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 | 揭秘徐冰大型户外装置展“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
发起人:服务员  回复数:0   浏览数:1297   最后更新:2016/05/30 09:42:11 by 服务员
[楼主] 服务员 2016-05-30 09:42:11

来源:凤凰艺术 Grace



2016年5月28日,“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徐冰大型户外装置展在北京奥林匹克水上公园正式开幕,本件装置是徐冰自2014年在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美术馆中庭花园(V&A)和英国查茨沃斯南庄园展后的国内首展。


▲ 布展现场

▲ 艺术家徐冰(右)在布展现场


《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这件作品采用了中国山石和陶瓷为主要创作媒材,数组山石分别来自中国几个不同的地区,带有当地的人文地理特色,其特色恰好对位了中国古代山水画的典型风格,揭示出中国山水画内在美感的来源。在这些经过千寻万找的扁平形状山石中,艺术家有意制造出介于二维绘画与现实之间的“二维半”效果,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进一步探讨具有中国文化内核的表达方式和艺术语言,并在其中寄寓自己的一种理想。作品的石材尺寸最高约两米左右,俨然一个微缩的大同世界,游览这件作品造成观众对空间及时间感知的错位;其次,雾、灯光和似有若无的虫鸣鸟叫等声音,使这件作品增添了梦幻的感觉,这种“非现实”感让作品传达出令人恍若置身其中、可居可游的艺术效果。






▲ 布展现场


于5月28日北京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开幕的大型户外装置展“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是徐冰自2014年在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美术馆(V&A)中庭花园和英国著名的查茨沃斯南庄园展后的国内首展。徐冰认为:“在今天的世界,人类不管在何处,好像都很难找到一个理想的生活之地,每个人几乎都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不满意。今天的人特别向往有一个自然的、没有任何政治诱导的、平等的、和谐的生活。”在这个意义上,《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借用和转化了中国古代文学中的“桃花源”意象,使今天的观众得以在艺术作品的真实和错觉之间,立体和平面之间,投射他们的情感和思考,获得一种对心中向往的慰藉。





▲ 布展现场

▲ 艺术家徐冰(右)在布展现场


对话“凤凰艺术”


▲ 艺术家徐冰  


(为方便您的阅读,以下“凤凰艺术”简称为“Q”,“徐冰”简称为“徐”)


Q:《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这件作品此次在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展出,这个场地在你看来有什么特殊的地方吗?


徐:这件作品在每一个地方展示都会激活出某些新的感觉和意义,在这之前最早是为了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美术馆(V&A)中庭花园做的,那是一个欧洲的古典庭院,有一个四方的天井,还有一个椭圆的人工湖水,这件作品也是由此找到的灵感而创作的,所以它和V&A的现场有很大关系。在这之后它又移到了伦敦附近的查茨沃斯南庄园,那也是一个宫廷的花园,在这两个地方其实这件作品的感觉都非常不一样这次在奥林匹克水上公园呈现它又是另外一种感觉。


这次的场地中间没有椭圆的湖水而是一个辽阔的草坪,这种意境就和之前不太一样,根据这个特殊的环境我们会对作品做一些调整,目前我觉得效果也是非常特殊并且很有意思的,这也让这个作品有一些新的变异和推进。


Q:这件作品最初是在具有西方文化背景的英国展出,此次是首次在国内展出,这会不会为作品增添了新的意义?

徐:这件作品是在前年创作的,之前一直没有在国内展出过,其实我一直在考虑这次的效果会怎么样,因为它在国内展出可能会失去作品和周围环境的对比性。在中国有太多中国文人园林的感觉,而这件作品它本身的情调基本上是来自于中国山水手卷的感觉,它和中国园林风景的氛围比较有相关性,所以在这展出就需要考虑作品与周围环境另一层意义上的对比性和关联性。


Q:这种对比性具体怎么理解

徐:比如说在V&A展出的时候,这种类似微缩的中国山水画感觉的作品,和欧洲皇家宫廷的严谨和壮观以及那种比较封闭的环境之间构成了一种对比性,就使这个装置在那个环境中给人一种超时空的感觉,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当然在查茨沃斯南庄园展览的时候,它又形成另外一种对比,因为那是一个欧洲带有一定乡野和宫廷感觉的花园,而这种欧洲的花园是几何形的,树都是被修整过的,桃花源这件装置在那个环境里构成了一个中国山水园林的寓意,这与欧洲的山水园林在文化上形成强烈的对比,它的有意思之处在那样的一个环境中被激发出来。我后来做过一些跟环境有关系的装置,我比较喜欢使用环境的特殊条件,把这些东西作为作品的一部分,和作为作品的一个手段,等于它们是被利用在作品的创作上,这是我比较喜欢的。


Q:这件作品的呈现方式相对平面化一些,这是特意制造的效果吗?它与中国传统山水画之间有着怎样的联系?

徐:这些石头是我们在中国的几个地方寻访来的,九类石头来自五个不同的地方,这九类石头在我看来可以对位于九种中国不同风格的山水画,我觉得非常有意思,你刚才说这些石头是扁平的,这就是我们在自然中寻找到的石头,实际这个项目比较费劲的地方就是在找这些石头。至于为什么要是扁平的,是因为我想制造一种介于三维和二维之间的一种效果,我们管它叫“二维半”,我希望造成一种看上去有点像中国山水长卷的感觉,但同时它又是立体的,这种微观的世界太美好,人们有一种非常想介入的感觉,可是它确实又是被压扁了的三维的景物,所以它处于一种让人想介入又无法介入的一种感觉。


Q:你怎样看待中国的传统山水画

徐:我每次做作品其实都是给自己提供一个对某些问题的反省机会和场域,比如说做这作品过程中,我就更多地思考中国传统山水绘画中有什么东西是特殊的,而它的来历、特殊的审美和程式化的表达,与我们文化性格到底是什么关系我后来发现其实中国山水画的美感节奏感和气韵很大程度是中国古代画家从自然中学来的。


通过做这个作品我发现实际石头本身的纹路,是石头与自然、空气长期相互的一种抚摸,最后成了这样一种状态和形状。这些纹路其实真的是很美,我发现这些石头真的可以对位于很多艺术家的风格,我想为什么中国会有赏石的传统,实际上艺术家对石头的热爱是通过对石头长期细微的辨别和观察,去体会它的一种美感来自于天然造化。

Q关于这件作品的名字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能否谈一下它的现实意义?

徐:这个名字我觉得挺有意思的,“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在中国过去社会主义时期有生活经验的人,对“理想一定要实现”这几个字其实有一种特别的思想记忆。我其实希望别人看到这个作品会反省我们现代人的生活状态,因为实际上在我看来,世界从冷战结束以后变得越来越糟,但是人们一直在期待一个更美好的世界出现,但是差不多25年过去了,世界好像并没有像人们期待的那样变得更好,人类文明与自然的冲突变得前所未有的紧张,作为个人我很难说有多少人其实是对自己生活环境是非常满意的,所以其实这作品为什么这种手法和形式,我们工作团队用各种各样的方法,用各种各样的植物、人造烟雾陶瓷村落等等制造出一个我们理想中的生活之地本身这种态度其实它有特殊的寓意,希望人们通过作品反省我们当今的生活环境。


还有一点是关于为什么以“桃花源”作为一个基础的材料,实际上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中有一句话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就是渔人最后回去了以后向太守报告了这个事情,但是太守派人就来重新寻找这个桃花源,但实际上怎么找也找不到,我觉得这里是整篇散文的点睛之笔,也是最核心的部分。就是说所谓理想或者说人们所追求的东西,它有的时候确实是无法实现的,它的悖论就在于因为它无法实现,所以我们才一定要去追求,这里就构成了一种带有一定悖论式的人的生存状况和人存在繁衍的一种内部动因。

Q:你的作品一直在对中国传统文化以及现实生活进行反思,这件作品是否也延续了这种创作理念?


徐:我的每一件作品看起来形式都确实不一样,但是它内部的方法和关注的事情有很强紧密的内在联系性,比如说我一直对中国古代的智慧和中国古代的方法,或者说我们文化性格核心的部分,以及实质的东西到底是什么感兴趣至于为什么要反省这样一个课题,因为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很关注西方文化,我们的实践我们积累了很多学习西方文明的经验,因为西方文明确实是在上世纪推动人类进步过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发展到现在,毫无疑问以这样的一种价值观对推动人类文明继续前行一定是需要反省的,它里边一定缺陷和盲点的部分,我们作为有这样一个文化背景的艺术家,怎么样把我们文化中优质的东西通过作品给激活出来,而对当代文明的进程误区及盲点的部分有所矫正,我觉得这个是我们必须要去实践的。


▲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桃花源的理想一定要实现”——徐冰大型户外装置展

展览时间:2016.05.28-2016.10.20

展览地点:北京顺义奥林匹克水上公园

联合主办:北京德美艺嘉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自在艺术创客、北京奥林匹克水上公园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