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展讯:伊德尔个展 - “一个·”
发起人:1516  回复数:3   浏览数:1480   最后更新:2016/06/01 14:36:09 by guest
[楼主] 1516 2016-05-05 18:24:15

五五

上海普陀区莫干山路50号4号楼A座112

021-62664108

www.gallery55.cn


一个

伊德尔 个展


五五画廊荣幸宣布,蒙古族艺术家伊德尔在上海的首个个展“一个”,将于5月14日开幕,展览预计6月5日结束。


在印度的一个小镇上,有一个盲人,每天都要在镇子上的广场上演说一番,这样过了几十年。有人问他:这么多年了,你的话还没有说完吗?他说:过去在这里是因为我有话要说,现在在这里是因为我不曾改变。


伊德尔,1961年出生于北京,蒙古族。1983年毕业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现工作、生活于北京和呼和浩特。伊德尔近年来的主要展览包括:“铅笔画(2015年,个展“童话”(2015年,个展;“万神 - 中国当代艺术的圣家族”(2015年,北京宋庄当代艺术文献馆);“倒叙的美术史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种线索”(2015年,北京亿利美术馆);“工业在场中国工业版画三年展”(2015年,湖北美术馆);“首届长江国际影像双年展”(2015年,重庆);“景象镜象”(2014年,个展;“绿盒子中国当代艺术家博物馆邀请展”(2013年,萨格勒布克罗地亚国家科学院雕塑博物馆/布雷奇公开大学美术馆/萨拉热窝波黑国家美术馆 );“遗落和被搁置的”(2012年,个展;“改造历史2000-2010年的中国新艺术”(2010年,北京国际展览中心);“风景和写生”(2009年,个展“童话中的旗手 - 伊德尔”(2007年,个展;“中国新风”(2007年,韩国光州市立美术馆);“记忆的斑点”(2006年,个展;“国当代艺术文献展”(2006年,北京中华世纪坛);“城市的皮肤当代都市影像的可能性研究”(2005年,澳门塔石艺文馆);“天安门”(2005年,荷兰阿姆斯特丹摄影博物馆);第二届成都双年展”(2004年,成都现代艺术馆);明日,不回眸”(2004年,台北关渡美术馆);“距离”( 2003年,广东美术馆);“自言自语”(2002年,北京艺术文件仓库);“中国新影像展”(2002年,平遥国际摄影节);“观·照”(2001年,个展“当代中国艺术展 ”1999年瑞士);“在城市中 - 开放的自我”1998年北京);“中国艺术大展—当代油画艺术展”1997年,上);等。


此次展出的是伊德尔自2010年以来创作的绘画作品,主要表现日常生活中的单一对象,构图简洗、色彩浓郁、调子明快


“我不知道会不会有一种普遍有效策略使艺术家保持原始的初衷。对我个人而言,绘画越来越像一种私人的爱好。谋生有更好的方法,为什么非要画画呢?于是我敢说,尽可能真实地接近自己的内心,也将是我一生的嗜好。”伊德尔如是说。


开幕:2016514日,15:00- 18:00

展期:20165月15 - 6月5

[沙发:1楼] 1516 2016-05-05 18:25:25

[板凳:2楼] guest 2016-05-15 15:29:28









[地板:3楼] guest 2016-06-01 14:36:09

伊德尔:不曾改变,面目全非

文 / 王凯梅(艺评人)


个日新月异光加速的代里,不曾改是一种不可多得的人生度,艺术家伊德是他三十多年的艺术生涯的守。或们应该质疑,如此的对艺术的意在何?但或应该自省,那般的人生又有什么意。上海五五画廊近日推出的《伊德尔·一个》展,在个日益喧也不乏空洞的艺术圈子里,做到了特立独行。



一棵杨树:150x170厘米:布面油画:2012年


十三张绘画作品都是“一”字开标题,画面也是一个一个的独白,而牵动的情却是在后工化的冷漠和被弃的牧人的间让人渐行渐远,又不断靠近。《一棵杨》抽离了黄土高原的风沙咆哮,比一棵杨的标本还要孤独地与自己的影子相伴,想象抑或是心理学的表象(in appearance)?风景和空间全都是虚幻感觉,Richard Prince对挪用真实的辩护,“比真实更真实的超真实”(hyper reality)很适用。画这树的人的根一定是扎在童年时代孩子嬉闹的大院里的记忆,胡杨柳的内蒙高地,夏日的正午,明晃晃的太阳, 寂静,午睡的大人们,无所事事的少年的眼空洞地凝视比国际克莱因蓝(IKB)还要浓稠的高原的天空。《一堵墙》隔断城市与草原,少年的身体张扬地长出墙的另一边,站在墙头上眺望,远方的世界;烟囱鼓足干劲地革命中,曾经的先进生产力的象征,越过革命浪漫主义的热情和硝烟,三十年太久,今天的词汇是雾霾,是污染,是黑色天幕下的《一朵云》… 最孤寂是《一个蒙古人》在黑色的草原上信马由韁,家园已丧失在又一个铁矿煤山的开发中,蒙古人视为母亲的草场在干枯中流泪。1991年俄罗斯导演尼基塔·米哈尔科夫的电影《套马杆》讲述生活在草原与城市交界处的蒙古人的故事,影片中的一个梦幻情节,展现了一个把马匹换成摩托车的蒙古人在草原深处与成吉思汗的马队相遇后的尴尬羞愧。没有马的蒙古人何为蒙古人?倘若成吉思汗遇到的是伊德尔的蒙古人,他该如何质问丢失了草原的自己的后人呢?另外一个关注内蒙草原命运的艺术作品是导演艺术家赵亮的新作《悲兮魔兽》,草原上从炼狱走向地狱的旅程中匍匐着更多比伊德尔的蒙古人还要孤独沉重的灵魂。


一堵墙:70x50厘米:布面油画:2014年


渐渐的,看画初始时那份惬意显得不那么合时宜了,伊德尔的画面在写生般的现实主义和马格利特Magritte般的超现实主义的变化中酝酿出平静但不安的情绪。云的中央涂上整齐的黑点,在图的四边排列上纵队的黑点,这些来自于摄影技术的颗粒点,拉开了取景框内的所视与现实所感的距离,是长期从事摄影艺术的伊德尔留在绘画作品上的个人标识。取景框内的现实被过滤成为心灵的图画,将转换成态度的颜料用最平静的手法去涂抹、堆砌、铲平又累加的时候,绘画的过程变成了解构心灵的分析历程,于是有了那围绕画面中央四散到每个边缘的绒毛般的收笔处的留白。边的处理无法不让人想到Rothko的色块与色块间隙处那面向世界睁开的眼睛,在面向这个疯狂旋转的嘈杂世界的时候,艺术家的目光又该投向何处呢?



一朵云:150x170厘米:布面油画:2011年


不曾改变的是伊德尔,面目全非的是伊德尔的故乡。



一个蒙古人:150x165厘米:布面油画:2011年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