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实之间:VR与艺术
发起人:wangxiaoer97  回复数:2   浏览数:2051   最后更新:2016/07/11 22:04:22 by guest
[楼主] wangxiaoer97 2016-07-10 10:57:34

来源:典藏 李素超


到“虚拟现实”(VR:Virtual Reality),你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是当下最潮流、最炫酷的科技?还是游戏爱好者的终极福音?是人类感官体验的质的飞跃?还是强大的社交网络平台?是戴着个笨重的头盔沉浸在数字世界不能自拔?或是已经开始担心未来有一天科技终于取代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从而导致我们的世界将充斥着一群社交恐惧症患者?抑或是压根就觉得这不过是商人的噱头?不管怎样,对于VR技术终将达到怎样的层面我们完全可以自行想象,但不论你支持、承认与否,都不能阻止它现今在全球扩展的脚步。


VR风潮来袭


我们先来看看近几年那些着迷于VR 的科技大鳄们吧。2014 年,Facebook 花20 亿美元收购了虚拟现实初创企业Oculus VR;今年2 月22 日,三星在巴塞罗那召开“UNPACKED 2016”新闻发布会,Facebook 首席执行官马克·扎克伯格(Mark Zuckerberg)出席发布会现场大谈VR 技术的前景;谷歌今年将推出继Google Cardboard 后全新的安卓VR 技术;苹果则收购了Flyby Media 这家研发增强现实技术的创业公司;阿里巴巴集团则领投一家VR 公司,成立VR 实验室,全面启动“Buy+”计划引领未来购物体验。


这股汹涌的VR 大潮看似突然来袭,但虚拟现实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自80 年代起已经历了四五十年的时间,它并不是一个新颖的技术,而真正新颖的是我们接触、利用它的方式。这项技术集结了计算机图形、计算机仿真、人工智能、感应、显示及网络并行处理等技术的最新成果,也许光听着这些词就可以让技术宅们血脉沸腾了。简单地说,虚拟现实就是利用电脑模拟产生一个三维空间的虚拟世界,提供给使用者关于以视觉为基础的感官模拟,让使用者感觉仿佛身临其境,可以及时地、打破场域限制地来观察三维空间内的事物。显然,它具备三“I”特征:Immersion(沉浸)、Interaction(交互)、Imagination(想象)。


与艺术的火花


那么,虚拟现实除了在大众领域如游戏、通讯、新闻、教育、医疗、电影、戏剧等方面的运用,它究竟是如何跟艺术扯上关系的?它的发展又会对艺术界产生怎样颠覆性的影响?


VR 正以何种方式改变着艺术家的创作以及艺术品的展示及观看方式?作为视觉艺术家和艺术机构,该如何对这种新型的机遇做出判断与反应?虚拟现实与艺术之间擦出的绚烂火花,正是我在这一期希望与大家分享的。


先让我们把时间倒回至1993 年。纽约SOHO 古根海姆美术馆当时举办了一档极其轰动的展览——“虚拟现实:一个正在出现的新媒体”(Virtual Reality: An Emerging Medium),尝试探寻下一个时代(21 世纪)具备革新条件的大事件,这也是历史上第一档从虚拟现实方面探索艺术实践的展览。策展人创造性地提出,VR 与艺术的结合深深地根植于艺术史基础之上,甚至追溯至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那时透视法的运用即是为了在视觉上制造更强的真实感,VR 则是下一个分水岭。


展览展出了艺术家Jenny Holzer(b. 1950)的两个虚拟世界:第一个世界以剧作家萨缪尔·贝克特(Samuel Beckett)的短篇小说《迷失的人》(The Lost Ones, 1966)为灵感,在这个世界中飘浮着许多“灵魂”(电脑模拟头像),参与者可以任意捕捉它们,捕捉到后会听到它们跟你说话,这些语句是Jenny Holzer 常用的措辞。她的第二个虚拟世界则是对波斯尼亚战争(Bosnian war)中针对女性暴力的回应:她将参与者带入波斯尼亚地区的风景,讲诉每个村庄遭遇的不同故事。


另一位音乐艺术家Thomas Dolby(b. 1958)的《虚拟弦乐四重奏》(Virtual String Quartet)则把参与者放在了四位由电脑生成的音乐家之中,他们正在演奏莫扎特的《第21 号D大调弦乐四重奏》,参与者听到的声音的大小会随着自己身体位置与演奏者距离的远近而变化。


继古根海姆的这档展之后,关于虚拟现实的展览及艺术创作在各处相继发生、层出不穷,利用虚拟现实进行艺术实践的方式也随着技术的发展愈趋多样化,涌现了一代又一代业内知名的VR艺术家,如Jeffrey Shaw(b. 1944)、Char Davies(b.1954)、Jon Rafman(b. 1981)、Rachel Rossin(b. 1987)等人。除了通过VR 技术创造和将物理作品(physical work)视觉化之外艺术家们运用VR 的方式还可以体现在于一个虚拟环境中创造一件虚拟作品(virtual work),就像如今一些线上虚拟画廊或博物馆正在展示的作品或者谷歌最新推出的“Tilt Brush”项目那样。这些在后文都将做更详细的讨论。

Char Davies,《Vertical Tree, Osmose》,1995,Digital still image captured during immersive performance of the virtual environment Osmose(Photo: Digital Studies)


另外,从观众角度来说,VR 技术正改变着我们观看和体验艺术的方式。试想一下,未来你可以足不出户,在一天之内参观卢浮宫、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泰特美术馆、古根海姆美术馆!艺术爱好者无需再受到时空条件的限制,在自家的椅子上坐着就能感受到世界名画的环绕包围。再试想一下,未来你可以建立自己的博物馆,里面装满你最心爱的艺术作品,还可以邀请他人进入分享你的成果。此外,一件艺术作品可以成为一场互动的、沉浸式的体验,比如你可以走进一幅虚拟绘画之中,与画中的各个元素互动甚至改变它们;又或者你可以走进一间雕塑展厅,与每件雕塑进行互动。这些体验都如此令人兴奋!VR 的未来需要现在的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富有想象力。


同时,虚拟现实也以另一种方式改变着艺术展示的可能性;那么,目前正在使用VR 的博物馆或美术馆有哪些呢?如今通过虚拟现实的空间,不少美术馆、画廊实现了让更多艺术家展示他们作品和想法的机会;VR技术也将打消运输成本、作品损耗等的顾虑。想把在纽约那件硕大的Jeff Koons 气球狗搬来上海?这将只是“一碟小菜”了!


后文将以现有的实际例子来呈现虚拟现实与艺术激荡而生的火花。对于虚拟现实与艺术的未来,请千万不要让既有的知识扼杀了你的想象力。诚如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所言:“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沙发:1楼] guest 2016-07-11 09:31:53

来源:典藏 李素超


可能让观众完全融入自己想象的世界,这是自古以来,艺术家们都渴望达到的创作境界,从巴洛克到极简主义,即便在表现形式上可以大相径庭,但无不是以此为目的。现在,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和运用使艺术家向这个目标又迈进了一大步。以VR 为媒介,自上世纪90 年代初至今,全球范围内艺术家使用VR 技术创造和视觉化作品的例子越来越多,如果要把虚拟现实电影也算进来的话,就更不胜枚举了(圣丹斯电影节从2012 年开始每年逐年增多地引进虚拟现实影)。本文暂且从纯艺术(Fine Art)方向来探讨。


Jon Rafman在本届柏林双年展上的最新VR作品《推演的场景》(图片提供:柏林双年展)


VR艺术的先驱


前面提及1993 年在纽约SOHO 古根海姆美术馆展览中展出的两位艺术家:Jenny Holzer 与Thomas Dolby 的作品,想必大家对早期VR 作品有了一些概念。来自澳大利亚的Jeffrey Shaw(b. 1944)可以说是持续在这个领域探索的先驱式艺术家和研究者,他在虚拟与增强现实、浸入式视觉、互动式叙事(interactive narrative)方向的创作使他在国际上声名鹊起。他1989 年开始的一系列骑自行车作品《清晰的城市》(The Legible City)被公认为VR 作品诞生的雏形:参与者骑上一辆固定住的自行车,穿梭在由电脑生成、由三维立体文字组成的城市街道之中,系列作品分别以曼哈顿(1989)、阿姆斯特丹(1990)和卡尔斯鲁厄(1991)的城市规划为蓝本,同比例再现了城市里的街道与建筑,参与者可以通过自行车把手和踏板上的界面控制行驶方向及速度。


加拿大当代艺术家Char Davies(b. 1954)是另一位VR艺术界的领军人物。1980 年代初期起,她开始研究电脑技术和3D 虚拟空间,1993 年开始将VR 作为她的艺术创作舞台进行持续探索,质疑并挑战我们惯有对自然与生物的认知。她的创作常受擅长的潜水经历启发;1995 年,Davies 创作了一件涵括三维电脑绘图及立体声音的浸入式、互动式VR 场景装置《Osmose》,通过头戴式显示设备和动作捕捉器,实时地跟踪体验者的肢体动作与呼吸,在体验者的一呼一吸中,带其潜入一层层的虚拟空间,这些空间是自然世界的意象,有森林、树木、云彩、地质层等等,在持续15 分钟的时间里,体验者在这虚拟世界与自我意识之间游离。过去的5 年里,Davies 正致力于另一个庞大的VR 艺术项目:以三维虚拟空间真实再现一片有上千英亩面积的广袤森林。


Jeffrey Shaw 1989年开始的一系列骑自行车作品《清晰的城市》(Photo courtesy Jeffrey Shaw)


崛起的新秀


接下来,我们再看看几位年轻新锐的VR 艺术家们吧。来自加拿大蒙特利尔的Jon Rafman(b. 1981)是一位艺术家、电影制片人、评论家,他的工作围绕着科技对当下意识的作用及影响,其影片和艺术创作常试图揭示那些稍纵即逝的流行文化和广告媒体是如何形塑着我们的欲望、并威胁我们自身的定位。最广为人知的是他对谷歌地球(Google Earth)、谷歌街景(Google Street View)、游戏“第二人生”(Second Life)等我们最常接触的虚拟世界的探讨。


正在进行的第9 届柏林双年展上,Rafman 制作了一件最新VR 作品《推演的场景》(Speculative Ambience)——这部三分钟的影像要求观众站在观景阳台上,带上“Oculus Rift”,一种头戴式VR 设备,体验艺术家制造的虚拟幻象。他在这里重置了阳台外巴黎广场(Pariser Platz)的场景,一片末日坍塌景象开始展现在观众眼前,散布在阳台上的那些相互吞噬的杂交动物雕像也都活了过来,如临末日的恐惧感在此时变得异常真实。


Jon Rafman的谷歌街景作品《9-Eyes》(Photo courtesy Jon Rafman)


Rafman 著名的谷歌街景作品《9-Eyes》是一个持续进行的项目,他透过谷歌街景博客和自己的搜罗,集结下谷歌街景摄像机上9 个镜头拍摄的照片,并把收集的上百张照片出版成书。这些照片有美丽的风景,有破旧不堪的街区,有形形色色的人物,也有野生动物,甚至还有车祸的现场、各种人类的暴行、不堪入目的图景,几乎囊括了这个世间能够上演的一切美与丑、喜剧与悲剧、光明与堕落。如果你感兴趣,可以登录项目的网站(http://9-eyes.com/),一定会让你大开眼界。


纽约艺术家Rachel Rossin(b. 1987)是纽约新博物馆(New Museum)“NEW INC.”项目的第一位虚拟现实领域的参与者。她擅长将传统艺术制作工艺结合新科技,在她的绘画和装置主体中植入时间与记忆的分支。Rossin 于去年在纽约切尔西的一档展览“Lossy”展示了她的几幅“抽象绘画”,实则这是她的一个VR 项目。在创作这件作品时,Rossin 在工作室里将她的绘画和图像全部进行扫描和拍摄,然后制作成一段需要戴上VR 头盔设备观看的2 分半钟的影像,观众体验到的是在一个白色虚拟空间里飘浮的画面中的各个元素和图像,本来静止的绘画就这样在眼前动起来了,观众仿佛看到一个四维的空间,实现了真正身在画中的体验。


下面再来看一件中国新媒体艺术家王欣(b. 1983)的作品。她并不算严格意义上的运用VR 技术创作的艺术家,不过她在部分作品里制造的虚拟空间,丝毫不逊色于我们所说的“虚拟现实”。她2013 年创作的多媒体互动项目《这个画廊》就是一个虚拟的展览空间:这个空间被桃红色的霓虹灯光覆盖,参与者可将其作为一个工具或可实验各种想法的场所,在空间内自己策划、组织和宣传自己的展览,每一个展览的布展以及撤展时间都控制在35 分钟,展览持续时间2 到5 小时,参与者还可以通过这个画廊的实时网络监视器来实时监控自己的展览现场。与她的另一件作品《绿色房间》类似,她所构建的这些虚拟展览现场并不承载任何实际的作品,取而代之的是在不同时间碎片中所陈列的虚拟世界。王欣的这类实践亦可以被看作广义上的虚拟现实艺术。


王欣的多媒体互动项目《这个画廊》VR DEMO截图(图片提供:1933当代艺术空间)


在艺术家建立的虚拟现实的环境下,我们被赋予了更大的自由,不再受限于某一个观看/ 体验的角度,我们更多地发现自我,给予自我在美学、艺术及观念上的启示,找到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这也使得虚拟现实成为一个富有魅力的艺术媒介。


在虚拟环境中创造虚拟作品


除了在实体环境里创作,如工作室、美术馆、画廊实体空间等,以及创作一件实体VR 作品,如我们前面讨论过的那些作品,虚拟现实与艺术创作的结合还可以广泛地表现在艺术家于一个虚拟的环境中创造一件虚拟作品。比如,不少线上虚拟画廊的展览,策展人会邀请艺术家通过电脑,在虚拟的三维展厅里创作,最终呈现出来的作品也是虚拟的,空间、展览和作品都只存在于数字世界,观众只需要登录画廊界面,坐在电脑前欣赏就好了。这种方式更大地拓展了艺术的展陈与传播途径,也将更多艺术家的思想视觉化,这部分会在下一篇,虚拟现实与艺术展示中做更多的介绍。


艺术家也会自发组织建立线上平台用来创作与展示作品。“Vngravity”是由三位来自墨西哥的新媒体艺术家Salvador Loza、Alfredo Martínez 以及Gibrann Morgado 组成的艺术团体建立的虚拟画廊(www.vngravity.com),现在正在展示他们的一件线上虚拟作品《D.R.E.A.M.H.O.U.S.E.》。以2014 年爆发的墨西哥总统Enrique Peña Nieto 贪腐丑闻为线索,作品再现了总统的私人宅邸及内部布局,观众可以在电脑前任意操纵参观路线,并以3D 全方位的角度感受这栋总统豪宅和室内的奢华品,作者的讽刺却是无处不在。


Rachel Rossin展示的“抽象画”需要透过VR技术观看(Photo courtesy Rachel Rossin)


另一个典型又新颖的案例是,谷歌实验室在今年4 月发布了一项VR 绘画工具:Tilt Brush。它是一款可以帮助你在虚拟现实世界中绘制图像的应用。而现在,作为这款应用的开发商,谷歌展示了一些令人惊讶的例子。谷歌文化学院巴黎实验室首先将这个项目交给了来自南非、墨西哥、古巴、英国和美国的六位艺术家,请他们戴上HTC Vive 头戴设备,使用Tilt Brush 在3D 虚拟空间内创造艺术作品,并将整个过程录像以供人们从不同角度观看艺术家的创作全过程。由此,传统的绘画方式被彻底颠覆,创作者也彻底摆脱空间和媒材的限制。参与体验的艺术家Said Dokins 感概:“当我进入这个虚拟空间后,之前所有的创作构思灰飞烟灭,一个崭新的世界就这样打开了。”

[板凳:2楼] guest 2016-07-11 22:04:21
来源:典藏 李素超


虚拟现实×艺术展示

得不说,虚拟现实技术的发展,对于实体博物馆、美术馆、画廊来说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开头我们已经充分地想象了一下透过VR 参观博物馆的美妙经历,那再假想下,如果这个体验终被大众广泛地接受和使用,你是否还会再愿意像现在这样频繁地去到实体空间,尤其是那些地理位置距离较远,或者门票价格太高的博物馆看展呢?


但,更多的一面是,VR 技术将极大地帮助博物馆和美术馆跳脱实体空间的限制,将艺术藏品及展览内容更广泛地传播予大众,同时更好地实现博物馆的公共社会职能。而最受益的人群无疑就是普罗大众了。


谷歌文化学院与全球博物馆合作,只要在线上就能参观博物馆,通过智能手机和Google Cardboard

VR头盔就能有亲身经历之感(Photo courtesy 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


用VR打开博物馆之门


目前全球已有不少博物馆把VR 纳入博物馆体验的一部分:与谷歌文化学院(Google Cultural Institute)合作,纽约古根海姆博物馆(GuggenheimMuseum)开启了VR 导览,世界各地的人们只需连上网络,戴上像Google Cardboard 这样的VR 设备,就可以置身于古根海姆的圆形大厅中央,切身参观博物馆。同时,古根海姆博物馆还加入了谷歌去年推出的“探索先锋”(Expeditions Pioneer Program),一项将VR 运用于学校教育的计划;教师所需的设备就是一台装有Expeditions 应用的安卓平板电脑,学生需要的则是一部智能手机和一台Google Cardboard。加入这个计划的学生已过50 万,除了古根海姆博物馆,该计划中目前已有上百个地点可以被实景体验,如大堡礁、白金汉宫、海底世界、火星表面……


除了古根海姆博物馆,大英博物馆也将VR 技术引入博物馆教育。去年大英与三星合作,在博物馆的三星数字发展中心(SDDC)举办了一个“虚拟现实周末”,为那个周末来到博物馆的观众提供一场VR 体验,这也是首次SDDC 把VR 技术运用于大英的数字学习项目。


自2011 年谷歌开始与全球博物馆合作推行艺术品电子化、通过高清图像捕捉技术建立线上虚拟博物馆以来,已有来自世界几十个国家的许多艺术机构向线上平台敞开了大门,这其中包括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英国国家美术馆、佛罗伦萨乌菲兹美术馆(The Uffizi Gallery)、阿姆斯特丹梵高博物馆(Van Gogh Museum)等等。


如今在谷歌艺术计划(Google Art Project)上线的作品与日俱增,谷歌也将在未来陆续把20 台具有超高分辨率影像捕捉技术的谷歌艺术相机(Google Art Camera)带到全世界的博物馆中进行拍摄。借着与越来越多艺术机构的合作,谷歌文化学院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世界各大博物馆的虚拟全景导览;伦敦的Dulwich Picture Gallery 曾考虑国王学院医院(King' sCollege Hospital)里年轻的病人们无法亲自去到美术馆,因此跟谷歌文化学院合作,通过智能手机和Google Cardboard VR 头盔,进行了一场完整的虚拟现实导览。


此外,收藏有大量印象派与后印象派杰作的伦敦考陶德美术馆(The Courtauld Gallery)去年携手Woofbert VR 公司开发一个VR 应用,对美术馆的Wolfson 展厅进行VR 导览。戴上三星Gear VR 设备,参与者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跟随着Neil Gaiman(Woofbert 投资人)的讲解,沉浸于美术馆展厅墙上的莫奈、高更、雷诺阿、马奈等众多大师的绘画之中。


伦敦考陶德美术馆与Woofbert VR公司合作,让观众可以随时参观印象派名作(Courtesy the Courtauld Gallery)


今年年初,位于佛罗里达州的达利博物馆(Salvador Dalí Museum)举办了一档展览“迪士尼与达利:想象的构建”(Disney and Dalí: Architects of the Imagination)以纪念沃尔特·迪士尼与超现实大师达利间的友情纽带。展览的最后是一件VR 作品《达利的梦境》(Dreams of Dali),观众戴上Oculus Rift 完全地浸入在达利超现实主义绘画的世界。对于不能去到佛罗里达的观众来说,也不用再觉得遗憾了,迪士尼公司与博物馆将作品放到了线上,戴上VR 设备在自己家中,尽情感受达利的梦境吧。


在虚拟空间中展示作品


我们既然可以通过VR 体验博物馆的实体空间,那么当然也可以体验虚拟的艺术空间,那些只存在于数字世界的画廊或博物馆的线上展示平台。这里谈论的虚拟现实已经不是狭义上特指的经由VR 设备的浸入式体验,而是更广概念上的虚拟现实环境,在这个环境中,艺术家与策展人合作,自由地创造、展陈那些特定场域的线上作品。


来自德国柏林的策展人、艺术家Manuel Rossner 于2012年创办的“漂浮画廊”(www.float.gallery)是一家线上虚拟画廊,这个画廊将经典的白盒子扩展到了数字领域。它没有实体的空间,画廊会与已存在的实体空间合作,将它们的空间转化为三维虚拟空间,这过程有点像建筑可视化或其他一些特效。在这三维虚拟空间内,画廊邀请世界各地艺术家在此创作,举办线上展览。通常,画廊会将3D 资料发给艺术家,请他们根据特定的空间进行创作并商讨作品的摆放位置。比如,画廊曾邀请艺术家Manuel Fernández 展出他的谷歌地球导览作品(Google Earth Tour, 2012),作品取材自谷歌拍摄的雅典卫城卫星图,Fernández把卫城的其中一根柱子“搬进”了画廊的虚拟空间内。目前,漂浮画廊已举办了4场展览;Rossner 表示在不久的将来,我们或许也可以戴上VR 设备浸入画廊的虚拟空间了。


艺术家Manuel Fernández在“漂浮画廊”展出他的谷歌地球导览作品《New Ruins》(Courtesy of the artist,图片提供:1933当代艺术空间)


前一篇里介绍的墨西哥Vngravity 画廊也是这样一个线上虚拟画廊,这里再提及是为讨论画廊的商业性。你一定也有这样的疑问,画廊毕竟是商业机构,那么没有实体空间的画廊该如何盈利?当然赞助占据了很大的比例,但除了赞助,虚拟画廊同样可以靠出售作品盈利。Vngravity 很明确地表示自己是一家线上商业画廊,销售画廊展示的艺术家作品,作品销售形式根据艺术家的要求有所不同。比如,进入画廊界面,你可以直接点击“购买”一项,作品或展览以动图(Gif)、录像(Video)、平面图像(Graphic)、U 盘等方式出售,并且都附带原作证书(certification of authenticity),一件最多不超过40 美元,价格比起实体作品

要亲民不少。


实体博物馆也开辟了自己的线上虚拟展示平台。纽约新博物馆(New Museum)总是走在时代的尖端,它启动的“NEW INC”跨领域交流项目,将艺术与前沿科技的实践者们汇集在一起,近年来激荡出各类VR 作品及有关VR 的讨论。博物馆下属的“Rhizome”是一个致力于数字文化的当代艺术非盈利组织,由美国新媒体艺术家Mark Tribe 始创,与第一批在线上创作的艺术家们共同协作,于1996 年上线。


纽约新博物馆总是走在时代的尖端,启动了“NEW INC”跨领域交流项目(Photo courtesy New Museum)


如今,“Rhizome”的工作核心围绕着数字艺术的委托、展示、维护及评论。与新博物馆联合策展,Rhizome 的主要线上展览“首发:线上新艺术”(First Look: New Art Online)是个每月定期推出不同艺术作品/ 项目的系列主题展,以委托形式每个月请一位艺术家创作并展示自己的作品。


6 月21 日,Rhizome 最新推出中国艺术家苗颖的艺术项目《中国式互联网加》(Chinternet Plus):基于中国政府去年推行的“互联网+”政策,苗颖在这件作品中将官方的宣言描述为“伪装的意识形态”(counterfeit ideology),以另类的方式批判中国的互联网(防火墙)政策。Rhizome 的所有展览均基于线上;如果想要看展,可以直接点进这个空间:http://rhizome.org/art/。透过 VR 技术与虚拟展示空间,观众不再受限于时空的条件,当博物馆、画廊等艺术机构借助于此得到、教育/ 引导到更广泛的受众群体之时,艺术的大众化即将得以真正的实现。而虚拟现实在艺术领域还能做些什么?我们可以尽情地放飞想象的翅膀……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