闫珩:我的装置语言是辅佐绘画的
发起人:宁静海  回复数:0   浏览数:1918   最后更新:2016/07/07 10:27:04 by 宁静海
[楼主] 宁静海 2016-07-07 10:27:04

来源:Hi艺术 文:朱赫


艺术家 闫珩


在进行采访的时候,闫珩问我可否将写完的稿子发给他。这几天我在南京,他在成都,写完稿件发送给他,很快就有了回复。他更加精细的梳理了自己的采访内容,修改的两处位置,都清楚的用棕色标示出原有的内容,用红色字体显示出修改的部分。又一次看到了闫珩对待细节的认真态度,让我回想起几天前在阴雨天的上海,闫珩个展开幕前他仍埋头修改作品的细节,追求尽善尽美。他说,艺术对于我来说就是努力的工作。

《调频》 318×214cm 布面油画装置 2015-2016


白山黑水


闫珩的家乡在锦州东边的一个小镇上,和我家的镇子相互比邻。讲到故乡,彼此之间更增添了一份亲切的默契。我们在上海见面,在徐汇区繁华地段中偏安的阿拉里奥画廊,这里正在准备他最新个展“调频”的开幕。展厅早已布置妥当,闫珩还调整着作品展陈的节奏,构思着增加一些新的变化。


《调频》细节图 在钢板中间镶嵌的是一双锋利的冰刀鞋


闫珩身材不算魁梧,但堂正结实。头发留得很长,显得落拓、不羁。我们谈到东北,谈到东北的衰败和不忍。他也讲到国际艺术的话题,讲他去过欧洲、日本等地受到的影响,和他对西方艺术的持续关注。

他说:“最让我受益匪浅的前辈是英国艺术家斯宾塞,刚上大学的时候,需要临摹他的作品,当时感觉枯燥乏味,他不像那种很绚烂的艺术家,让人看一眼就会喜欢。后来在不断的实践中,我逐渐感受他在我内心所释放的光芒,就是那种低调内敛的气质让我感觉震撼,和我产生了共鸣。”

《珩河》 320×216cm 布面油画装置 2015-2016


但是最让人动容的是他谈起作品的外框,这些铁质的外框深沉而厚重,都是由他生活在白山黑水间的父亲,亲手帮他焊接而成。他说,父亲总是默不作声的做事,顽强并且倔强,这是一种白山黑水的性格,我的作品也有父亲一半的功劳。

《岸》 112×90cm 布面油画 2014


八零后的担当


“调频”是闫珩在阿拉里奥画廊的第二次个展,2007年他从鲁迅美术学院油画系毕业,2008年选择离开家乡北漂,2010年在香港举办艺术生涯中的第一次个展,此后每一年闫珩都会参加多场展览和艺博会。
在他人眼中闫珩已经是个出色的艺术家,但是闫珩自己仍然保持警醒和谦逊。闫珩认为,“绘画本身还是我一贯追求的。”


《黑屏9》 150×400cm 布面油画装置 2014


闫珩作品的主题大多围绕社会变迁,政治、科技的发展,“身在这个美好的时代,个人的意识和个体存在从来不曾如此重要,这是这个时代所不同于先前任何时代的特质。而身在这个糟糕的时代,也应该要有所担当。我们在今天经历了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谁没有与社会产生过政治和历史性的体验。我们经历过512地震,经历过拆迁,经历过奥运会的全民狂欢,这里边都存在着一种政治性的思维。”

《汽车旅馆》 150×400cm 布面油画装置 2014


作为八零后艺术家,闫珩用作品承担着他对社会的持续观察,在国家与个体的对话中,闫珩不愿意作为一个缺席者而存在。他告诉我一个少年时期的故事:他是在80年代末某个敏感的政治结点之际开始学习绘画,正是因为这一特殊事件,一位没有被分配工作的大学生回到了家乡,教会了他如何画素描,如何画一个立方体,又是如何画一个圆锥,从此闫珩开始走上了一条学习艺术的道路。而今天我们再看闫珩的创作,也许在最初的艺术生涯,他学到的就不仅仅是描绘几何形体,而是用画笔来描绘内心对政事和时间的感受。

《文明3》 201×212×10cm 布面油画装置  2015-2016


同时代人


除了政治性的题材,闫珩在近年的创作中更是直接对科技性的事物进行描述。克隆羊、宇航员、机器人更多的成为了作品所描绘的对象,对于社会、科学的本质化表述成为了他更关注的话题。


《幻兽2》 40×50cm 布面油画 2011


“面对网络化、科技化的今天,人不断改变世界的同时,也不断被改变,这些都是现实社会的标志。”闫珩说,艺术是可以来探索人类生活意义的,借助艺术的方式与观众交流,正是对自然科学进行的诗化转译。更是一种用人文精神来抵抗科技的方式,由此来维护人在大地上诗意地栖息。

《幻兽3》 40×50cm 布面油画 2011


吉奥乔•阿甘本在《何为同时代人》一文中称:“做一个同时代人,首当其冲的是勇气问题,因为它不仅意味着,一个人能够坚守对时代之黑暗的凝视,也意味着,他能够在这种黑暗中觉察到距我们无限迢远、却一直驶向我们的一丝光明。”而闫珩目前还是一位青年艺术家,青春状态也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但比可能性更难能可贵的也许就是这样一份勇气,一份面对科技和政治不愿妥协、随波逐流并保持清醒的勇气,正是这份勇气让我们在艺术中,察觉到这个世界可能会有“驶向我们的一丝光明。”

采访结束的时候,闫珩送我下楼,因为初来乍到仍辨不清方向,我在门口踟蹰良久。临走时我透过画廊的窗口向内望去,看见闫珩又伫立在自己作品前陷入更深的沉思。

《岸》 220×200cm 布面油画装置 2015


Hi艺术=Hi 闫珩=闫


调频是一种玄学


Hi:这次展览命名为”调频”,为什么会用这样的名字命展览?
闫:调频是一个具体的物理性词语,基本上就是频道调节机制的解读方式,但真正的展览不是围绕着一个词语去展开的,“调频”更像是一个中性的概念。我的作品 不适合文学式的解读,虽然内容元素都是具像的。我的作品是物理性的,语言是互动的,并且依靠笔触进行一种塑造,是肌理的,更确切的说是雕塑性的。“调频” 这个名字它概括了一感受,是我这阶段创作的状态拿捏。
Hi:“调频”从字面意义上理解,是所需传递信号的变化规律而变化的调制方法,那在你新的这批作品中所出现的变化是什么?变化规律又是什么?
闫:最主要的对材料上形成了一个新的呈现,进一步拓展了我的绘画和材料的融合,你们所看到的这批作品使用了铁这种材质介入了作品语言,铁是一种有个性的材 料,它不像其他贵重的金属适合做首饰和工艺品,铁是有血性的,也代表了我个人气质中一部分。我的作品元素都是具象的,形式和语言成为释放这些具象元素能量 的一种方式。

《禁书》 200×150cm 布面油画 2010


新作品的面貌变化


Hi:你近几年的作品一直在尝试使用油画与装置结合,这种方式最早从什么时候开始的?
闫:从大学的时候我就有所尝试,最早在石膏方体表面的绘画实验,当时开始有了数码相机的使用,一幅人体各部器官的数码照片在显示器上被放大时,那种高清像素发生强烈的变化带给人刺激,以绘画的方式呈现在石膏立方体上,让见者视觉不适,这种极端身体的本真表现,是针对传统美学形态的一种背离。也是对古典意义的身体观念的一种解蔽和祛魅。
Hi:为什么会考虑使用这种的绘画与装置结合的方式创作?如何协调绘画和装置?
闫:布面架上绘画那种朴素的美是永恒的,艺术家们都用不断的实践证明着绘画不会死亡;而装置艺术是有其物理特质和技术支持的,我不会困扰在绘画和装置的界 限中,我所完成的就是我想去做的作品,不过两者并置在一起时就有了矛盾和材质上的冲突,这是我非常感兴趣的地方,我很喜欢荷兰艺术家Mark Manders 他将工作室语言经验带入到了美术馆中,给了我启发:我的装置语言是辅佐我的绘画的。


《几何》 210×150cm 布面油画 2010


政治影响个体


Hi:在你之前的作品《红旗车》等作品中,看到了政治性的隐喻,这些曾是你绘画的主题吗?
闫:如今评论和媒体一提及年轻艺术家,都会说他的作品是非宏大叙事非政治性的,而是倾向于个体经验。难道真的没有影响吗?我们80后的人父母都是50后,他们的经历和思维惯性对我们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是我们脱离不开的。你所提及的作品仅能代表几年前我的作品元素兴趣点之一吧。
Hi:这次展览的作品如《文明》系列,主题性上更侧重于对科技的表述,在这里面你对科技和工业文明持何种态度?
闫:网络化的今天,早已将我们自己改变了,时间空间在超越常态运转中,我们所处的环境犹如离心机,早把我们甩进了不同的的虫洞。这次展览的作品《文明3》中间的图象是最早的太空行走的纪实图象,人类不断向外拓展的生存面貌,我喜欢人在专注劳作时的那种状态和职业化的布景器具,和作品中的装置部分产生着精神关联。
Hi:你作品中出现的很多意象,比如骷髅、西方孩童,这样的图像是拥有特定意义的符号吗?
闫:我作品面貌都是具象的,骷髅这一元素,在艺术作品中已经是被用滥的图象了,那么真正向我敞开的角度是和我的作品思维一致的。我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都是西方人,我觉得亚洲人的形象很容易被以社会学角度定义的。那种显而易见的职业阶层形象会将观者精力吸引去解读,而一个西方的人物形象会将这种感觉弱化,让观者进入到作品的深层脉络中。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