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密爱人与媒体制造
发起人:斌子  回复数:0   浏览数:2117   最后更新:2007/05/17 09:12:03 by
[楼主] 斌子 2007-05-17 09:12:03
“亲密爱人”是中央台的一档综艺节目,在年轻群体中收视率极高。实际情况是,不止是年轻人,像我这样的人(完全算不上老,但也确实不年轻了)也相当的喜欢,究其原因,这档节目足够煽情,能迅速点燃观众心中的那份矫情与真情,要知道,我们每一个人都有意无意在心底给这样滥情的东西保留着一块空地,只是因为,这种东西之于我们的功效就像是头痛粉一样,能迅速疗伤,往往却不能治愈什么。但因为我们人类急功近利的天性,这样的东西依然能够大行其道。这道理大概和流行歌曲也差不多,谁也没正经把她当艺术,但都有过被她感动的一沓糊涂的情况。
作为一个相当成功的栏目策划,“亲密爱人”给参与节目的年轻人们提供了一次当“绝对主角”的机会。我以为这是吸引年轻受众的最大因素。根据安迪沃霍尔的理论,现代都市文明中的每一个分子都渴望并且应该争取一次做十五分钟名人的机会,这种概念在当代文化的渲染下不仅没有褪色,反而获得了更大的空间。在今天,在我们的身边,不管知不知道这种理论的存在,伴随媒体成长起来的年轻人们都会天然的具备这样的渴求,而“亲密爱人”的出现就多多少少显得有些顺理成章了。
在观看电视的过程中,每一对出场的“亲密爱人”都会给我不同程度的惊讶,我诧异于他们的一颦一笑都是那么的优雅娴熟,他们每一个细小的行为都与媒体的惯例严丝合缝,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他们俨然就是以一幅名人的姿态出场。在卤钨灯的光环下,在现场观众和摄影机以及假想的全国观众的注视下,他们郑重地给对方以承诺,在游戏的每一个环节里释放自己的勇气与真诚。像其中一位恋人所表白的那样:在今天这个神圣的场合下,我要郑重地向你求婚,我-爱-你,嫁-给-我-吧。可以想见,类似这样的表述在日常化场景里总是能够凸显出其与实际生活的距离,但在媒体的注视下,一切都变得不一样了,一句简单的“我爱你”承载了远远比她重的多的分量,对于许下诺言的一方来说,这三个字不再是二人嬉戏时的轻言慢语,而是直接上升到道德或伦理的高度——今后他的所有行为将以此为标准,或者他成为一个标准情郎,从而获得道德上的嘉许,即便只是一些看不见的空头奖状;对于承诺人来说意义可能更加深远,因为在某种程度上,以媒体为代表的大多数天然地站在了她的一边,对方对她的任何情感损伤都会扩大化为对整个群体爱情观的挑战。
但我想澄清的一点是,看着屏幕上涕泪交加的准新娘,我们会问一声自己:这一切都是真的吗?我们有理由相信处在舞台中央的恋人们在那一刻会沉迷于自己的情感表白,但只是在那一刻,因为在未来的日子里,残酷的生活会免费提供给他们很多不愉快的经历。因为媒体虽然可以在那一刻将爱情幻化为一个漂亮的彩球,但它终究不是万能的,它并不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生活的实质。简言之,爱情的事,只能由自己经营,CCTV是靠不住的。
所以,有朋友就说我太过悲观,同样的事情总是趋向于看到阴影的一面。对此我十分的不以为然,毕竟,每次的节目总是能够换取我一些泪水,所以说这些,只是为了引起大家对媒体的注意,不要太过相信表面上的文章,反过来说,正是爱护自己爱情的一种表现——不要被媒体牵了鼻子走,我的爱我作主。
用《简爱》中罗彻斯特的话来说:……不用你来告诉我,好与不好我自己知道……,所以,善用自己的眼睛,不仅可以帮助自己,还可以监督媒体,不要让媒体在现实中迷失得太久。
2006-6-21
斌子说话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