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陈彧凡:重要的不是抽象不抽象 而是用什么形态表达什么思想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2218   最后更新:2016/06/24 22:12:02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6-06-24 22:12:02

来源:雅昌艺术网 文:裴刚


艺术家陈彧凡在父辈和祖父辈合影老照片前


导言:近期,艺术家陈彧凡在今格空间的个展呈现了他的12 件绘画和装置作品。作品形态的丰富性,展览借用回转、游离、溯源的叙述方式把如此丰富的作品形态以舒展清新的观展体验呈现出来。这些作品是从艺术家近六年的创作中精选而出,以“陈彧凡”个人的地理轨迹、身份认识和形式过渡为主轴,试图勾勒出陈彧凡近几年艺术创作中,观念内在的融合和表达途径的多样。每件作品的创作意图到展陈效果都是艺术家经过精心考量的。那么,这些作品背后的创作意图是怎样的?作品与作品间的关系如何?艺术家在整体展览中的思考线索是怎样的?雅昌艺术网就这些问题采访了艺术家陈彧凡。

被采访者:艺术家 陈彧凡

采访者:裴刚

现场制作

雅昌艺术网:这次的作品与之前的“木兰溪”是否有关联?

陈彧凡:我和我弟弟合作的作品《木兰溪》的装置是从2007年开始的,这次是我个人的作品,但个人肯定不会完全和之前的创作割裂开,创作思维上有一定的关联。这次的作品《源》、《浮木》与“木兰溪”的移民、身份等关心的问题都有一定的关系。这次一进门就可以看到的第一件作品是在画廊现场创作的,这次的是2米×3米的画框,就像我平常在工作室工作的时候一样,以丙烯材料滴洒在这个框子上面,达到30遍、40遍有一定的厚度,在上面做各种肌理,会留下自然的痕迹,就像是种田一样的工作状态。这次我展览的时候主要是把我工作的状态搬到画廊来,我在画廊工作了十几天的时间。

  另外,这件现场的作品也代表了一块块田,有耕种才有收获,也是跟《木兰溪》有关联的。比如说在我福建老家乡下的农村。小时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的。为什么有“木兰溪”这个项目,‘乡愁’或者其他的情感也好,牵涉在一块,我想一开始的时候有这么一个形式自然呈现出来。这个“田”的排列方式也像南方的建筑格局。首先,进入一个大门,两边有厢房,类似这样一个中轴对称的房子,最后进去是一个大堂,然后台子上有相续不断的“火把”,像一个厅堂里面会供有神像、祖宗牌位在里面,我就按照这样的形式来布展。

艺术家现场创作 如传统的四合院结构的作品中有时间、历史、族群等复杂的含义

艺术家现场创作局部

艺术家现场创作与《源》

《源》,水泥、霓虹灯、铁版,100×100×235cm,2016

《源》

雅昌艺术网:展览整个是一个项目?《源》、《浮木》这两件作品是一组作品吗?

陈彧凡:其实,这个现场的装置就是一个项目。这两件也可以说是一组,也可以是独立的。我的空间概念是在“院子”中间有像《源》这样的篝火,在燃烧的状态。我为什么选择霓红灯,因为里面燃烧的气体(或者是氖气),通过水银雾化激发里面的荧光,很有能量感,带有能量传递的过程。不像LED,是冰冷的冷光源。我特别喜欢霓红灯的感觉,但选择霓红灯可能会担心万一灭掉怎么办,其实火把、篝火到了一定的程度也总会熄灭的。它慢慢的随着能量的衰变还原到自然的状态。

  《浮木》的灯箱我选择的木头都是老家的桂圆木,是我们老家特有的龙眼树。我把这些木头堆在一块,象征家族的“合影”或者一种传承,并用绳子捆绑,象征他们之间有一定的纽带关系,也是挣扎的一种状态,在这堆柴火下面是一个老镜子。老镜子在中国的传统的文化里,有把人的灵魂吸进去的传说,也有修改时间的概念。所以他们之间有时空交错的感觉。而“地毯”那件作品跟“桂圆木”这件是形成一种对应的关系,随着地毯上的镜子被砸破,过去的历史变成一个个碎片,镜子有实用性,可能也是舶来品。可能今天在这个地方,明天在那个地方,我就把碎片粘在毯子上面,还是探讨移民的关系。

  比如,我老家是福建,现在我家在杭州,而我现在工作又在上海。在上海的时候,上海跟北京的状态是一样的,如果没有交够五年的养老保险是没有资格买房子的。所以,有的时候觉得很奇怪,我明明是中国人为什么不能买房子住?而且有一种漂泊感,好像一直不稳定的感觉。形成另外一种时空。所以,这是我想要表达的感觉。

《浮木》,综合材料,尺寸可变、灯箱装置:180×120cm,2016

《浮木》局部  综合材料,尺寸可变、灯箱装置 2016

《浮木》局部  综合材料,尺寸可变、装置 2016

《浮木》局部  综合材料,尺寸可变、装置 2016

《影子》,布面丙烯综合材料,104×243×35cm,2016

《影子》局部

《影子》

雅昌艺术网:《影子》这件作品,好像是很多个颜料滴成的“小椎体”组合成的人像或者“佛像”,如何形成的这件作品?

陈彧凡:《影子》的创作是有一年夏天,我回到老家,南方的建筑里面都有走廊,我坐着乘凉。然后,有一个微弱的光源照过来投到墙上面,拉的很长,这个可以作为我的自画像也好,或者是精神的一种信仰也好。因为我把整个作品的框做成像庙宇一样空荡荡的,中间有一个像佛像一样的作品,但不一定是佛,只是一个影子,或者一种精神上的信仰。

  这个“影子”的制作方法,是在我在画布上的颜料,平放着会顺着边框流下来,等长到一定的程度,就剪掉,再移到这个作品上面。就像那边的“田”慢慢浇水、耕耘,慢慢作品长成这个样子,形成自然生长的过程。慢慢的他自己长成。这个“影子”的形是我自己的影子,整个是拉长的。因为,我不想做成非常具象的东西,要有一种形态在里边,我刚才说可以说像一个精神的寄托也好,或者代表一种比较有力量感的象征物,所以有这个的作品。

雅昌艺术网:展览中的这张老照片中的人是谁?什么时候拍的?这张照片在展览中的意义是什么?

陈彧凡:这是我的父辈跟我的祖父、祖母这一辈在1961年拍的。为什么说要把这个照片放在这边?首先,是跟“木兰溪”有一定的关联性,并不是只有那部分,还有另外一部分。我自己的这部分,跟和我弟弟合作的那部分怎么放在一起?必须有这些物品串联在一起,而不是简单用嘴巴来说,这张照片就是其中的纽带之一。

艺术家工作室一角挪入今格空间的底层展厅

底层展厅艺术家工作室一角 局部

展览现场 艺术家陈彧凡(左)与朋友们

艺术家工作室的一角

雅昌艺术网:这个展览还呈现了你的工作室状态?

陈彧凡:是把我工作室一角的现场还原在展厅中,可能有些人对艺术家创作状态感兴趣的时候,可以看到艺术家的生活是这样的,作品里面肯定有生活的一面。比如你在创作、思考什么?用到哪些材料?也会有一些我这次做展览的手稿。

雅昌艺术网:呈现了一部分工作方法?

陈彧凡:可以这么说,但只是一个角落。这是很小的一部分材料。

《化一》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165×165cm×2 2015-2016

《化一》布面丙烯综合材料 局部

《化一》,纸上综合技法,200×107cm,2009

 《化一》

雅昌艺术网:这个工作室的一角就好像是整个展览的一个转折,从一楼展厅走下来看到“工作室的一角”。接着有一些是过去的作品。

陈彧凡:对,《化一》是2009年系列的纸上作品,通过一种机械式的打孔方式,慢慢把图像消解,形成抽象的存在。最早的一个作品,我一开始的想法是中国有句老话“烧香拜佛”。我就拿香在纸上烫了很多的小孔,形成一个佛像。从这个开始的,我选择的佛像是藏传佛教中金刚的像,当然我要做的作品其实跟佛教没有多大关系,慢慢的图像就被抽象消解了,变成纯粹没有形像了,最后是一个平面作品。我的方法是悬空像写毛笔字一样,一点一点往下打孔,不一定有规律,根据画面的需要,根据我情绪的需要,是一种凭空的想象,和我自身的节奏感有关。

雅昌艺术网:另外一件《化一》系列是布上的作品,和纸上打孔的形式完全不同?

陈彧凡:这是平面的作品,但也是在平面上一遍一遍的刷颜料,这件作品是白底,黑的颜料刷了几十遍,在表面刷一张白的,烫出来呈现黑的颜色出来。反过来里面是白的,表面是黑的,所以呈现的这种状态是不一样的。按照这个图形就是一黑一白。另外一个有点儿像阴阳的关系,一个正,一个负的关系。

《把它抛向空中》,布面丙烯综合技法、铜片、陶瓷、霓虹灯,尺寸可变,铜:90×60cm,布面:200×300cm×2,霓虹灯:150×20×14cm,2015-2016

《把它抛向空中》局部 以破碎瓷片为原型

《把它抛向空中》局部

《把它抛向空中》局部 金属部分

《把它抛向空中》局部 破碎瓷片原型以及布面作品

《把它抛向空中》布面架上作品局部

《把它抛向空中》局部 霓虹灯管

《把它抛向空中》

雅昌艺术网:《把它抛向空中》是由五个单件的作品组合在一起,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陈彧凡:《把它抛向空中》这件作品就是把一个瓷片抛出去,扔出去以后所有的结果交给地心引力来决定。我去掉我自己的思考方式,当然要探讨一种必然性和偶然性的关系,必然性的东西是我可以决定抛在空中,但掉下来之后我决定不了,是偶然性的,但是我可以决定的是我可能砸的不好看,能重新再砸一遍。

  这些砸碎后的瓷片,形成了不同的形状,我用五种方式形成了整件作品。我用激光切割了紫铜板,每一颗瓷片的形状相对应的在铜板上切割出同样的形状,组合成一个六边形。把这些切割下来的铜片组合成一个圆形。然后,是在画布上画出这些不同的形,也是刷了几十遍颜色,刷完以后我用切割下来紫铜片烧红了以后在上面烫出来,有凹凸的关系,再用十几种颜色铺上去,一层一层往上填补,形成一张布面的作品。这种方法是一种新的创作,跟原来的形态不一样,但是整个创作的思路是一样的。

  这四个部分都是从碎瓷片来的。呈现出艺术家创作的来源和作品之间的关系,为什么有这样的一张画;这样的一个雕塑;这样的装置;用这样的方式把整个系统呈现出来。

雅昌艺术网:因这些瓷片的形状或者是一个行为,衍生出了多种的可能性?

陈彧凡:就是把创作的思路打开,会有更多的可能性。

《不确切的风景》,布面丙烯综合材料,250×200cm×5,2015-2016

《不确切的风景》

雅昌艺术网:展览中有一件很大的布面作品《不确切的风景》,很像一件抽象绘画,和其他的作品是怎样的关系?

陈彧凡:因为今格画廊空间特别大,这件作品我是为了这个空间定做的10米×2.5米,和这个展览的其他作品共同的也是探讨一种必然性和偶然性。这种平面作品绘画在创作的时候,现在我基本上都不用画笔了,是让颜料自然地流淌的过程,让颜料一遍一遍自然往下流,流出很多层次,流下去的颜料会接收了重新再流,一直重复这个过程。

  我选择这些颜料就是中国画青绿山水的一些颜色。流很多遍之后,侧面看有很多凹凸之间的关系,有一些鼓出来,有一些塌进去,我会把收集的颜色重新把凹进去的部分填进去,不停的循环。方法还是与整体的创作系统相对应的。

底层展厅作品《不确切的风景》和《衍生物》

《衍生物》(粉蓝) 布面丙烯综合材料,165×165×39cm,2015-2016

《衍生物》(粉红)布面丙烯综合材料,163×163×30cm 2015-2016

《衍生物》(粉红)和《衍生物》(粉蓝)

 《衍生物》

雅昌艺术网:有一组作品,是把人们对布面作品的经验进行了新的改变,现在是一件装置作品了。

陈彧凡:这个作品是一个系列的作品叫《衍生物》。

 雅昌艺术网:是三个部分形成了一组的作品。

陈彧凡:在这个展览中变成一组,《衍生物》是过去物体的“物的衍生物”。另外的一个衍生,是平面的作品如何形成二维的空间出来,不管怎样已经走到了一个尽头了。现在我直接改变了观看它的方式,通过物体整个的扭曲状态,产生一种物的改变的过程,这个物体介于架上和装置之间。我是把它当成一个物体来看待,而不是纯粹的一张画的概念。

《1、2、1、1、3......》,布面综合技法,机械装置,250x120cmx2,39×39×100cm,2015

《1、2、1、1、3......》局部 打字机部分

《1、2、1、1、3......》

雅昌艺术网:从一进门的那件现场制作的作品和《不确切的风景》都可以看到一种仪式感,那么,展览的最后一件装置作品《1、2、1、1、3......》中的拱门和自下而上的灯光都形成了一种庄重的仪式,这件作品中的打字机还在不停的工作,发出声音,你的创作。图是什么?

陈彧凡:这件作品应该是在2010年左右,在德国有一个展览,这个展览的展厅在一个地下室,所以我想创作跟这个空间产生关系的作品。所以我选择用一个德国产的老打字机。我想如果我走了以后这个作品能够代表我的思想在那里继续地工作,就像我还在那边继续的工作,所以有了这样的一种想法。我在这个打字机里面设定了程序,按照一定的节奏在工作,包括可以控制灯工作到一定程度断掉了,打字机不工作,灯也灭了,就像我在休息,所以有这样互动的感觉。我这次布展有更加浓厚的仪式感。很强的仪式感,我去欧洲的时候他们也会问“你为什么用这种拱门”。他们认为这种拱门是很欧式的,其实南方的建筑里边是非常多的拱门。老的房子里面也有很多的拱门。

雅昌艺术网:整个展览的作品从楼上到楼下的线索你有没有设计?

陈彧凡:这次展览我们选择的作品不是太多,因为他的空间也比较大,所以我不想用一个填充式的方式把整个空间填满,我选择怎么样把不同系列作品通过各种纽带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好玩一点的效果。

  一开始呈现一种和原来“木兰溪”之间表达的血缘关系,或移民关系,这是一个大的关系。另外,是在平时生活中对生活的思考,想探索生活中非常简单的一些问题,所以,也没有刻意要把某个事情弄得那么清楚,但之间是互相渗透的关系。

雅昌艺术网:从大的时空背景到与个人的关系,并延展出多种的可能性。

陈彧凡:对,这里面有几件是过去的作品,包括纸上的作品是过去的,但这些作品之间都是有关联的。还有其他形态的作品,因为跟这次展览没有特别的关联性,所以我就没有展出。我选择的作品都是能够代表这个阶段我所思考的问题。

  这个阶段主要关注两条线索,一条线索是移民的问题,另外是我在探讨研究平面领域里所谓抽象绘画的问题,我想把以往观看的方式,怎样以我自己的方式重新呈现出来。

结语

  展览整体的视觉印象丰富而清新,用策展人崔灿灿的话说是“设计成开合迂回、回转的关系,就是为了呈现一个艺术家的丰富性。”陈彧凡作品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他对物质与形态之间关系的拓展。他说很多评论家自己的作品归为抽象,但他并不认为自己是抽象艺术家。他认为是不是抽象或者是不是具象都没关系,关键的是要表达思想,以及用什么形态来表达。

  从观展的过程中,笔者认为展览令人回味感动的是作品在开合迂回、回转中呈现的丰富性之外;在对物质与形态之间关系的拓展之外;陈彧凡对宗族、移民等等问题的表达,这些非常个人化的表达方式让人感觉到作品的温度。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