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多括号的短影评:真实的虚构为了虚构的真实|MS之音
发起人:angelopouls  回复数:0   浏览数:1362   最后更新:2016/05/23 12:48:12 by angelopouls
[楼主] angelopouls 2016-05-23 12:48:12
真实的虚构为了虚构的真实



前段时间,微信朋友圈里一个标题是“雷洋死亡真相”的视频被广泛转发。视频中的男子惨遭电击虐待,不停在地上痛苦翻滚。视频拍摄是粗糙的,但视频的编辑制作非常精致:片头加上了煽动人心的字幕(句句血泪)、片中配了悲惨兮兮的音乐(每个音符都让人落泪)、被电击冒火花的瞬间被制成慢动作重复播放两次犹如录像带卡了的效果(就像用慢动作凌迟了人心)。于是,朋友圈很快被这个视频动员起来,大家纷纷表达愤怒。但很快这个视频被证实并非雷洋案的视频,而是张冠李戴。知道被欺骗之后,有一个很有意思、很怪异、很不政治正确的观点是:“宁可被网友欺骗也不愿意被官媒欺骗”,理由是视频虽然假但涉及的问题是真(注:我不完全同意这一点)。


去掉那一点被欺骗的懊恼的感觉,我脑子一下子涌出了各种在历史和现实中掀起大小波澜的伪经伪书伪纪录片:《后出师表》,《论十大关系》,吴祚来在文艺座谈会上的即兴发言,谎称对某事负责的恐怖组织,卢沟桥丢失的日本人,鱼肚子里剖出的封禅书,高中历史课本,崔永元和柏拉图的三十一句格言,全庸和古笼的最新作品,还有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踪迹:勒梅特夫妇的国际影像收藏”展览展出的瑞恩甘德的影片“魔术和意义”(实际作品名是《有意义和看似有意义的事物》)。


瑞恩•甘德  
有意义的事物和看似有意义的事物
26分48秒

我非常喜欢瑞恩甘德的这个作品,一开始这个作品也误导了我,慢慢的才发现不对劲儿。(开幕那天我谎称自己是媒体,在观众全去听展览开幕嘉宾讲话时,坐在空荡荡的展厅长椅上安静默默地看了这个作品两遍,第二遍一边看一边到艺术家官网上查有没有那个描述的作品。。。)其实,勒梅特夫妇的影像收藏展上,可以看到很多艺术家早年的作品或并非在其创作主线上的作品(比如麦克-奎恩的《出埃及》)、汉斯-欧普-德-贝克的《决心》等),显示出收藏家有意思的视角,瑞恩-甘德这件作品,让我也有点“你竟然是这样的瑞恩-甘德”的感觉。

《有意义和看似有意义的事物》看起来是关于另外一部作品的纪录片,全片是由以下这样的东西构成的:励志电影式的配乐,电视纪录片风格,评论家的套话(那些一半听起来像画廊业务员推销时提醒的“特别的技术、特别的风格”,此处是16mm摄影机的运用),艺术家看起来诚恳无比的自我阐释,虚虚实实真真假假的桥段——艺术家和老师的关系(“不要去狗屎艺术岛”)、还有正在阐释着的这个作品和上一部作品之间的关系。但慢慢你就注意到,其实这个被描述的《魔术和意义》这个作品其实是不存在的。



瑞恩•甘德  

有意义的事物和看似有意义的事物

26分48秒


如果你在当代艺术这个系统中工作一段时间之后,很快就会感受到这些里的梗:那些似乎不言自明的意义、那些恋人絮语一样的情感、那些能迅速在艺术史线索上找到一个位置的实践(临摹培根的画),常让人觉得面目可疑。这个作品就是关于这一切。那么像艾柯看那些假的中世纪书信那样看这些作伪?一个伪作在现实中的作用什么样的? 此处引个艾柯作为弹幕飘过:“啊我捍卫消遣的权利,特别是它适用于演练语言的时候”(《如何与三文鱼同行》)。



特别提醒:“踪迹:勒梅特夫妇的国际影像收藏”将于明天17:00后撤展

关于作品
瑞恩•甘德
有意义的事物和看似有意义的事物
26分48秒
2008

在影片《有意义的事物和看似有意义的事物》中,作者有意误导刚走进来的观众。作品看似一部纪录片,记录了一部名为《魔术和意义》的影片的拍摄过程,其实是16毫米胶片上的移动画面,关于一群艺术学生在英国伦敦的泰特博物馆里研究和临摹弗朗西斯•培根的画作。
关于文章作者
于瀛 ,1987年出生于山东,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院(硕士)。他曾获得今日美术馆十年回顾特别奖(2015)、关注未来英才计划入围(2011)等奖项。作品曾在休斯顿当代艺术博物馆、柏林世界文化宫,巴黎Gaîté Lyrique艺术中心、都灵卫城博物馆、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等美术馆展出或放映,公共收藏包括今日美术馆、清华大学美术馆、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和香港当代艺术馆等。最近的个展是《一场错过的斗争2013-2015》(2015年,应空间)。


“MS之音”是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微信公众号新开设的栏目。栏目将以美术馆为中心,刊发或转载媒体机构及个人关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展览及活动的评论文章和相关报道。同时“MS之音”也是一个开放的平台,所有愿意在这里发出关于北京民生现代美术馆的声音的有才之士,都可以给微信后台留言并踊跃投稿,我们将择优登出。稿件除了注明作者或机构名字,还会有相应的奖励。


投稿邮箱是info@msam.cn

“MS之音”,在这里看民生。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