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与农民工并不遥远,李景湖与李燎们如何进入“断层”的社会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2011   最后更新:2016/06/12 19:24:21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6-06-12 19:24:21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自1979年起,在我国的城市及乡村间发生的大规模人口迁徙造就了“农民工”这一庞大的群体,在不同的生活情景中他们所历经的文化、经济与语言上的差异造成了某种认知上的“断层”。而近日流传于社交网站的一篇文章中,则假设了一个与都市生活完全割裂的“乡村”。视频网站中的世界与我们所身处的城市,真的是两个陌生而隔绝的世界吗?从艺术家刘广云的《本色》到刘窗的《收购你身上所有的东西》,农民工的消费、生产、劳动以及身份问题均是艺术家们关注的焦点。“我们”与“他们”,艺术与农民工,距离并不遥远。


上海。自1979年起,在中国城市间发生的迁徙是人类和平史上发生的最大规模迁徙。据统计,共有将近2.77亿人从中国农村走向了城市。这样的迁徙也赋予这一人群农民工的身份。他们在城市中的消费、生产、劳动以及身份都成为了中国当代艺术家关注的焦点。


李燎作品《消费》现场展示。当时富士康正陷入“劳工过劳死”的新闻漩涡当中,李燎化身为富士康公司车间的一员普通工人,并以这个身份工作了45天,最后用获得的收入购买了一个本厂装配的ipad Mini


农民工群体普遍缺乏教育资源与工作技能,这让他们在城市中面临着艰难的处境。对于城市而言,他们似乎是永远无法真正融入的外来者;而对于他们的家人来说,他们又是分隔两地的亲人。户籍管理制度让出身农村的农民工及其子女无法享受与城市户口持有者平等的医疗与受教育机会。农民工在大城市中所经历的文化、经济,甚至语言上的差异已经成为当前社会所面临的最严重问题之一。

李燎作品 《退到世界之窗》2012


自从1979年改革开放以来,一切大有改观。艺术家李景湖1972年出生在东莞的一个制造厂里,他说:“1979年改革开放之后,无论是人口还是商品都开始呈现流动的趋势。”他还提到,“1980年代起,一批中国农村的农民开始盲目地迁徙。他们并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他们成群结队地去往火车站,或是聚集在沿海城市的工厂门口,希望能够得到一份城市里的工作。”


动荡的生活


李景湖通过收集农民工的手机创作了《瀑布》(2015-2016)。这件通过手机屏幕组成的数码瀑布曾在2016年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期间于魔金石空间展位展出。李景湖利用手机录制了自来水的视频,然后将数部手机头尾相接。当视频播放时,就会产生看上去连续不断流水的景象。李景湖还搜集了周遭环境的噪音和他的农民工邻居洗澡时的声音,将它们融入这件作品的声音部分。他说:“他们的生活就像流水一样流逝了。”

李景湖《瀑布》,2014年,图片来源:艺术家和魔金石空间


李景湖的作品目前正于OCAT深圳馆“事件的地貌”中展出(展至6月26日)。展览中还包含了多位其他关注中国农民工问题的艺术家,包括刘窗、庄辉和郑国谷。

李景湖2015年作品《广场》在OCAT深圳馆“事件的地貌”展览现场


李景湖在接受《艺术新闻》采访时认为:“流动民工是一个群体性的名词,他们伴随着大量新建工厂突然大量出现,随时‘流动’着,你没办法也没时间看清楚每一个的面孔,他们的性格各有不同,但生活方式几乎一模一样,所以我只能关注这些民工的群体性特征。而这个不发声的群体占中国70%的人口,记录他们生命的痕迹,是我选择做艺术的出发点之一。”在其2006年的作品《石屎》中,李景湖利用丙烯颜料将路边的石块涂成大白菜的颜色——由于价格低廉,大白菜是农民工最常食用的蔬菜之一,所以大白菜同样寓意着一种刻在农民工人群身上的烙印。

李景湖作品《石屎》,2006年


艺术家刘广云也同样谈到:“越来越多的外来流动人口已经成为大城市的一种重要特征。作为艺术家我关心的重点在于这种现实对区域文化和人的心理状态的影响。”


2002年,刘广云前往上海的一处工地为那里的工人们拍摄标准证件照。随后,他将照片与建筑废料混合制成100块砖,用以创作《砖》(2002)。他对《艺术新闻》说道:“上海迅速的现代化发展和民工的生活现实形成一种很强烈的对比,我想让这些砖块成为都市发展进程中的一种记录与见证,一种有关时间与空间的历史标本。”他还提到:“中国又有严苛户籍制度,中国人也有比较强烈的故乡概念,外来人口在这里享受的公民待遇和本地人是不一样的,因此身份在这里是常常被碰触的一个话题。在上海这种高速现代化发展的城市中,短短的时间内就可以在人与人之间制造出巨大的差异。”

刘广云2002年的作品《砖》由工人照片与建筑废料混合制成,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在《本色》(2015)中, 他希望通过“对不同职业人的衣服进行褪色的方式消解这种阶层和身份的差异,”刘广云说,“我计划收集大量生活在上海不同人群的衣服,将这些衣服用进行脱色处理,使衣服恢复到面料染色前的原来的本色。不同人在选择衣服时的趣味及身份特征也一同消失。”



在作品《本色》中,刘广云搜集了来自社会不同阶层的人们的衣服并将之脱色,图片来源:艺术家本人


留守的儿童


一些艺术家对农民工的工作进行了调查,其中就包括上海民间自发戏剧团体“草台班文化站”以及广州艺术家组合“北斗星小组”。艺术家庄辉和季云飞将目光放在了三峡大坝工程的新移民身上。曾经于2016年早些时候参与Tabula Rasa画廊群展的艺术家叶甫纳通过作品《仕满乡消息》关注了在云南乡村游荡的留守儿童。

叶甫纳《仕满乡消息》,20分钟,彩色、有声


刘广云25年前移居德国,现在上海和德国美茵茨(Mainz)两地之间工作。对于他来说,他从中国当代农民工的身上看到了自己作为移民在两地之间奔波的经历,即便自己的处境相对好一些。他对《艺术新闻》说道:“我是哪里都回不去了,既回不到本土生活的原点,也很难融合在异乡文化里”。他继续说,“在上海,很多农民工都发现自己很难融入上海的生活,但是也很难再能回到故土。”


李景湖说:“这种大迁徙已经彻底改变了每一个中国人,包括我自己。中国流动的情况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绝大多数民工的子女长大后重复着他们父辈的生活方式,不同的是这些民工子女成长在父母工作的地方,对家乡没有感情和概念,而工作的地方又没有属于他们的居所,所以他们将会以另一种方式继续“流动”,变成没有出发点、也不知道终点的,更加迷茫的‘盲流’。”(撰文 / Lisa Movius 译 / Laura Xue)

跟随农民工的脚步,从乡村到工厂

刘窗的作品《收购你身上所有的东西》(2005-2008)将目光集中在深圳劳工市场中的农民工身上

李燎作品《单人床》,2011年,艺术家在武汉光谷,清洁一块单人床面积的地面,睡一觉直到自然醒或遭遇意外性打断结束

李燎作品《单人床》在锦绣龙城

李燎作品《一记武汉》,艺术家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光谷步行街入口,闭眼等待一位网上募集来的实施者给作者一记耳光,然后艺术家持续保持闭眼的状态,直到实施者离开、结束,2010年

周滔的视频《1 2 3 4》( 2007-08) 拍摄了上海、深圳等城市40余家店铺等单位的员工晨会,并将这些记录影像依据其口令节奏进行整体剪辑和编排

硕的《城市农民》系列(2000-至今)捕捉了来自乡村的人们尴尬的衣着以及惊恐的神情。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