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亦假时假亦真——“真实的假像”引爆影像全动态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437   最后更新:2016/06/04 20:42:24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6-06-04 20:42:24

来源:典藏 徐佳蕙


影、像,这三个字就足以勾勒出一幅幅画面,虚实交错、光影互补、诗情满溢。上海民生美术馆(M21)“真实的假像”展览就是由35位艺术家的60余件作品交汇而成的光影赞歌,这个汇聚了摄影、动画、装置等作品的展览由姜节泓与马克·纳什(Mark Nash)联合策展,自2011年构想至今,探讨着作为新概念与思维方式的影像。

韩庚佑,《标本的投影》,2014,标本、投影仪、屏幕,尺寸各异


“影像”一词让纳什大赞神奇,这个并没有对应英文单词的词语被直译为“影子之像”(the shadow image),而展览名称“真实的假像”特意用影像之“像”代替了假象之“象”,让人思考着影像的作用。自摄影技术发明,记录真实一度成为影像的权威性作用,随着录像、电脑合成等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记录真实发生的事情早已不再是影像唯一的用途。在这个随时可以上传视频、用手机就能制作动画的时代,影像已经不知不觉超越了媒介层面而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回过头来思考影像原始的本质和发展脉络就像是对人类思维与技术发展的一次梳理。而这60余件作品就像60多种可能,既面向过去又朝向未来,既投射人类又反观影像自身。


螺旋而上的影像森林


展览分为五个部分:“影”与“像”之美、遁形、影之状、异形和权利的幽灵,但这五部分并没有用明显的区块或展厅加以分别,墙面上也没有标示出每部分的策展理念,而只是利用M21螺旋上升的通道层层递进。一楼的黑色展厅中,原弓的《哈姆雷特机器:家庭相册》对海纳·穆勒的《哈姆雷特机器》进行了改编,表演者披覆黑色布料在黑暗中舒展。与此同时,丹尼尔·博伊德的四频装置录像《黑暗之影》将绘画性的圆点抽离出来投置于大屏幕上,这些大小颜色不一的圆点不断扩散、消失、变换,营造着沉浸式的体验。而角落里日本艺术家南隆雄的《光符》则安静、简单地呈现着光、影、像的关系,他在放大镜的镜面上刻下文字,一排灯泡并置在一排放大镜前,在墙面上投下被放大的文字。与之相似的还有艺术家的另一件作品《火符》,在这里灯泡被更原始的蜡烛所替代,镜面上用古埃及象形文字、纳西族东巴文等古老语言刻着“火”字,烛光摇曳,整件作品闪动着神秘、崇高的力量。南隆雄还带来了《木偶研究之四》,他将瀑布的影像投射在一扇机械制动的百叶窗上,随着窗子的运动影像也时断时续,机械的自运动与瀑布的象征性角色相呼应。

南隆雄,《光符》,2012,电灯泡、放大镜、支架


在表达与呈现影像时,投射是最常见的方式,而艺术家们利用不同的改造使得简单的投影变化多端。林东鹏的《一日两天》将现成物与水墨录像投影结合,沿墙摆放的盆栽、玩偶、木块是最平常不过的现代物件,若顺着光的方向寻找这些摆件在画面中的模样让人不得不感叹光影的魔幻。同样魔幻的还有韩庚佑《标本的投影》,多块幕布上呈现着儿时手影游戏所做出的动物形象,走近才会发现每块幕布前放置的是真实的动物标本,而角度和光线让这些标本以更为简单、熟悉的面貌出现,手影的出现也令人思考这种对光影变化的迷恋是否是人类的本能之一。吴季璁的《铁丝网IV》更透露着艺术家的巧妙,他将铁丝网置于光源与屏幕之间并在机具中增加焦距镜头,铁丝的投影规律性地放大、缩小,构成独具风格的山水画面。当然也有特殊材质的投影,柏谢尔·玛库伊在《失落的房子》中把7个镀金的立方体悬浮于一池子血色液体之上,金色倒映在血色之中带来冲击性的视觉感受,讲述着石油、血液、金钱的复杂关系。


柏谢尔·玛库,《失落的房子》,2016,镀金金属、油、其他,200×200×110cm


新技术的运用无疑也是探索影像的重要途径,理查德·摩斯在《柏拉图》《好命人》等一系列作品中运用一种非连续的红外侦查胶片进行实验,这种最初用于矿藏与植被调查的胶片把绿色转换为紫红色,使画面充斥着超现实意味。缪晓春则利用数字技术重新诠释了西方艺术大师的名作,贝利尼《诸神的盛宴》以及埃尔·格列科《奥尔加斯伯爵的葬礼》中的人物被艺术家创造的三维建模人物所替代,展厅之中还展示着相似人物的三维动画。除了以上对摄影、绘画的重构,陆扬《绝度零度之上的残酷电磁波》把视线转移到人身上,她用红外录像记录着人体的体温,这些色彩斑斓的热敏图像就是人自身在医学设备上的投影。


张培力,《看不到尽头的走道》,2016,蕾丝旗帜、21寸液晶屏显示器、电缆


艺术家们对光影本身的研究各有侧重,而“影子”所隐喻的东西也在展览上有所体现。艾萨克·朱利安在《游戏时间》中描绘着菲佣被雇主虐待、冰岛艺术家在金融危机中失去房子、艺术拍卖商接受记者采访、艺术顾问讨论艺术作为最保险的投资方式等一幕幕画面揭示着资本这一隐形力量。同样探讨隐形力量的是金锋的《赛伊德》,艺术家以两张宣传海报的形式呈现了《每日邮报》上一张恐怖分子被击毙的照片,一张海报直接拷贝原图,一张则将当天CNN现场报道截图处理并拼贴上网络上各种讨论文字,这些各处搜集的事实被转化为绘画和一段庭审记录。最后的白色展厅中是张培力《看不到尽头的走道》,灵感来源于询问难民的问题“你想去哪个国家?”作品由14面巨大的以白色蕾丝制成的国旗组成,在升降杆上依次升起、落下形成一种循环。



展览场景


走出展厅,对“影像”这一概念似乎更加不确定,在经历了这60多个对影像的不同解读之后,“影像是什么?”这一问题变得远非“影子之像”可以回答。本次展览并无意给出一个答案,它只给出各种角度与可能,让观众在眼花缭乱中彻底迷失固有的观念,在一片空白中重新欣赏、思索影像。


图丨上海民生美术馆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