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藏家交锋成都论坛,大胆构想中国艺术未来发展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660   最后更新:2016/05/28 16:45:16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6-05-28 16:45:16

来源:artnet


“中国青年收藏家峰会论坛"现场


在刚刚结束的以“新资本论:黄予收藏展"为契机而举办的“中国青年收藏家峰会论坛"上,“新资本"无疑彰显出极强的凝聚力和影响力。与开幕当天的高朋满座、推杯换盏一样,第二天在成都当代艺术美术馆的二楼大会议厅内,同样是座无虚席。六位青年藏家——黄予、周大为、陆寻、林瀚、赵屹松、周艟,与策展人朱朱及artnet大中华区总监兼新闻中文网出版人张然,就购买渠道、收藏系统、价值判断以及艺术生态等诸多问题展开了长达近三小时的激烈而直率的讨论,向台下听众分享他们进入当代艺术收藏的经验,以及对于未来艺术生态构建的憧憬。

左起:周艟,晼晚,黄予,张然,林瀚



青年人的自信、自嘲和自黑总是可爱且愉悦的,一切迹象似乎向我们表明:作为中国当代艺术的“新资本"力量,他们是有责任、有担当的群体。作为当代艺术的积极参与者和建设者,这股新势力不仅仅是收藏者身份,更是美术馆、艺博会、非盈利空间、画廊、艺术奖项等等项目的发起人。变革早已悄然发生,他们的崛起、他们的布阵将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未来发展及格局产生何种影响,是很值得观望与期待的一件事。

“我自己是艺术品市场的获利者,所以我也想在获利后把这些利益反馈给中国当代艺术界。"——黄予

黄予是此次收藏家峰会的召集者与主人。年龄最长,从业经验最为丰富,也最为温和谦逊。2003年开始进入家族古玩杂项拍卖行;2007年结识何炬星,在其影响下接触当代艺术;2008年加入民生系统,参与筹划建立民生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体系。为了能更系统地收藏中国当代艺术作品,黄予先后将收藏的百余件古董通过拍卖渠道卖出。2015年底,他辞去了民生系统的工作。从收藏初期的毫无章法,“跟着感觉走";到此次个人收藏展中五个版块——观念艺术、绘画、当代水墨、影像和雕塑——的有序呈现,黄予坦言,仓库中其实堆放了大量初期购买的,不想让人知道的作品,然而,通过不断的学习梳理与脉络跟踪,藏品的深度与广度逐渐得以体现。

作为一名四川自贡人,黄予选择回到家乡举办个人收藏展。除了希望活跃成都的艺术行业气氛外,也希望让四川成为当代艺术发生现场,扩大艺术在当地社会的影响力,同时,让大家更多地了解应当如何正确投资艺术市场。此外,黄予还将成立一个基金会,为有需要的中国当代艺术家、美术馆、和艺术项目提供资助,并展开本土艺术家的梳理,巩固和再创造中国艺术本土文化。当然,我们也可以大胆推测,黄予还有更为远大的艺术抱负和文化野心,譬如未来成都双年展的复活、艺术博览会的创办及美术馆的筹建等等。

“中国当代艺术的现状就像是皇帝的新衣。"——周大为

师从曹星原,有着中国古代美术史专业背景的周大为,不仅是上海近年来最重要的艺术博览会ART021的创始人之一,还是上海两家年轻画廊——LEO XU Projects和天线空间的幕后出资人,并且与徐震的没顶公司有紧密合作,从去年开始成立非盈利艺术空间以及基金会。自认是老派藏家做派的他自2003年进入收藏界至今,已经明白了艺术市场的种种游戏规则。所以他坚决要成为一位不破不立者,不仅强调建设二级市场画廊的重要性,也不忌惮指出藏家变现的合理性,和艺术生态建设中专业人才紧缺的迫切性。作为当代艺术的推手的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艺术市场与美术史的发展,往往是对应上有所延迟。他以东西方两位大师杜尚和吴大羽的市场为例,提醒大家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中被长久低估,值得重新被挖掘的艺术家不在少数,将会是二级市场的新热点。

周大为最后坦言,随着艺术生产的愈发同质化,收藏对其个人已缺乏挑战。从2008年开始,他的工作重心逐渐转向了中国尤其是上海艺术生态的构建工作,通过自己的艺术体系推动艺术生态的良性发展。所以,尽管对于国情束缚下艺术生态链条的普遍缺失颇为失望无奈,然而他无疑是一位悲观的行动者与积极的干预者。

“收藏是一件很个人化的事情,今天有些作品出来大家会说这个是陆寻会买的,我觉得很开心,这说明我的个人收藏有了一种独特的气质所在,只要是把握好质量就应该是有意思的收藏。"——陆寻

“希望自己接下去的全部时间,所做的全部事情都与艺术有关。"南京四方美术馆的创始人陆寻在峰会上的直白,引发场上嘉宾的调侃与台下听众的唏嘘。不仅如此,他在其他藏家及主持人大谈收藏脉络、收藏体系之际,直言既然所有的事情都处于持续的变动中,那么今天所理解或判定的脉络跟明天便不会一样,一味按照今天的分类标准简单凑齐,并不能保证会收藏到最好的艺术品。无论是气质说还是脉络论,获得台下业内听众颇多认同。毕竟,无论四方美术馆所做的收藏展还是所开展的诸多驻地项目都已证明,陆寻是在身体力行实践自己的艺术主张。四方美术馆在当下中国民营当代美术馆中有着极赋人文特质的艺术诉求,在筹备前期,建筑营造便已综合诸多学科理论与方法,落成后的建筑群在自然光影的变幻中,与周边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完美融合,形成了丰富多变的空间层次,真正对应了“四方,谓之天下也"的格局与气度。

“我通过艺术项目来介入艺术生态。无论美术馆、收藏、奖项还是独立项目,都是艺术生态的一环。"——赵屹松

赵屹松发起的三亚艺术季的核心项目“华宇青年奖"已成功举办四届。“评委会大奖"和“评委会特别奖"致力给予艺术家持续的支持及资助。其中包括艺术家个人作品和艺术项目的实施,展览策划,宣传推广及文献出版等。作为优秀青年艺术家的推广者,赵屹松坦承每一个领域都有成长的过程。尽管个人收藏方面比其他五位单薄,以艺术项目、艺术奖项切入并持久介入艺术发展,也是有效的生态建设策略。

“我最重要的老师是我学美术史出身的太太,在我还搞不明白什么是当代艺术的时候,她就带着我到美国的大都会博物馆,从古埃及的文明一直看到现代主义,再到全世界的美术馆。看过这一切以后,我坚信艺术是不能以时间或者媒介、形式等等来划分的。"——林瀚

收藏资历仅三年的林瀚,在其妻子晚晚的影响下闯入了当代艺术市场。2013年在苏富比秋拍上购得曾梵志的代表作《面具》(1997)一拍成名后,2014年底开始,他在北京798筹办MWOODS美术馆,并迅速成长为活跃于北京和纽约两地的策展人。有着公关公司背景的林瀚在如何扩大美术馆吸引力,以及团队建设方面更是做了许多有价值的实验,譬如主动进入社区、校园及互联网展开推广。而针对机构从业人才的缺失,美术馆则运用公司化管理建立一个晋升式团队,从中选拔优秀实习生成为正式员工。而这些被大多数中国美术馆忽略甚至轻视的基础性工作,正如林瀚所言,恰恰为艺术生态洒下了健康的种子。

“我通过我的方式告诉大家我收藏了哪些作品。一个好的藏家,除了赞助艺术家,也要去做一个艺术的推手。如果你永远不发出声音,只是待在幕后,那么收藏对艺术的推动永远无法体现。"——周艟

自称“博览会小王子"的周艟是六位藏家中最为年轻的一位。周艟的母亲2000年即开始从事中国当代艺术收藏。他从小受家庭熏陶,并于UCLA就读美术史专业。2010年第一件藏品为草间弥生,第二件则是通过artnet线上渠道购买了奈良美智的作品。周艟目前在淮海路有一家艺术餐厅Mingo,也不定期做些公共艺术项目。与同在上海的周大为略有不同,他是一位当代艺术极为积极的发声者。2012年回国后,他跑遍画廊、艺博会,逐步进入青年藏家群体。89年出生的周艟热衷推广和分享当代艺术并致力为艺术家代说话言。他也希望随着时间的积累,能成为有话语权的藏家和中国当代艺术的推手。

“观察,复原。若你看得到,就仔细看。若你能仔细看,就好好观察。"——萨拉马戈《盲目》

萨拉马戈的原文大致意思是,历史其实是奇妙而又慷慨的。我们可凭借遥远的过往,通过传承下来的记叙,汲取教训以参照现实。中国当代艺术走过30年的起伏和磨砺,渐已形成脉络和轨迹。而与中国当代艺术几近同龄的“新资本"群体也纷纷涌现,并开始渐渐“用自己的逻辑做着推动艺术的事情"。不难发现,他们这个群体的共性,尤其在机构建设及自我组织的行动方面,与同时代的艺术家群体有多么的合拍。这六位学识背景不尽相同的80后年轻人,收藏年资从3年到13年不等,但他们仍然能够基于对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所见(see)、所看(look),所观察(observe),结合他们各自的知识结构,个人成长,艺术参与和行动,为我们带来了对当下艺术生态的独特见解和方案。掷地有声的话语,看似高谈阔论,却也不乏真知灼见,他们的集体发声,是挑衅也是宣言,带来了关于未来艺术生态链接与发展的诸多启示,以及更多维而广阔的想象空间。

文:Ann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