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艺术,还是为Selfie?被社交媒体改变的展览现场
发起人:愣头青  回复数:0   浏览数:2775   最后更新:2016/06/22 20:55:06 by 愣头青
[楼主] 愣头青 2016-06-22 20:55:06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文:Georgina Adam


易于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的作品可以让艺术家和展览热度激增,为美术馆和艺术家带来了可观的收益。但这样的问题在于,对艺术品的注意力被转移到了拍照者身上。一位策展人认为:“人们更在意的是上传一张完美的自拍,艺术作品不过是被当做自拍背景罢了。”当你在站在艺术品前举出手机/照相机,这一行为到底是为了记录艺术品还是仅仅为了自拍?自拍为艺术品保护带来了何种风险?艺术家们又是否愿意让自己的作品沦为拍照背景?


凯蒂·佩里于2015年10月参观洛杉矶布罗德美术馆的自拍照引起了粉丝的疯转,图片来源:Instagram@katyperry


伦敦。开馆不久的洛杉矶布罗德美术馆(Broad Museum)在去年底开幕了草间弥生个展“无限镜屋——百万光年外的灵魂”(Infinity Mirrored Room—The Souls of Millions of Light Years Away)。歌手凯蒂·佩里(Katy Perry)在作品前的一张自拍引起了人们的疯转;而2016年的全英音乐奖上,歌手阿黛尔(Adele)以展览为背景高唱《When We Were Young》——两位名人激发了公众前往展览的热潮,博物馆门庭若市,导致组织方不得不将每名访客的参观时间限制在45秒。一张Instagram上的火爆照片或自拍能够让一名艺术家、一场展览乃至一座博物馆的人气激增,这还只是其中一例。



2016年的全英音乐奖上,阿黛尔(Adele)以草间弥生的“无限境屋”为背景演唱《When We Were Young》


Instagram上的最热图片


位于华盛顿的史密森学会(Smithsonian Institution)旗下的仁威克美术馆(Renwick Gallery)重新开放之后的首展充满了令人惊悚的装置。据策展人安德里亚·波兰(Andrea Pollan)介绍:2015年11月开展的“奇迹”(Wonder),参观队伍排到了门外,后来又被称为是“史上最适合Instagram的展览”。


除了策展人身份之外,波兰还是一名长居华盛顿的艺术经销商,她表示:“尽管我相信在5年前筹备这场展览的时候,策展人们还不知道什么是Instagram,如今它的确已经成为了博物馆的最大卖点。”美术馆在自己的官方网站上添加了一个照片墙,鼓励访客们自拍上传,在展览结束后照片墙活动还仍持续着。

仁威克美术馆于2015年11月推出的“奇迹”展览现场,Gabriel Dawe作品《Plexus A1》(2015),摄影:Ron Blunt,图片来源:Smith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 Renwick Gallery

“奇迹”展览现场,Patrick Dougherty作品《Shindig》(2015),摄影:Ron Blunt,图片来源:Smith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 Renwick Gallery

“奇迹”展览现场,Jenifer Angus作品《In the Midnight Garden》(2015),摄影:Ron Blunt,图片来源:Smithonian American Art Museum Renwick Gallery

甚至有情侣在展览现场“闪婚”,以作品为背景拍摄婚纱照


各路艺术博览会、艺术节(如加州的Coachella)和双年展都在竞相抢夺社交媒体的关注。这其中有两个显著特点:有视觉冲击的大型作品,且作品表面往往能够当做镜子,这对于自拍来说再合适不过了。


4月的加州Coachella艺术节,美国艺术家菲利普·K.史密斯三世(Philip K. Smith III)打造了一件闪亮的立方体装置:白天可以映射出加利福尼亚的美丽风景,到了夜里又会变成一座灯塔。在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上,中国艺术家张鼎组装了一系列的反光方块,访客们可以在上面用工具刮划或写字。很多亚洲人喜欢对一切事物都拍照,张鼎的项目本提供的观众的参与,更增加了这种乐趣。

菲利普·K.史密斯三世(Philip K. Smith III)在今年4月加州Coachella艺术节现场打造的立方体装置


在5月纽约弗瑞兹艺博会(Frieze)上,肖恩·凯利(Sean Kelly)画廊带来了艺术家Idris Khan的装置作品《友好姿态》(Overture, 2015)。这个体积巨大而梦幻的金属体上有7面玻璃,上面写有文字,并体贴地加上了艺术家在社交媒体上的标签#IdrisKhan,方便人们上传到Instagram。肖恩·凯利画廊为所有的代理艺术家都准备了这样的标签。

Idris Khan装置作品《友好姿态》(2015),图片来源:Sean Kelly Gallery


这样的趋势之下,艺术家是否很快会开始迎合社交媒体的喜好去进行创作?或是策展人将会有意识地挑选那些更容易在社交媒体上展现的作品并进行分享?比如说,正方形的作品非常适合Instagram,有镜面的作品则非常适合自拍

张鼎在今年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中“艺聚空间”展出的《18个立方体》,调动现场观众在这组作品中刮磨金色镜面,观众的“破坏行为”成为作品完成的一部分


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艺聚空间”展区的策展人Alexie Glass-Cantor表示:“如果我因为一件作品在社交媒体上更容易走红而选择它,那么我就必须要先炒作我自己!这是最下等的市场策略。”她认为张鼎的作品本身就是为最终的磨损而设计,外层镜面会逐渐变污磨旧。但她也同时承认,艺博会的策展团队还是无法避免地要考虑社交媒体平台的问题,并决定应该上传照片的数量。


无差别的媒体


伦敦蛇形湖美术馆(Serpentine Gallery)数字部策展人本·维克斯(Ben Vickers)指出,如今的艺术家并不会刻意区分线上与线下空间:“线上和线下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艺术家们已经适应了将社交媒体和网络作为创作作品和分享作品的空间。过去不同媒体的不同特质,今天已经不存在了。”

由Random International创作的《雨屋》在全球多座城市都曾展出,2015年在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展出期间也同样掀起自拍风潮


“伦敦单元”(Unit London)是一个完全依托于Instagram走红的画廊。总监约翰尼·伯特(Jonny Burt)通过社交媒体成功推出了艺术家Henrik Uldalen。“他的作品平面而自然,往往以人的姿态和表情为基础,格外适合在网络上传播。”伯特指出,“图像的质量非常重要,但是希望艺术家在创作时不要只考虑这一点,因为我们也要努力让作品不单单是在屏幕上显得好看。”

艺术家Henrik Uldalen的作品以人的姿态和表情为基础,适合在网络上传播,图片来源:Instagram@theunitlondon


“伦敦单元”的两位创始总监约翰尼·伯特和乔·肯尼迪(Joe Kennedy)本身也是艺术家,深谙社交媒体的传播策略


自拍大于艺术?


策展人和艺术商们往往倾向于谴责社交媒体,毕竟自拍只关乎个人,而不关乎艺术。“遗憾的是,这也并不意味着人们在观看艺术作品的时候就会很认真。人们更在意的是上传一张完美的自拍,艺术作品不过是被当做自拍背景罢了。”波兰说道。

是为了自拍,还是为了艺术?


波兰提到她在2014年迈阿密一场艺博会上的经历。她在展会上带来了非裔美国艺术家杰弗逊·庞德(Jefferson Pinder)和拉里·库克(Larry Cook)的作品,但“人们蜂拥到展台与其中的两件作品自拍。一件上面覆盖了黑色的亮片,有一些非洲风情,有一些政治寓意,也有一些未来主义的元素,所以人气很旺。另一件三K党主题的联画,两侧分别是‘Crips Gang’和‘Bloods Gang’(美国两大黑人街头帮派)。整个展会期间我的精力都放在保护作品上,以免它们被人群和自拍杆破坏。


自拍导致的艺术品保护问题也逐渐浮上水面


保护艺术品的问题日益凸显。最近,一名24岁的葡萄牙男子在里斯本损坏了一件创作于19世纪的塞巴斯蒂昂一世雕像(Dom Sebastiao,16世纪葡萄牙国王)。这名男子为了自拍而爬上了基座,导致雕像跌落在地。

遭到损坏的塞巴斯蒂昂一世雕像


Glass-Cantor也担心安全问题,不过她认为自拍者的人身安全高于一切。“人们在退后时非常不注意,将自己和艺术品都置于危险中。”


然而,最大的问题还是在于,对艺术品的注意力被转移到了拍照者身上。巴塞尔艺术展总监马可·斯皮格勒(Marc Spiegler)表示:“如果我能够在巴塞尔的3个展会上禁止人们自拍,我一定会这么做。这是为了维护艺术家的尊严。没有人愿意让自己的作品沦为自拍背景。(撰文 / Georgina Adam 译 / 姜伊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