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止尽的工作方式:“于吉:黑山”个展开幕
发起人:小白小白  回复数:0   浏览数:1236   最后更新:2016/05/14 21:05:07 by 小白小白
[楼主] 小白小白 2016-05-14 21:05:07

来源:雅昌艺术网 文:裴刚


实施“行为”中的艺术家于吉

展览现场

  2016 年5 月13 日,在798艺术区北京公社画廊举办的“于吉:黑山”个展开幕。这是艺术家于吉在北京公 社的第一次个展。于吉的创作以雕塑和装置为主,亦涉及行为及影像。于吉近年在项目创作中频频涉及关于自然介质、地景, 以及与身体对抗、相交、反馈的关系,通过其丰富的创作形式以及不断尝试与他者的合作中找寻更为复杂 和交错的艺术语言。“黑山”——“黑”是紊乱,未知,也是创作中出现的介质颜色;“山”是精神的,是自然世界的,特指的, 亦或泛泛之山,绵长而深沉。“黑山”浓缩了于吉对自我世界的一种想像,也展现了其对创作的一种想像。


两件未完成作品

  进入北京公社的展厅,会有一种进入“建筑工地”现场的感觉,有钢筋、矿灯、梯子等等,并且是在“夜晚”。于吉对雅昌艺术网说:“这至少比工地干净些吧,我习惯用这样的材料。展厅的灯光比较暗,可以让细节模糊掉。”

  在展厅的中间有三件“Ta Jama”1、2、3作品,于吉告诉笔者:“这些是之前在上海展览的一件作品的局部,由于作品太巨大了,无法搬出展厅,就砸碎了取出这三件局部再次在这个展览上出现。并且,这次展览中还有两件未完成的作品,包括《女巫之石》影像作品形成渐进、叠加、继续的关系,而不是一件到这里‘DUANG’的就截至了。”

  展览在4点开始开放,4:30开始于吉与一位女舞者,另外视频内还有一位男合作者,形成三个人同时进行的行为表演(表演者:于吉,李博文,Nunu Kong),用于吉的话说是:“这些都是关于我工作的过程,是我与作品之间的关系,因为我很重视在场的这种状态。”

《Ta Jama 角2》木头、松香、铁丝、水泥、钢板、树脂等综合材料 120x100x112cm 2013-2016年

  展厅中放置的《Ta Jama》系列起始于 2012 年,艺术家基于建筑材料的这种创作并非对于“石头”造型的单 纯模拟,而是通过材质本有属性去无限接近形体之上的意义。其中《Ta Jama 的角》最初来自另一件大型雕塑的剩余部件:由于尺寸过大无法完整撤出展厅的雕塑被“肢解”和损毁,《Ta Jama 的角》由销毁作 品后仅存的三个部件作为创作基础,重复交替使用多种材料对它们进行叠加创作,于吉试图通过“无止尽” 式的工作方式去接近她对创作的某种想像。

  展墙上的《石肉-零件》,是于吉之前《石肉》系列的延伸。由水泥塑造,加以铁质托架,一个有残缺的、 具象化的身体上肢/下肢被直接“按”到了展墙上。作品的表面光滑,有一层可感的粗糙纹理,横截面的边缘则略微凸起,是水泥与模子连接的边缘。于吉创作的赤裸而又形体含混的肉身,如痕似影,弥散在更绵 长的时间段落里。









4:30开始于吉与一位女舞者,另外视频内还有一位男合作者,形成三个人同时进行的行为表演 表演者:于吉,李博文,Nunu Kong

  于吉推动包裹在泡沫塑料内的石蜡混合物......开始了这次展览的“行为”部分,她认为这个展览有两条线索,一条是自己可以看到自己在场,一条是无法看到艺术家的线索。两件由石蜡为原材料的作品《黑》,以相对含混模糊的造型承载了材质的不可控性,呈现出一种简单而又不明确的视觉角度。展厅地面可寻的痕迹,来自开幕的现场行为《即兴判断》(表演者:于吉,李博文,Nunu Kong)。行为(运动)与行为(运动)过后的“遗留物”共存。于吉精心布局的现场提供了另一种观演与进 入的途径。三个不同身份的表演者在行为发生时即与现场已有物件是平等关系,以第二层形式在同一空间 予以叠加,交错。

  于吉对雕塑/物质与身体上亲历而为的在地实践,在她更早时的创作便已有显露。《女巫之石》是她 2015 年在台北关渡驻村工作一个半月的影像作品,其中纪录了在北投七星山完成的行为。影像中艺术家将一件 在台北制作的 Ta Jama 拖上了七星山,影像纪录了行为过程并探讨艺术家与土地、作品、自然环境的共生关系。

  于吉,1985 年出生于上海,2011 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雕塑系,获硕士学位。现生活工作于上海。她 的作品曾在法国巴黎东京宫、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上海余德耀美术馆、广东时代美术馆等各地艺术机构中展出。2015 年于吉曾入围第四届三亚艺术季“华宇青年奖”,她亦即将参加 2016 年九月份举行的第十一 届光州双年展。于吉多元化的艺术实践还包括其自2008 年起参与创立的“上午”艺术空间,该机构已成为上海活跃的非盈利实验艺术场之一。

  据悉,展览将持续到 2015 年 6 月 18 日。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