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东京宫与ICA返身闹上海:chi K11美术馆四展同开再扩容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886   最后更新:2016/05/22 10:28:15 by 叮当猫
[楼主] 叮当猫 2016-05-22 10:28:15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5月21日,chi K11美术馆中“陈天灼个展”“龙争虎斗II”“坐井观天”以及“不可逆的上演”四个展览同时开幕,声势浩大。从置于购物中心中庭宋冬的现成物装置《坐井观天》,到展厅内张鼎的声音装置《龙争虎斗II》、艾萨克·朱利安的多屏影像装置《万重浪》、陈天灼的《三十三天》、丽丽·雷诺-杜瓦的多媒介项目《我的传染病》,美术馆给我们呈现了五位艺术家在四个相对独立的展览中,独具特色却又相互呼应的视听盛宴。


上海。5月21日,chi K11美术馆举行“陈天灼个展”,“龙争虎斗II”,“坐井观天”以及“不可逆的上演”4个展览开幕。分别展出艺术家陈天灼的新作品《三十三天》(Trayastrima),艺术家张鼎的声音装置《龙争虎斗II》,艺术家宋冬的现成物装置《坐井观天》,以及策展人鲁明军带来的英国艺术家艾萨克·朱利安(Isaac Julien)的多屏影像装置《万重浪》(Ten Thousand Waves)和法国艺术家Lili Reynaud Dewar近年来持续进行的多媒介项目《我的传染病》(My Epidemic)。


从伦敦到上海,张鼎的“龙争虎斗II”


2015年伦敦当代艺术学院《龙争虎斗》表演现场


中国艺术家张鼎的《龙争虎斗》曾于2015年11月在伦敦当代艺术学院(ICA)展出,这次《龙争虎斗II》是同名作品的二部曲,艺术家也持续表达声音,回音与观众在虚拟舞台互动启发的兴趣。音乐和镜像所塑造的不可预见,探究事物物理性质及其隐喻,源于艺术家对电影《龙争虎斗》最后一幕中李小龙走入迷宫镜带来的灵感:半盲中镜子里的倒影,亦敌亦友,合作也是一种对抗,看待事物的不同方式仿佛是矛盾两端的结合体,艺术家也藉次讲述东西方的相互影响。




张鼎《龙争虎斗II》表演现场,图片来源:chi K11美术馆


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他解释了关于进入“龙”的境界,实则是全球化后价值体系相互的影响,多于单方面向另一方的学习和灌输。现场演出时,声音以及舞台煽动着观众的情绪——激扬的或者舒展的情绪跟随全新风格的音乐即兴合奏;波形、氛围、实验、工业、科技音乐风格在巨大的旋转镜里照应。全方位浸入式的观看体验得益于艺术家对阵列声音系统和反射面装置精妙的归置,为chi K11美术馆场地创作的“变化中的声音雕塑”同样围绕感官与意志的强度,创造出来一个充满对抗性的舞台场域。现场表演、声浪和人潮的混合使情绪气氛扭合成了“声音雕塑”。

艺术家张鼎与他的合作伙伴在展览开幕现场



张鼎《龙争虎斗II》表演现场


陈天灼与新作《三十三天》


1985年出生的陈天灼,是新时代艺术家中备受瞩目的一个,新作品《三十三天》与作品《ADAHA II》有着潜移默化的联系,《ADAHA II》于2015年在巴黎东京宫(Palais de Tokyo)首演,艺术家塑造的宗教图腾符号,融合亚文化与流行文化,用舞台式的艺术表演以及装置,描绘了一种怪诞和癫狂。这种狂热的虚拟感、仪式感,继续在此次空间延续。





陈天灼“三十三天”(Trayastrima)展览现场


作品标题中“Trayastrima”所指的仞利天在印度教和佛教中均有提及,及33个提婆的天宫,艺术家用神的符号隐喻现世。散布的独立舞台用5感击破神经,艺术家创造了属于他自己的视觉及听觉词汇来构建自己的叙述逻辑,从宗教汲取灵感,塑造自己的艺术图腾,同时他也将对宗教的主观感受融入卡通符号、实验音乐、恋物癖文化、舞蹈等等。





陈天灼《三十三天》(Trayastrima)表演现场


艺术家在接受采访时也提及,“我希望在表演的过程中把一个演员自然而然地变成一个神的形象,作品其中裸体的形象,更多的是关乎宗教性的、圣洁的、完美的身体。”夸张的正义性体现在每一个具体的物件,窒息面罩套入金色冲天炮、人形符号金色光环混搭造神、皮肤上鲜亮可口的人造图腾,在这个搭建出来的疯狂舞台,原始部落的粗蛮和霓虹下的文明同步上演,聒噪如城市轰鸣,瞬间即逝之后的虚脱,匿名的人形诠释浪荡媚俗浮华腐败。主题更显示出艺术家的野心,穿越喷泉焰火,衣服身色光明,骨体筋脉血肉,艺术家用多种媒介探索发掘现实和灵性。


与宋冬的“坐井观天”不期而遇


《坐井观天》延续了中国艺术家宋冬对现成物多样表达的认识,作品外围主体由废弃木质窗框层叠搭建,外围的玻璃由人造塑料片包裹。重估废弃物的价值一直是艺术家创作的线索,高耸的多边形几何体像极了虚幻的万花筒,走入作品内部,这种被金色光线和镜面折射的绚烂空间给人一种眩晕感。作者用物理空间的局促和视觉空间的延展制造这种反差,来构造人们视野可达与身处困境的矛盾,用“繁华的虚空”表达对自己内心的照见以及外部世界感受的隐喻。艺术家在开幕现场时说道,“以往的作品都是有约而至,而在购物中心的空间人流会与作品不期而遇,这种偶发性也制造了一种对艺术功能性界限的疑问。”


 宋冬《坐井观天》,图片来源:chi K11美术馆


“不可逆的上演”


展览“不可逆的上演”带来英国艺术家艾萨克·朱利安(Isaac Julien)的《万层浪》(Ten Thousand waves)以及法国艺术家丽丽·雷诺-杜瓦(Lili Reynaud-Dewar)的《我的传染病》(My Epidemic), 这两位艺术家的创作时常从社会事件中提取可用信息,对政治文化的敏感性,体现在他们对表象和机制构建关系的自省。


《万重浪》创作动机来自社会新闻,艾萨克·朱利安在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的采访时说,“我花了4年时间做研究,并且和多位中国艺术家合作,算是一次加深了解中国文化的契机”。艺术家并没有把故事性的叙述作为重心,而是经过大量关于母体语境中文化,历史,民间传说的研究,用一种诗意的想象和多重维度的诉说,来质问全球化机制。在悬吊而起的视频投影中,艺术家用中国传统神鬼故事为题材来讲述生死轮回,精神置换,周期性的符号和影像时隐时现,穿越时间和空间,探索中国价值的现代和传统。中国影星张曼玉,赵涛,以及艺术家杨福东,书法家巩法根,摄影师赵晓等多达一百位的中国团队参与演出和制作。




Isaac Julien《万层浪》(Ten Thousand waves)展览现场

从左至右:K11艺术项目部华南区助理总经理黄圣智与艺术家艾萨克·朱利安、陈天灼


丽丽·雷诺-杜瓦作品中,布面材料上鲜亮的色彩,用隐喻展开讨论,血液又或是脏污可以是一种载体,承载身体与物,私密与公共的辩证,也可以是一种介质,混入病毒传播传染,深入土壤空气。个人身体与社会文化的矛盾、政治身份与阶级的冲突、全球化席卷社会生活方式导致新的身份认同方式形成。艺术家混合印刷物、表演、影像、雕塑以及装置等各种媒介,在不可逆的上演之中打开一个可逆的反思。



丽丽·雷诺-杜瓦(Lili Reynaud-Dewar)《我的传染病》,布料、墨水、油彩、金属、扬声器、扩大器、录像、LED屏幕、音轨,2015


5位艺术家在4个相对独立的展览中,视觉上大张旗鼓的现场表演和炫目的装置、录像和装置看似无关,深挖内核,作品服务于物与物,物与人,人与灵的认知关系。正如伯特兰·罗素(Bertrand Russell)在《逻辑与知识》(Logic and Knowledge)书中所指,事物之间空间的对立并不是一种逻辑的对立,艺术作品中感官部分所制造的属性,就是因需而生的一种秩序。 全球化语境下,信息快速主动亦或被动的发出与接收,事物之间潜在的关系同时伴随理性与荒唐,在时间和空间内画了一个圈,把具体囊括其中。重组的破旧窗户、穿越时间的妈祖、象征性的传染病、玻璃割裂的视觉、虚拟的宗教舞蹈,成为定义水平仪之上的变量砝码。(撰文/徐浩)


陈天灼

上海chi K11 美术馆 | 5月21日至6月30日


张鼎︰龙争虎斗2

上海chi K11 美术馆 | 5月21日至6月30日


宋冬︰坐井观天

上海chi K11 美术馆 | 5月21日至6月30日


不可逆的上演

上海chi K11 美术馆 | 5月21日至6月30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