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世界的祛魅和复魅——陈晓云后工业时代下的闪电诗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413   最后更新:2016/05/27 08:57:25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小白小白 2016-05-27 08:57:25

来源:凤凰艺术 文:姜俊



2016年5月22日,陈晓云个展 “我收藏的106道闪电”于上海香格纳画廊主空间正式开幕,展出了艺术家2016年最新创作的雕塑,装置以及影像作品。艺术家通过不同的方式呈现一系列有名无实,有实无形,有形无意的作品,来描述他对于“闪电”的理解。



▲ 展览现场


“闪电是云与云之间、云与地之间或者云体内各部位之间的强烈放电现象(一般发生在积雨云中)。”

百度百科上的对于闪电的解释和一切公共出版辞典的解释大同小异,在这点上也不会和维基百科或者谷歌词条有什么出路,即使是各种语言互为翻译,也都保持其稳固的同一性。1831年第一台发电机的诞生标志着一个澄明的新时代、一个机械化蓬勃发展的工业时代就此到来,就如同enlightenment(启蒙)的另一层含义——使光亮。这便是百年前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所谓的祛魅化(entzaubert)的世界,即被强行拖入科学理性和技术工具化中。一切处于阴霾中的神话、传说、迷信、寓言伴随着电力化和理性的到来在日常生活中分崩离析。一个祛魅的世界通体透亮,形成了一种单向度的扁平,就如同我们对于闪电的理解,它宣称一种绝对的、可以获得反复实验确认、量化的真理。



▲ 展览现场


但感受上的真实却无关于科学标准,它要求一种多元主义的复魅(Verzauberung),它期待着诸神的回归,晚期的海德格尔通过对于技术、及工具理性的批判提供了一种诗意化的此在(Dasein)之途。他试图回到大地、天空、诸神和终有一死者的四重聚合(das Geviert)为祛魅的世界提供一种补偿性的神秘主义。艺术正是这一唯一神秘性的合法领域。

陈晓云在香格纳的个展《我收藏的106道闪电》正试图展现一种在后工业下的诗意,他对于闪电的理解既非重述一个绝对正确的科学词条,也有别于海德格尔式的反现代性态度,而是建立在现代人工性(artificiality) 之上的感性多元主义。诗意显然反对现代科学的划一性、标准性,它是一种反祛魅的复魅,但陈晓云的闪电系列作品也不是浪漫主义的乡愁,他没有试图回到最为本土和自然的材料上,去赞美人和自然的和谐共存,相反他在装置雕塑的制作中大量的运用了现代工业中的元素,和纺织业中的现成品,钢、塑料、铁、铝板、黄铜丝、蕾丝、拉链、琉璃、霓虹灯管。他的诗意一方面是建立在现代人工日常之上的工业美学,另一方面却又是对前现代记忆遥远的缅怀。


▲ 展览现场


《无穷无尽的仁慈》系列用铜和金箔的材料在直观中形象化和固化了闪电瞬间的影像,它们被安置在墙上形成环状,金色表层的反射光彩夺目,如同盘龙,又仿佛神像缺席却依然在场的灵光,或是基督教圣象传统中主耶稣受难时头上所带的荆棘。通过耶稣救赎所立的《新约》确实解脱了《旧约》严苛的立法,带来了无限的仁慈(Grazia),它通过金色被外化出来,似乎还渗透着血迹。

▲ 无穷无尽的仁慈  2016  70×190×50cm  雕塑  青铜, 金箔


《山坡上的闪电》是一幅巨大的抽象软浮雕,几十根各色拉链缝制组合构成了一种对于闪电群的隐喻。只要你稍微熟悉中国在全球制衣工业分工中的角色,对这一成批拉链的并置就不应该陌生。由电力推动的拉链流水线生产需要十多个环节,数以亿计的拉链以低廉的劳动成本被在这里生产出来,分批被缝制到各色软性产品上。《山坡上的闪电》以诗意的方式赋予现成品一种新的意义,从美学上的去功能化(金属的外观,锯齿的咬合依附着闪电的意象)反而让真实的现况历历在目,构成了诗意和现实,美与残酷的最大张力和反差。

山坡上的闪电 2016  320×290cm  装置 布,皮革,化纤,拉链

《不知道该被什么所诱惑的那种平静》是一件充满魅力的机械雕塑,它由中间圆型基座开始向上下两头发展,形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那闪亮的支架。霓虹灯管和圆形的嫁接、以及抽象铁质的闪电符号互相穿插,带着都市夜生活灯红酒绿的记忆。它支架式的底座又融合了几种不同的机械配件,共同在白立方空间的平静中微微闪烁着抽动,追忆着那一场场激动人心电光火石的夜晚。


▲ 不知道该被什么所诱惑的那种平静 2016  219×81×81cm 装置 铜,铁,铝,霓虹灯管

陈晓云的《我收藏的106道闪电》,从记忆和感受的支离破碎中抽离和外化出对各种日常的理解,这一过程本身是一种对象征语言运用的实验。在都市化和后工业化中,在光怪陆离的日常工业美学中充满着各中鬼魅魍魉的复现。一个个闪电般的日常瞬间需要在想象力之下成为自我释放的仪式,那才能从感性体验转化为收藏,从收藏转换成诗意。德国艺术史家汉斯-贝尔廷总结说,二战之前的艺术试图创造独特的形式语言为日常确立标杆,比如包豪斯抽象艺术对于日常设计的影响。它希望以此来创造一种理性的新人类,并和过去划清界限。但二战之后,特别是60年代,日常和艺术的关系形成颠倒,即艺术模仿日常形式。这当然非纯粹意义上的拷贝,而是转化日常,从而打开一种观看日常的新角度,同样海德格尔所谓的诗意(Dichtung)和思想(denken)要求打破单一工具理性的逻辑世界,开启多元化世界想象,诗意因而在这个层面上和反思联系在一起。

关于艺术家

▲ 艺术家陈晓云


陈晓云,1971年生于湖北。现工作生活在北京。


个展包括:《列宁的二十一首诗 》,香格纳画廊主空间 (2014);歇斯底里, 隐喻与转喻的生活,成都A4当代艺术中心(2013);黑更黑,死更死,火更火,拾阶而下,香格纳北京(2013);《坠枯录》注,香格纳北京(2012);为什么是生活,香格纳北京(2010);翠玉录,香格纳H空间,上海(2009);爱你大老板,The Project 画廊, 纽约(2008);Faint,  MC, 洛杉矶(2007)。


参加过的重要群展包括:CHINA 8, 莱茵鲁尔区中国当代艺术展, 勒姆布鲁克博物馆, 杜伊斯堡(2015);蒙得维的亚双年展,蒙得维的亚, 乌拉圭(2014);透视180-未完成的国家:中国新影像,休斯顿当代艺术博物馆,美国(2012);中国当代艺术二十年之——中国影像艺术,民生现代美术馆,上海(2011); Shanghai Kino,伯尔尼美术馆,瑞士(2009);悉尼双年展,澳大利亚(2008);哈瓦那双年展(2008);釜山双年展(2006);都灵三年展(2005);横滨国际当代艺术三年展(2005);上海双年展(2004)等。


2012年,陈晓云获得连州国际摄影年展“新摄影年度大奖”。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