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工人的砖瓦结构”获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金狮奖,中国建筑师如何回应主题展“前线报告”
发起人:号外号外  回复数:0   浏览数:2045   最后更新:2016/05/29 09:53:20 by 号外号外
[楼主] 号外号外 2016-05-29 09:53:20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5月28日,2016年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开幕,开启了长达6个月,全世界的未来”以迅速回应的“前线报告”来自37个国家的88位建筑设计师或团队在主题馆中纷纷以各自的建筑理念回应了这一主题,西班牙馆与Gabinete de Arquitectura建筑师事务所分获金狮奖最佳国家馆和最佳展览。而来自中国的建筑设计师刘家琨、王澍和陆文宇,张轲也以其各自的建筑理念书写中国式的“前线报告”。

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军械库展览现场


威尼斯。5月28日,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正式面向公众开放并持续至11月27日。本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将金狮奖最佳国家馆颁发给了西班牙国家馆”未完成“(Unfinished),其中展示了80个在金融危机之后在当地乡村涌现的新型建筑实践方案。


此外,金狮奖最佳展览的得主为Gabinete de Arquitectura,获奖作品展现了如何用2种最简单易得的资源来实现“建造”-砖头和业余工人。银狮奖则由尼日利亚建筑师Kunlé Adeyemi 和他的工作室NLÉ的项目“Makoko漂浮学校"(Makoko Floating School)获得。

2016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金狮奖最佳国家馆:西班牙馆”未完成“

2016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金狮奖最佳展览获得者Gabinete de Arquitectura

Kunlé Adeyemi 和他的工作室NLÉ的项目Makoko Floating School获2016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银狮奖


本届威尼斯国际双年建筑展主题为“来自前线的报告”(Reporting from the Front),由威尼斯双年展总监保罗·巴拉特(Paolo Baratta)协同2016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策展人亚力杭德罗·阿拉维纳(Alejandro Aravena)及48个国家代表一同宣布。


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对本届建筑双年展的主题阐释 视频来源:La Biennale di Venezia

此次建筑双年展的主题和纲领


担任本届建筑双年展总策展人的阿拉维纳认为,建筑的发展是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一种方式。在过去的10年里,他一直致力于推广一种全新形式的公共建筑。


位于智利Iquique的居住开发区Quinta Monroy的半舍,由Elemental建筑师事务所于2004年建造


如果说上一届2014年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的主题关注于“建筑”这个概念本身,从建筑“本源”(Fundamentals)着手,回顾建筑史,构想未来的可能性。那么本届则着眼于迫在眉睫的“前线”——人们住房的供需冲突,提供及时有效的解决方案。


本届的建筑双年展可以说是最实用主义的一届,“前线报告”可谓是对“全世界的未来”的迅速回应。“隔离、不均等、边缘化、卫生设施的分配、自然灾害、住房短缺、移民、非正规性、犯罪、交通、浪费、污染,以及社会群体的参与”,这些才是建筑师应该报告的“前线”。主题馆共有来自37个国家的88位建筑设计师或团队参加,纷纷以各自的建筑理念回应了“前线报告”这一主题。


“组合”(Assemble,伦敦),《The first action on site was its occupation by local children》

塞西莉亚·普加(Cecilia Puga,智利),《Where to look》

犬吠工作室(Atelier Bow-Wow,日本),《1K, Katori Chiba, Japan》


值得一提的是,在入口的双年展“介绍厅”,总策展人亚历杭德罗·阿拉维纳也以其作品向观者多维阐释本届展览的主题。

由100吨废料构成的威尼斯建筑双年展“介绍厅”


阿拉维纳在这里阐释了他的策展思想——“建筑赋予人们居住场所以形式”( Architecture is giving form to the places where people live),同时也在这里提醒人们对建筑废料回收利用的重视。“介绍厅”天花板上的金属悬挂物均是阿拉维纳取自于上一届双年展拆解的物资和废弃的金属的再利用,总重量约达100吨,总长度超过14公里,而面积达10000平方米的石膏墙则显示了不同的项目信息。


阿拉维纳阐释“介绍厅”对“前线报告”这一主题的表达 视频来源:Archdaily


中国建筑师在主题馆中书写的“前线报告”

刘家琨

家琨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始人。曾获得亚洲建协荣誉奖,2003年中国建筑艺术奖


入选本次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主题馆展区的中国建筑师刘家琨对“前线报告”的回应主要体现在建筑项目的地域特色和基础性建筑材料的非常规使用上。此次入选是刘家琨继2008年以“再生砖”(中国馆)、2015年以“随风”(中国馆),第3次入选威尼斯双年展。


“西村·贝森大院“环绕完整的城市街廓上沿边修建文化创意集合体,围合出一个激发集体记忆,再现传统生活的超大竹院。建筑中的景观采用“满院竹”,以竹子这种成都平原农耕文化和市井生活的代表性本土植物,呈现大院闲适安逸的成都气质。


刘家琨设计的“西村·贝森大院”


谈及这个根植于成都文化基因的建筑方案,身为四川人的刘家琨曾说:“如果你满天飞,没有根,做出的建筑会更具通用型,但另一方面深入度就会减弱。”此外,建筑中大面积的“再生砖屋面种植”环保又低价,而水刷石和水磨石的大量使用,则承接了中国近现代建筑技术中成熟但行将失传的工法。

王澍

中国美术学院建筑艺术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2012年获普利兹克建筑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

王澍《杭州富阳区洞桥镇文村改造》展览现场 摄影:李博


另外一件主题馆展区的中国建筑师作品来自王澍、陆文宇的“业余建筑工作室”。他们致力于在建筑中就地取材,使用当地破砖旧瓦,与民间工匠一起手工劳作的方式,设计与周遭自然环境和谐统一的建筑。

王澍,《杭州富阳区洞桥镇文村改造》展览现场 摄影:李博


王澍在此次双年展的参展作品是对杭州富阳区洞桥镇文村改造,将中国农村建筑实践的真实物料从“前线”放置到展览现场,带给观众直观的体验。

张轲

“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创办人,2011年度“国际石材建筑奖”获得者


成为2011年度“国际石材建筑奖”的获得者后,张轲已成为中国新一代建筑师的代表。从阳朔小街坊到西藏大峡谷艺术馆,张轲的作品不以新奇的造型博人眼球,而是摒弃一切既定的风格流派与自我标榜的具象文化符号,以一种平视的角度,探索当代建筑与传统文化之间新的契合点。其于2001年创建的“标准营造”建筑事务所(ZAO/standardarchitecture)是国内最优秀的设计团队之一。

标准营造/张轲,《微胡同》展览现场图


《微胡同》是张轲带领的“标准营造”团队在大栅栏杨梅竹斜街进行的一次建造实验,目的是探索在传统胡同局限的空间中创造可供多人居住的超小型社会住宅的可能性。

标准营造/张轲,《微胡同》建筑实景


第15届威尼斯国际建筑双年展

绿城花园、军械库及其他场馆 | 5月28日至11月27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