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嗣 对话 萧搏 · 苏向攀:“日光灯·人群·笔记本”
发起人:五五画廊  回复数:0   浏览数:1179   最后更新:2016/06/25 15:28:41 by 五五画廊
[楼主] 五五画廊 2016-06-25 15:28:41

日光灯 · 人群 · 笔记本


张嗣(青年策展人/艺术家):“日光灯·人群·笔记本”双人展给人留下很深的印象是两位艺术家做了一个很节制的现场,甚至可以说比你俩过去在标准白盒子空间里做的展览还要干净,这种干净可能不光是物理上的,很想听听你俩对这个展览的总体考虑。

萧博(艺术家):展览本身也是一个不断做减法的过程。就象做一个作品,慢慢找到一个符合作品气质的呈现方式,加在一起七件作品,呈点状布置,互相交融而不干扰,让留白更好的发挥作用。

苏向攀(艺术家):我们考虑更多的是展览本身,不是把两人的作品简单的往里放就完事了。我们想尽量让两人的作品呈现得像一个单元,所以作品筛选方面做了舍弃。


日光灯 · 人群 · 笔记本


张嗣:阿攀的新作跟之前作品相比变化不小。除了你把一部分工作交给了机器这个原因之外,你觉得这个变化的更主要的原因是什么?。

苏向攀:这次展览的作品应该说是我长期创作中的一块切片,长期的创作主体是个未知物,而切片却是已知的,所以创作思路很清楚,只要把我想的转换成视觉语言即可。但我要把切片再次放回未知中,它是整体里的东西。整体是什么,它就是什么,因为我不是有意靠细分说明我创作的内容。我喜欢把一切熟悉的东西放回到未知,时间就具有这种魔力。我提过人是善健忘的,健忘实际上就是达到模糊效果的一个行动。


日光灯 · 人群 · 笔记本

日光灯 · 人群 · 笔记本

日光灯 · 人群 · 笔记本


张嗣:我之前听你说过这些作品跟另一件拼贴长卷有关,那是一件什么样的作品?

苏向攀:它是用我以前接触过的一本歌书里的文字和简谱符号拼贴而成的,虽然我现在并不再需要这本书的实际内容了,但又不想丢掉。我最初的想法就是把这本具有回忆的书通过一个我能接受的方式保存下来,所以我把它打乱拼成了一件长卷,现在还在继续,由于信息量很大,这次的展览只是其中某一页切片的演化。


日光灯 · 人群 · 笔记本

日光灯 · 人群 · 笔记本

日光灯 · 人群 · 笔记本

日光灯 · 人群 · 笔记本


张嗣:萧搏的创作在之前就有过一个从具象到抽象的演变。无论是对“一秒钟”的具象描绘,还是这次的“笔记本”系列,都在取消“凝视”这样一种古典观看方式。包括之前那件影像《鲁西》在内,我感觉都有在做这个工作。那么在取消之后,你希望建立什么?

萧搏:其实我一直在绘画的边缘作业。取消“凝视”的说法非常好。平面的,线性的以及表层的一种观看方式是我对绘画的问题反映。我希望观众不象看一幅绘画那样看我的作品,这样可以让一些非绘画的概念溶入进来。所以我的作品应该是开放的和多元的,不管是从文本还是方式、方法上而言。


日光灯 · 人群 · 笔记本

日光灯 · 人群 · 笔记本

日光灯 · 人群 · 笔记本

日光灯 · 人群 · 笔记本


张嗣:绘画的当代性其一体现在文本建设,即“画什么”的问题上;再二是体现在“怎么画”的方式、方法上。有观点就说当代性的绘画只充当文本介入当代艺术和当代生活,而方式、方法不重要。阿攀你对这个问题怎么看?

苏向攀:我觉得“画什么”和“怎么画”是绘画的问题,不只是绘画的当代性问题。绘画的魅力很多时候就是体现在绘画方法上,绘画的踪迹反过来可以有效地解释艺术家是如何看待画的内容。这个问题因人而异吧、、、


日光灯 · 人群 · 笔记本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