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赤道 ——廖斐
发起人:陆小果  回复数:0   浏览数:760   最后更新:2016/05/10 09:29:54 by 陆小果
[楼主] 陆小果 2016-05-10 09:29:54

来源:艺术当代 文:守卫


赤道的定义是地球表面的点随地球自转产生的轨迹中周长最长的圆周线。如果将地球看作一个绝对的球体,那么赤道则将地球分为南北两半球。这样的划分无疑是基于二元的基础上的,而赤道本身正是二元论无法清晰划分的中间地带,是事物的临界状态,含混而清晰。廖斐在Vanguard画廊的第二次个展呈现了赤道这一概念及其在生活世界的投射与艺术家工作生活的交集。

赤道展览现场

赤道这一概念是我们在克服主观相对建立客观秩序的“科学态度”指引下,对经验观察、测量、抽象、计算建构出的“科学世界”的一部分。但和这个世界里的所有事物一样,赤道仍然必须在“生活世界”里被了解并获得意义。赤道属于这个世界,也从不曾脱离这个世界。数理化、抽象化的“科学世界”仍然直接指向已有的“生活世界”这一无法被取消的、最终视域中的客体,就像我们遵循赤道这一抽象概念在地表为其建造纪念碑一样。廖斐在展览中建造了两座“赤道纪念碑”。毫无疑问,作品所在位置与真正的赤道相去甚远,廖斐只是提取了纪念碑垂直的形式和人为创造的却难以在现实世界中精确对应的一条线。两座纪念碑真正显现的是以“硬”的概念去捕捉流变的对象所带来的张力。这样的认知系统虽然不完备,但我们却是利用这一系统掌握了大量的自然规律。同样的张力也出现在《延绵的赤道》这件作品中。赤道作为地球表面的存在物必然依附于起伏的地形,艺术家用激光水平仪和起伏的地图模拟了这一概念与实体的耦合。有趣的是在展览现场,因观众走动带来的地面震动使得激光束在起伏的地图表面上下摆动,这正像观念上那条作为圆周线的赤道在现实世界投射时的漂移。


廖斐  气流No.2  风扇、白铁皮管道  182×48×94cm  2016

赤道作为概念上的一条线虽难以在“生活世界”精准对应,但赤道地区确实存在地球上其他区域不具备的特性。不需要理论化、逻辑化、客观真理化,生活其中的人可以切实感受到这些不同。赤道地区常年受到低气压带控制,地表附近运动的物体不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具有最小的重力加速度等。《重力雕塑2》是一件艺术家个人风格明显的作品。十几卷黑色的胶带水平贴在墙面高处,这是廖斐利用身边之物创造出的科学实验般的情境。随着时间推移,胶带因重力先后下落,最初呈一条直线排列的胶带因各自质量、黏性甚至空气扰动的不同下落到不同的位置,而其中两卷因下方的木板而改变了下落的轨迹与速度。“物质”与“运动”这两个廖斐创作的主要元素在此同时在场。最终,所有胶带将会陆续降落至地面,这是一个缓慢的运动,其中诸多的不确定因素,使人充满期待。物质、能量、时间、空间的各自性质及相互关系在此暴露无遗。但观察不应在此止步,艺术家希望观者看到的是经典力学此时如何在人脑中展现,眼前所见是如何被我们的认知赋予意义。这一运动不再仅仅是被客观认知的某种量化、客体化的实体,它更是一个中介,由对外在存有的关注,转移至对意识深度反思的中介。


廖斐  绵延的赤道  激光水平仪、地图  尺寸可变  2015

廖斐  绵延的赤道(局部)

在廖斐近期的北京个展“这句话是错的”中,艺术家密集展现了关于我们如何认识世界的思考,艺术家希望呈现更真实的工作室状态。展览中出现的材料在艺术家工作室所在城乡结合部随处可见。甚至在《极夜No.2》这件作品中,艺术家索性将一块捡来的因喷漆作业留下黑色条纹的木板搬到了展厅。艺术家本想在这块木板上绘制图案,但最终放弃了这一想法。这是艺术家自己的“回归事物本身”。木板已有条纹并不具有任何意义,在艺术家的意识指向下,这块木板的本质“自然呈现于意识现象的直观逼视中”,成为“呈现于意识中的事物”。而在作品《赤道纪念碑》中的那些废弃人行道地砖、木板也正是在艺术家创作行动予以意义诠释之后才构成的具有选择关联性的艺术作品。装置作品《光照》同样源自艺术家日常生活经验。在这件作品中,观众用手电筒水平倾斜照射木箱内的一个侧面,光线经反射后会在相邻的四十五度角显现出正圆形光圈。这样的现象在科学中可以用光线的对称反射来解释。而艺术家的创作并不是以光线传播的理论为基础。相反,它来自于艺术家的生活经验,是廖斐在工作室用手电筒找东西时无意间体验到这一光线反射的现象。这样的过程是非常艺术家式的。如果是科学家来制作这样一件作品,他的出发点必然是光学原理。无论是由经验提炼理论还是理论重现经验,都可以从中寻找出行动者“生活世界”中的方向感与构成经验,艺术家将自己生活场的历史轨迹与时间历程注入其中。作品《光照》不仅指射了太阳直射点以赤道为中心的周年回归运动,也是艺术家身体行动与生活空间的互动。日常经验、理论演绎、艺术表现构成了廖斐艺术系统的自我生产。


廖斐  移动的坐标  绘画装置  150×160cm  2015

自然科学实验般简洁、清晰、机械的美感是廖斐作品一贯的特性,这源自艺术家对二元论的怀疑和对二元基础上建立起的美感的兴趣。贯穿展厅的作品《水流》同样具备这一特性。水管和木条的组合构成了城乡接合部常见的经济快捷供水系统,这一生活道具同时进行着压力与材质互相作用的实验。同时,这一蜿蜒伸展的作品也是“生活世界”这一终极背景在展览中的投射,艺术家生活所在的城乡接合部的快速、实用、半成品化与不确定性在艺术家看来蕴含巨大的创造力,这些体验或多或少融入到了廖斐的创作中。在充满冷静客观氛围的展厅中,《水流》使展览空间成为一个有人参与,保持着目的、意义和价值的世界。“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的张力在此显得很柔和。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