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为一:艺术之路,不是直线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1   浏览数:1067   最后更新:2016/06/17 11:45:39 by EAC-zhang
[楼主] 叮当猫 2016-06-16 22:02:43

来源:典藏 文:张亚庆


“觉得可以,就去做;当有困惑的时候,就来交流下;如果没有什么困惑,也别来找我。”


我们现在认识的胡为一是一个在新媒体艺术领域卓有成就的90后艺术家,而在之前,更多的一个标签是来自于著名艺术家胡介鸣的儿子。正因为同样作为新媒体领域的艺术家,的确,在父亲这份荣光之下,胡为一的努力多少会被有所遮盖。而当被问及介不介意被人总以胡介鸣的儿子介绍自己时,胡为一总是笑着反问一句:“为什么要介意呢?本来就是啊!”如此坦然的态度不仅表现在面对别人的质疑上,在生活和创作中,胡为一也能清楚对待他与父亲不同的创作初衷和立场。


面对父亲胡介鸣——中国第一批新媒体艺术的领军人物之一——这样的身份和立场使得他在新媒体艺术领域的所有创作行为,饱含了一种榜样和责任意识。而对于胡为一而言,似乎没有这么强的意识和负担;也许未来,胡为一可以没有那么纯粹的新媒体作品。在胡为一看来,父亲与他之间关系很微妙、互动也很少。在父亲固有的创作脉络里,胡为一深知自己很难进入他的创作语境;相反,来自父亲所谓的“经验”有时候也会给胡为一带来一种束缚。所以父子之间在艺术的交流也仅只停留在一些寻常关切中。而这种关系不教条,不过火,像温水一样滋养。


胡为一,“低级景观”系列,装置,影像


艺术的诞生


如果要追溯胡为一艺术生涯的开始,应该从他对待艺术的态度中逐一探究。胡为一从小离经叛道,怀疑真理,质疑一切。可是怀疑有什么意义呢?答案不会从天而降。他则认为,艺术不是为了寻找答案,而是摆明一个不一样的态度和立场。艺术家的基本素质就是,怀疑大多数,艺术始终是小众的。“所以说,做艺术一定要想明白一件事情:坚持小众,甚至与大众为敌。比如徐震的《超市》,90%的人都不会理解,但是他就是做了,不理解那又怎么样呢?无所谓。”


这样的“叛逆”一直延续至今,上学那会儿,除了学习绘画,做新媒体,胡为一也拍过片,做过策展。不能说是“正常性”的参与,按胡为一的话说,就是透着那么一股瞎折腾的劲儿,甚至带有“反策展”“反艺术”的倾向。而这些在人们眼中的“玩世不恭”却潜移默化的改变着胡为一,在一些“电影剧场”的作品中就能体现出。胡为一煞费苦心地将银行的监测录像设备改装成制造电影的摄像现场,不合时宜地改变着每个物质的本来属性。

胡为一,《系列:Flint》,2014,装置、摄影


虽然胡为一将之前拍电影的过程描述成一次次无意义拍片的过往,但是电影里的很多图形和原理却成了胡为一作为创作新媒体艺术的元素。在《低级景观》系列作品中,胡为一利用了现场电影的概念。在一个老式旅行箱中,5个微型摄像头不断地在轨道上移动拍摄由艺术家搭建的拍摄景观,并把图像实时地投影在行李箱上,制造了可携带结构使得此作品成为了一个“可移动式的电影院”。仿佛从《低级景观》开始,胡为一有了自己清晰的艺术脉络。


来自年轻的爆发力


现在的胡为一,刚结束他的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但跟同届刚毕业的学生相比,已经被艺术圈广为熟识,这很难让人从一个90后的身上看到应有的样子。“90后应该是什么样子呢?”胡为一笑着问,“出名要趁早嘛,至少你在最好的时光里享受了一些掌声和赞赏。当然,鲜花和掌声固然重要,艺术家自身生存的逻辑不能被混乱。”


可能因为年轻,胡为一的工作充满对未知的探索,对生命中那些忧伤的把握,还有对自然和身体伤害的好奇。胡为一将之部分归结于个人英雄主义上,作品透着强烈的震慑力。如他的《Flirt》(2014)系列作品,胡为一将新媒体中的触目惊心且无处不在的光线,穿刺在肉体间,仿佛能让观众看到每一个连接受伤的痛点,这无行中对人类的视觉和情感带来万般的伤害。


而在“无系列”的《14mins》(2014)作品中,胡为一又将伤害在随机和自然中生成,创作的视点停留在人体隐形的伤害上,它扭转了人们对“伤害”的主观表达。如同很多掌握创作脉络的艺术家一样,胡为一很好的把握了自己在这个时代的话语权和表现力,游刃于空间、概念和对外延伸信息上。

展览现场

胡为一,《14mins》展览现场


从一个新媒体艺术新星,胡为一逐渐转型为更加自我内省的工作状态,在成名的路上,胡为一特别反对过度被消费。“艺术家不应该更伟大些吗?”胡为一觉得,艺术家不是明星,每一次曝光,就是一种消耗,渐而被话语权抛弃、被大众抛弃,甚至被淘汰。艺术释放的节奏应该由个人创作的自我需求来控制。有时侯可以慢下来。


的确,胡为一确实是这样做的。2015年,胡为一在北京、台北两地紧锣密鼓举办个人展览,他直言不讳,一个个展览是全新的,另一个则是“炒冷饭”。在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展出的“两点之间,没有直线”,就是一次全新的实验。胡为一将从上海开车去北京的路上不断出现和忽略的内省和反思,幻化在找寻荒芜偏僻的地貌、城乡结合部,以及工业化的现实上,略带批判性。而在台北亚洲艺术中心举办的同名个展“胡为一”,则是他过往个阶段成熟作品的一次集体亮相,包括“无系列”中《集结》(2015)作品,以及“低级景观”系列作品等,很好地让台湾观众对胡为一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难以跨越的南墙


其实在新媒体创作的过程中,胡为一也存在着很多的困扰。一直深谙传统艺术教育的胡为一,进入大学之后并不想按部就班走下去,他觉得应该在现代的语境中捕捉到跟时代相关的创作形式,新媒体刚好是一个很好的突破口。但是,入手新媒体艺术领域需要回避方方面面的问题,比如科技的日益更替对新媒体中对技术要求的高门槛。但是胡为一也明确表示,新媒体创作要谨慎避免沦为“技术控”,艺术最终是要回归到人性的本质上。所以在胡为一的作品里,没有过多炫技的成分,他也反对作品过于观念化,几乎在技与艺之间博弈。

胡为一,《集结》,2015,装置,尺寸可变


谈及新媒体艺术的生命力和收藏前景,更是令人咂舌。胡为一将一件新媒体装置作品比作“电击”,在不断转动中被消耗,最终的宿命就是成为仓库里的一堆垃圾。如何将作品的能量释放到极致,只能尽可能在展览中依靠不断改变、展出、消耗,终致走向结束。“被收藏也是一样的,只是在另一个地方消耗而已。”胡为一说。新媒体的属性是可复制的大数据,跟传统概念里唯一的、手工化、私人定制的作品相对,甚至无法存储。有人享受这种消耗级的艺术,也有人承担不起,正因为新媒体的这些属性,使它永远成不了收藏的主流。胡为一时常怀疑,反问自己,我们该怎么展览新媒体作品?我到底要不要成为一个新媒体艺术家,或者是艺术家?种种困惑不得其解。

胡为一


新媒体艺术横亘在胡介鸣与胡为一两代之间,经历了时间上千差万别的变迁,但所面临的难题始终没有变过。其实,今天胡为一所面临的一切现实问题,他父亲也非常清楚,且深谙其道。即便如此,他依旧撞上了这堵南墙,“没办法,我就是有这种创作的欲望。”胡为一说。


图 | 胡为一

[沙发:1楼] EAC-zhang 2016-06-17 11:45:39
艺术文化是可以跟管理相结合?对的,目前在上海国际时尚教育中心落地一个将艺术文化与管理想结合的项目,是引进法国艺术文化管理学院(简称EAC)的在职MBA项目,这项目涵盖了目前热门的艺术管理、文化管理、时尚管理、奢侈品及珠宝管理四大专业方向管理知识体系,EAC是法国权威SMBG排行榜专业排名前三,由法国技术文化管理学院颁发硕士学位证书,是法国国家一级文凭,全球认可资质。有兴趣可以致电我们项目组详细了解;也可以在我们EAC官网查看信息,QQ:2120060058 张老师
一个将艺术文化管理相结合的在职MBA项目--法国艺术文化管理学院(简称EAC)工商管理硕士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