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ure Prouvost展评: 虚拟角色与沉浸式艺术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555   最后更新:2016/07/05 10:38:21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6-07-05 10:38:21

来源:空白诗社 易


在天井旁作休息状的视频装置

《如果这是我的美术馆》,高清影像,8分52秒,2015


去之前我并未想到自己会流连于Laure Prouvost的展览,这是我首次认识她的作品。


走进红砖美术馆的大门,Laure的个展位于天井右侧的展厅,入口左侧的墙面挂着一条挂毯。展厅被改造成一个环形的动线,四件作品依序串联,它们是《如果这是我的美术馆》(If It Was)、 《祖母的梦》(Grandma’s Dream)、 《喝杯茶吗?》(Wantee)、以及“祖父”前传《艺术家》(The Artist) 。每件作品均占据一个独立的空间,而作品与作品之间的通道不过是一个高约一米的小门,要弯着腰才能通过,且每次只可通过一人。由于空间装修以及空间通风不畅,展厅里有明显气味,观众需要不时出来透透气,这样下来,我看完四件作品花了大概2个小时,出来的时候,我才细细端详了门口的挂毯,这是”祖父”系列的新作之一《自他走后》(Since He Is Gone, Weaved by Grandma)。

我再走到天井的另一侧,我对那个半层空间印象深刻,在那里我发现了另一件“祖父”系列的新作《尽其所有》(Into All That Is Here),艺术家在观众站立的位置布满了塑料盆景,与影像的内容相呼应,我不由自主地坐到盆景之间的地上。在植物阴影的保护下,我轻易地滑进了“祖父”的潜意识世界。

离开前,我又留意到天井的光亮处有另一个视频装置,和f It Was里面假装成观众的视频装置类似,这一个的身份是模拟美术馆的工作人员。

展厅有卧室般的私密氛围

《祖母的梦》,高清影像,8分55秒,2013


整个展览就像一系列游戏,比如在f It Was里,主视频是关于美术馆体制的吐槽,如果看累了,可以看看身旁另外两个坐在地上的“观众”——其实是艺术家的视频装置,左边那个会一边抽烟一边显示他的内心OS,右边那个会指示你坐到角落去。在另一些作品中,现场更有一些装置,比如 Into All that is Here的塑料植物以Grandma’s Dream的照片们,身处其中仿佛置身游戏世界,正如艺术家所愿,你很快便会进入角色。

每一件作品都是不同的经历,艺术家变换着角度切入“祖父”这一主角,整个系列松而自然。在Wantee里,你会重游祖父的工作室,并和祖母(Wantee)一起喝下午茶;在Grandma’s Dream里,浅紫色的墙面和摆放着照片的架子仿佛还原了祖母的卧室。而无论Wantee还是祖父都是艺术家设定的虚拟人物,包括他们的工作室以及作品,这些风趣的人物和独具特色的环境营造了一种迷人的氛围,正如2013年特纳奖颁给Laure时的获奖陈述:“她的杰出在于将图像和物件以复杂、有胆量的方式结合在一起,营造出极强的氛围感”。然而她的作品魅力不止如此,艺术家不仅设定了视频中的环境和主角,她还预先设定了观众的角色,在影像内容和展览现场、运用视频和装置语言、不遗余力地塑造了一个虚拟人物的视角,让观众可以自行代入。

《喝杯茶吗?》视频截图,高清影像,14分23秒,2013


首先在拍摄的阶段,她的镜头模拟了人眼观察的习惯,也就是说她并没有采取一个中立的立场来拍摄,而是带着角度(standpoint)去拍摄,此外,整个观察角度有一个统一叙事,Wantee是主角过世后去故地重游,The Artist是去参观艺术家的工作室,在剪辑的阶段再加上引导性的配音,随着叙事的进展渐入佳境,观众不知不觉地便沉浸到视频的世界中。

但是在剪辑阶段,她还做了更多工作,不时跳出的图片和文字会暂时打断叙事,这些图像看似无关,却能够与叙事联想在一起,艺术家常说她试图将“感受(feeling)翻译成视频语言”,这些图片所体现的便是虚拟角色的内心感受,他不仅有感受,还会反思,艺术家使用黑底白字的文字来表达那些他的内心OS。有的时候,這些图片和文字并不准确,会在语言上产生一种错置的效果,反而带出轻松幽默的感觉。

这两只总是能够准确的抓住你心里的OS

《如果这是我的美术馆》,高清影像,8分52秒,2015


我们可以从两条线来看待Laure视频的结构,一条线关注叙事,比如在Wantee里参观工作室,与祖母(Wantee)对话的部分,这些镜头对于虚拟角色来说是外向的,面向世界的;另一条线关注内心,也就是不是弹出的图片的文字OS,這些镜头对于虚拟角色来说是内向的。关注叙事的线虽然不断被感受打断,却不会影响认知,因为前者模拟了人类意识的连续性(continuity),而不断跳出的内心OS模拟了人类注意力的断续性(discretion)。两条线一起给了观众更丰富的沉浸感。

它说“图像在流汗”(= = 就算你这么说,我也只能挂两滴汗)

《尽其所有》视频截图,高清影像,9分42秒,2015


传统的沉浸性往往采用一个完整、跌宕起伏的叙事来制造,它往往结构紧密,依靠观众和主角的共鸣来产生沉浸性,一旦观众脱离剧情或是产生与故事走向悖逆的感受,便会失去沉浸感。但是在Laure的视频作品中,她把观众的视角独立出来制造了一个“看不见”的虚拟角色,观众可以与它产生共鸣,在Wantee、The Artist等作品里,我们是借着他的角度去看艺术家设定的世界,然而如果把这个角度提取出来,他可以不面向一个虚拟世界,而是面向观众和他所处的环境,在If It Was里,它们面对美术馆的环境,几乎与观众产生了交流。设定这样一个角色的好处是,当观众刚脱离虚拟世界时,他还在虚拟角色里,当观众脱离虚拟角色时,他还在艺术家的装置里,很容易便被带回虚拟角色。在这个意义上,Laure制造沉浸感的手法是层次丰富而高明的。

如果我们以一种纯粹的、本质论的方式来追问艺术的本质,沉浸式艺术是不合格的,它因为制造错觉(illusion)背离了艺术的本质,错觉是不真实的、仅仅是感官的盛宴。然而,如果我们质疑本质论的追问方式,换一个角度,错觉本身便是不成立的。我们之所以将沉浸体验形容为错觉,一定是在沉浸体验之后,从艺术的巅峰体验中回到日常平淡的体验,两种体验的落差所致。因此,毋宁说错觉是艺术体验的必然后果,反过来看,它至少支持了艺术一定是一种巅峰体验,它必然诉诸感官(而不止步于感官)。

今天,虽然技术世界朝着虚拟现实义无反顾地前进,至少做艺术的人们仍然(潜在地)反感沉浸性,有的艺术家说“即使观众看不懂也没关系,我不要去迎合他们的口味”,殊不知在谄媚观众与允许观众进入之间有一条分界线。 Laure的作品或许可以提供参考,并不是沉浸性在本质上有问题,而是制造沉浸性的手法需要改进。换句话来说,不是“是什么”而是“怎么做”的问题。当然Laure在这点上做得很好,但这并不是全貌,Laure的作品魅力很大一部分来自于设定的风趣和智慧,她的角色是基于真实人物来设定的(Wantee基于Kurt Schiwwtter 和他的伴侣),在这里不适合细谈,但我想说Laure的视频不是,艺术也不会仅仅是3D全景电影。

这就是艺术家“祖父”脏脏的工作室,目之所及是他的各种装置作品

《喝杯茶吗?》视频截图,高清影像,14分23秒,2013

最后,我想提一下杜威 (John Dewey)的《Art as Experience》和舒斯特曼(Richard Shusterman)继承杜威发展的新实用主义美学,他们的美学理论为我提供了许多基础的观点和方法。首先,不满足于回答是什么的问题,永远追问怎么做和为了什么目的。舒斯特曼称之为“甚至在我们最理性的追求和观念中,人的行为和目的的优先性”,这意味着“我们获取知识不是像唯理论这得目标那样为真理而真理,而毋宁说是以更有效的行为去实现我们生活的目的”,因为“人类在成为理性的思想主题之前,首先是行动的生物……生活优先于真理。”他所提的生活的目的在这里不能浅层次地理解为利益的诉求,可以恰当地理解为“信仰”或“价值”。其次是对待感官采取积极的态度,舒斯特曼称为“具身的、非还原的自然主义”立场,“我们直接的感知不是存粹中立的感官感觉,而是已经被我们既存的欲望、信仰和概念预先架构了。”最后,人类体验的丰富性是艺术创作的基础。仍然来自“具身性的自然主义”立场,“艺术和审美体验并非源自一个非现世、神圣、永恒的缪斯,相反它是自然能量的表达,它植根于我们生活中与自然和文化语境的互动,同时以这些语境作为媒介并取得完善。”

展览名称:劳拉·普罗沃斯特:尽其所有

策展人:唐泽慧

地址:红砖美术馆

展期:2016年5月28日 - 8月28日


*图片全部来自红砖美术馆官网

参考文献:

1. “In Focus: Laure Prouvost”, Nick Aikens, https://frieze.com/article/focus-laure-prouvost/

2. “Interview with Laure Prouvost”, Alice Hattrick, http://www.thewhitereview.org/interviews/interview-with-laure-prouvost/

3. “Laure Prouvost wins the Turner Prize 2013”, http://www.tate.org.uk/context-comment/articles/laure-prouvost-wins-turner-prize-2013

4. 《实用主义对我来说意味着什么》,R.舒斯特曼/文,李学军/译,《世界哲学》2011年第6期P39-44

5. “The Pragmatist Aesthetics of William James”, R. Shusterman,British Journal of Aesthetics 51 (4):347-361 (2011)

6. Narration as Virtual Reality, Marie-Laure Ryan,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October 3, 2003)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