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CAT上海馆新展“遥不可知”开幕,丈量已知与未知间的距离
发起人:毛边本  回复数:0   浏览数:1643   最后更新:2016/06/05 21:38:25 by 毛边本
[楼主] 毛边本 2016-06-05 21:38:25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徐浩


上海。6月4日,OCAT上海馆呈现了展览“遥不可知-来自英国的当代艺术”,艾萨克·朱利安(Isaac Julien)、科妮莉亚·帕克(Cornelia Parker)、凯蒂·帕特森(Katie Paterson)、苏珊·菲利普斯(Susan Philipsz)、本·里弗斯(Ben Rivers)5位具有代表性的英国当代艺术家,以录像、摄影、雕塑、声音装置等艺术形式展开自我探索,带来了一场关于“距离”和“认知”的讨论。


“遥不可知-来自英国的当代艺术”展览现场


展览策展人姜节泓提到,展览标题“遥不可知”既包含了地理、天文和文化上的“近”和“远”、“已知”与“未知”,同时也指向事物的存在与其本身之间的不确定性。对于艺术家,这种“遥不可知”更多体现在自身经历和课题主体之间的距离感——创作主题是如何降生、用什么样的方式来接近它,都有一种宿命感。当然这种宿命也通过必要的方法,比如有效的调研、技术所启发带来的灵感、从科学研究中汲取成果等等。创作过程从未如此重要的来定义我们的艺术,五感和智力的视觉化转化,过程更加珍贵,而作品成了一种物质的证据。

苏珊·菲利普斯 《你不孤单》(OCAT上海馆定制版本)在“遥不可知-来自英国的当代艺术”展览现场


肖恩·麦克尼夫(Shaun Mcniff)在其所著的《相信过程》(Trust the Process)一书中提到,“创作的过程需要表达的对象作为行动的来源,忽略掉坚持创作的创意过程作为考量要素是荒谬的,其他艺术家创造视觉,我们在创造,艺术是一个持续不断影响的序列。”科学的解释遵循自然的规训,艺术家总能用感触将两者融合,来自英国的艺术家让我们看到他们启发性。


艾萨克·朱利安的作品《钻 · 石(冰洞)》(Stones Against Diamonds (Ice Cave))如期在OCAT上海馆展出,这也是这两个月之中,这位艺术家的作品在上海的第三次亮相,同期在二十一世纪民生美术馆所展出的《游戏时间》(Playtime)以及在chi K11艺术空间展出的《万层浪》(Ten Thousand Waves)也许可以为观者串联起艺术家创作路径。

艾萨克·朱利安《万层浪》,图片来源:azureazure.com


这次展出的艾萨克·朱利安作品最初由劳斯莱斯艺术基金会委托创作,艺术家从巴西建筑师丽娜·柏·巴蒂(Lina Bo Bardi)的一封信里获取灵感。巴蒂在信中认为,就内在而言,石头比钻石更美;定义层面上,是由于大自然塑造的事物,使其无法在商业意义和生态学上被定价。


作品用多屏录像来检验艺术家这一主题的理解,富有朱利安特征的平行叙述也在作品中运用。50多位工作人员组成的摄制组在冰岛西南部的冰川洞穴内工作多日,才得以在作品中制造了这种抒情意蕴和壮丽悲伤。石头和钻石这两个象征意义显著的物件,营造了一个自然和文化映衬的环境,在洞穴这个有机的隐喻空间里,来讨论什么是我们意识里约定俗成的关于“珍贵”的价值定义,以及创造和创意认知的潜意识。

艾萨克·朱利安《钻 · 石(冰洞)》静帧截图,图片来源:劳斯莱斯艺术基金会

艾萨克·朱利安《钻 · 石(冰洞)》,五屏高清录像装置,58分28秒2015年


看上去略显抽象的来自艺术家科妮莉亚·帕克的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具体的故事。艺术家作品一直注重于用形象塑造我们无法控制的事物,这种对脆弱的焦虑体现在她对生活的观察:在送女儿上学的路上,开始注意到地面石板的缝隙。在作品《路面缝隙(伦敦市)》(Pavement Cracks (City of London))中,艺术家用橡胶脱模铸造石板缝隙的形状,这些石板来自于英国伦敦Bunhill Fields墓地,艺术家和女儿经常在路过墓地时,在这些石板细缝构成的形状里玩跳房子。


科妮莉亚·帕克《路面缝隙(伦敦市)》,锈黑青铜,206 x 152 x 9厘米,2012-2013年,版权归属艺术家本人及Frith Street Gallery


而她的另一件作品《黑色泥潭(罗达街)》(Black Puddle (Rhoda Street))也沿用了相似的技术,艺术家用特制橡胶来脱模伦敦东区罗达街(Rhoda Street)的地砖隙缝,固化后再灌注青铜,以定格化城市的地理坐标,勾勒出隙缝的形象。隙缝如果作为象征意义上的阻碍物的话,艺术家则希望把这种面对焦虑的心里障碍,形式化为物理的实际障碍。

科妮莉亚·帕克《黑色泥潭(罗达街)》,锈黑青铜,109 x 118 x 6厘米2013年


在《狱墙简析(一男犯越狱)》(Prison Wall Abstract (A Man Escaped))中,一组由12幅照片打印构成的作品描绘了伦敦Pentonville监狱的围墙,艺术家用iPhone拍出墙面工人补白时留下的图案——看起来就像是罗伯特·马瑟韦尔(Robert Motherwell)的抽象画。就在短短几分钟之后,墙面的图案被新的油漆抹去,一位监狱囚犯也在当天翻越这堵围墙成功越狱。这听上去是一个略显疯狂的故事,监狱外墙抽象符号的连续似乎是一种对组织权威的宣言,也像是一种对不安宁的紧迫感的不完全总结。始终墙面被“完美”的油漆覆盖,所发生的一切也成为了无声的缺席和未被讲述的故事,都显得微不足道。


科妮莉亚·帕克《狱墙简析(一男犯越狱)》,12 x 哈内姆勒308克摄影纯棉艺术纸干粉数字印刷,76 x 60厘米,82 x 65.2厘米,2012/13年


《爱因斯坦简析》(Einstein’s Abstracts)则讲述了艺术家用显微镜,拍摄了1931年爱因斯坦当时在牛津大学讲述自己相对论的讲座中,所使用过的黑板。这个黑板现在仍收藏于英国科学历史博物馆(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这些照片被放大直至为抽象图案。艺术家竭力去理解爱因斯坦,似乎对科妮莉亚·帕克来说,裸眼看起来简洁的公式,在显微镜下则变得松散而富于变化,细小的“钙化微生物”在艺术家的转述中讲推理论证编织成形。

科妮莉亚·帕克《爱因斯坦简析》,4 x 西巴克罗姆铝板印相,58.5 x 75.5厘米,1999年,1931年牛津大学爱因斯坦相对论方程式的讲座黑板显微摄影(50倍),鸣谢牛津科学史博物馆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讲座中所使用过的黑板,现藏于英国科学历史博物馆,图片来源:Museum of the History of Science


艺术家凯蒂·帕特森的作品强调自然、生态学、地质学和宇宙学知识,其创作过程也同天文学家、遗传学家、纳米技术科学院研究人员、珠宝商和烟花制造商等专业人员深入接触。这位苏格兰年轻女艺术家的作品极富诗意与概念性,此次参与展出的《远古的黑暗 电视》(Ancient Darkness TV)即试图用科技的方法观察我们用视觉触摸到的宇宙最远处——漆黑一片。艺术家与莫纳克亚火山天文台的天文学家合作,用望远镜捕捉图像并传输到曼哈顿街区网络(MNN)电视台,这种深不见底的黑暗最终呈现在电视机中。

凯蒂·帕特森 《远古的黑暗 电视》,数字电影,6分20秒,2010年


帕特森以一种漫不经心的幽默感制造艺术,在内容上却有一种形而上学的主题混入对材料和物质的好奇,过程中基于一种对科学研究的刻意依赖。上述感受更显著地体现在作品《蜡烛(从地球到黑洞)》(Candle (from Earth into a Black Hole))中:作品中是一支会在12小时燃烧殆尽的油漆味的白色蜡烛,这支蜡借助气味创造了一次穿越太空的旅行。艺术家在图释中写道:地球闻起来像森林,云层闻起来像水,潮湿的地下室和洗过的毛巾味道,月球闻起来像是烧焦的火药,火星则闻起来像是一枚旧便士。艺术家邀请我们加入一场直至地球尽头的嗅觉之旅。


凯蒂·帕特森 《蜡烛(从地球到黑洞)》,石蜡,烛芯,香精,2015年,版权归属艺术家本人及British Council


曾获得过透纳艺术奖(Turner Prize)的艺术家苏珊·菲利普斯的创作主要涉及声音的雕塑感以及运用在心理分析的潜质,此次为OCAT上海馆定制的《你不孤单》(You Are Not Alone)也是一件声音艺术作品。


展览中展厅回响的声音装置是电颤琴上录制的无线电间歇信号,艺术家用这种方式来回应无线广播的发明者古列尔莫·马可尼(Guglielmo Marconi)关于声音的观点:“声音一旦产生将永不消逝,他们会逐渐减弱但依然以声波的形式持续回荡在宇宙中。”苏珊·菲利普斯引出关于物质存在性和哲学性的关系,一系列的间歇信号播放,观众参与其中,时间流逝仿佛被悬停搁置,声音不仅是发出者,也成为了接收者。在所使用的空间里,声波和人都划出自己物理旅程的轨迹。

苏珊·菲利普斯 《你不孤单》,OCAT上海馆定制版本,单频无线电传送,时长:31分3秒,2009/2016年


《远方乐土》(There Is A Happy Land Further Awaay)所拍摄的是遥远的瓦努阿图共和国火山群岛的景观,影片中踌躇的女性朗读一首亨利·米修(Henri Michaux)的诗。岛上活跃的火山,水下的二战残骸,沉没的船只等等片段和碎片拼凑起岛屿的记忆。就在影片拍摄完成不久之后,拍摄所在地也遭到了旋风袭击,这一地区生态系统发生了不可逆转的改变而不复存在,影像也成为了幽灵般的存在。艺术家用短片的形式讨论超越被资本驱使的社会形态以及存在的可能性



本·里弗斯 《远方乐土》静帧截图,20分钟,Super16胶片摄影机转换高清影像,2015年,版权归属艺术家本人及伦敦Kate MacGarry Gallery


用艺术的手段,对物质存在状态、形式的物理转化,以及对易被忽略的局部细节的再观察,成为了此次展览的主题索引。艾萨克·朱利安的洞穴并置了人类创意珍宝和自然之美,来质问自然和文化的价值定义的存在;科妮莉亚·帕克以“痕迹”追溯一种现实的故事,并用细节编织了剧情的另一个版本;凯蒂·帕特森用一种浪漫的方式解释科学,作品中“有”和“无”的视觉符号呈现了这种观察;苏珊·菲利普斯用声音的轨迹绘制出时间和空间的关系;而本·里弗斯则用视频讲述了无形的存在如何影响具体的世界。反观实践,对生命以及附属物虚无和存在的恐惧,反映在了艺术家对待周遭的态度。(撰文 / 徐浩)


遥不可知-来自英国的当代艺术

OCAT上海馆 | 6月5日至8月28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