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透工:万迪·拉塔纳与他所舍弃的影像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169   最后更新:2016/05/17 22:04:42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6-05-17 22:04:42

来源:艺术界LEAP


万迪·拉塔纳,《炸弹池塘》,2009年,单频录像、摄影、文件,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透工:万迪·拉塔纳与他所舍弃的影像

台北立方计划空间

2016.02.27-2016.05.15


谈论柬埔寨艺术家万迪·拉塔纳的展览“透工——万迪·拉塔纳与他所舍弃的影像”无疑是种困难,自从1975年(波帕纪元零年)后,柬埔寨的近代史就几乎不曾进入台湾社会的文化视野;而今住在台湾的数千名柬埔寨人,许多是在那之前来到。但就算观众想从展览得到任何近代该国苦难的历史源头、陈述或指控,恐怕也只能空手而返。这是因为策展人许芳慈借自弗洛伊德《回忆、重复与修通》一文的“修通”概念,强调透过与分析对象的对话,找寻修正创伤事件诠释的替代途径,从而思考解除个人创伤记忆的重述机制。在此,所谓的“大历史”虽不至于轻放,却也被稀释得几乎难以辨识。

万迪·拉塔纳,《独白》,2014年,单频录像,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走进立方,首先看见艺术家以高棉文书写的诗作《独白》里的句子:“1978年在此处揭示自身。”这个年份所指的事件比他出生早两年,那正是红色高棉期间,自幼未曾谋面的姊姊死于饥荒的年份。在播放同名录像《独白》(2008)的展间里,观众一边听见万迪念诵诗句、一边看见生机盎然的郁郁林地,完全看不出那里正是无数企图逃离饥荒的人们,群涌向马德望省的最后埋骨所在,包括他姐姐在内。两小段未完纪录片《告诉我你的故事》呈现他原拟以剧情手法捕捉“真实”的想像以及最终放弃拍摄的转折。墙上诗句主观地穿插于影像前后,则提供相对理解展览的框架,亦即读者与诗人共享的当下回忆时空,还有在那之中隐约可见的伤痛。

万迪·拉塔纳,《经·历》,2014年,数位输出,图片由艺术家提供


无论观众是否理解万迪创作背景,策展人皆以译者观点重塑了影像与文字的连接方式,并呼应某种看待历史的主张:透过当事人的发声,让“它”重新获得诠释与修补伤痛的动能。同场还展出《炸弹池塘》(2009)、《经·历》及高棉文出版物,后者是万迪近年在台隐居时期投身知识生产的实践成果。“透工”不只是策展人口中的阅读练习,更是关于如何诠释历史事件的伦理习题。而它更提供了近年追求转型正义的我们,在面对历史时必须再三斟酌的借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