很大。甚至没有具体的预算。在过程中,就是互相督促,相互触发灵感。都是互动式的,这是一个来来回回的过程。


开馆这些年来是否有观察到观众对观看美术馆的方式发生变化?

大部分参观的人不会考虑这样的事情。无论是在美术馆、画廊、艺术家工作室,或者其他的艺术空间,他们一般不会去考虑这些机构的角色是什么。他们真正关心的是,这些展览带来什么样的体验,这个体验对自己会有什么样的改变。


很多人过来看作品,无论看懂与否,都可以被这个作品带到一个没有到过的地方,这就非常好。比如矿坑,比如寺庙,再比如美术馆本身,比如建筑。这些就够了,这就是我们想要的,我们不是要他去理解这个体系里面的东西。美术馆是干什么的,画廊是干什么。我希望观众族群越丰富越好。

图片:致谢艺术家及四方当代美术馆


放置在山野中的作品是否会担心观众会感觉到晦涩?

来自多方不一样的理解,这正是我们希望的。作品边上有二维码,扫描后能听到我录的语音讲解。但是,你如果有自己的方法理解作品,语音导览时完全没有必要的。当代艺术就是需要不一样的理解方式,如果纯粹是给精英看,那多无聊。我们做这样的项目,就是把艺术破精英化。不要都是在特别高级的空间里,做特别高级的作品。作品需要去体验,即使不“懂”,也有人愿意多来几次,把这样的体验带回去。


听说开展之后,不少艺术家还会回来继续做作品?

很多艺术家都会继续回来,对之前的作品提出做一些延伸。他们都提出了这样的诉求,像梁玥,唐狄鑫,谢帆。这就是展览的意义所在。这不是一个需要按照条条框框、规规矩矩去做的惯例。


“山中美术馆”将在南京四方当代美术馆展出至10月5日。

地址:江苏省南京市浦口区珍七路9号


文:Cathy Fan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