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姐姐与当代艺术
发起人:斌子  回复数:4   浏览数:2650   最后更新:2007/05/16 16:51:50 by
[楼主] 斌子 2007-05-16 04:41:25


看上去,芙蓉姐姐最近在网上有些退热了,不过她特有的“S”造型却还留在大家的记忆里。对于恪守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那些人们来说,芙蓉姐姐的表现正如俚语所言的那样是“丑人多作怪,黑馍馍多费菜”。不过,骂者骂矣,却并不妨碍那些她的忠实拥趸们对她更深的迷恋。更要命的是,这些忠实粉丝们大都是我们祖国大好河山的接班人啊!

难道是我们的年轻人们脑子进水了吗?非也!

让我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解释一下。我们的传统文化常常用“薛宝钗式的”来定义一位美人,譬如鹅蛋脸、大眼睛、双眼皮、肤如凝脂、纤纤葱指等等,没错,这是我们文化长期积淀下来的审美,也就是说,只有符合这样标准的人才能引起我们的视觉愉悦与快感。但,若要用这样的标准在日本、在北欧、在蒙古、在爱斯基摩、在任何异于我们文化的国度里找寻出一位美人来,这非但不可能,简直就是痴人说梦。不过如果你足够理性的话,你会不得不承认那些国度里依然有他们自己的“倾国倾城”的美人儿。这一点充分说明了人类审美活动的潜在规定性与无限可能性。所以说,人们认为芙蓉姐姐是不美的这个判断对她确实是有失公允的,因为她根本上就是重建了自己的一套审美标准与轨范,在持传统眼光的人那里,她的出现就是对占据话语权威的传统审美观的彻头彻尾的颠覆——这有点儿像“我的地盘我作主M-ZONE人”那样,这个标准是我说了算的!!!休要用你的标准来衡量我。

因而,芙蓉姐姐的现象至少说明了几个事实:第一,大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对于由消费主义一手制造的标准化审美已然出现了“审美疲劳”,并亟需新的标准来填补他们的胃口。第二,青年群体对芙蓉姐姐的热棒多少出自于一些本能的对于主流群体的逆反心理。第三,芙蓉姐姐的审美只能在自己的身上发挥价值,在目前的话语权威中并不具有普遍性。譬如我虽然理解芙蓉姐姐,但在选择女朋友时还是会义无反顾地钟情于“薛宝钗式的”或“范冰冰式的”。所以,芙蓉姐姐的审美标准某种程度上来讲只是一个虚拟的幻影。

拉了半天,还没说到当代艺术,干脆言简意赅吧。当代艺术里炼人油者有之、吃死小孩者有之、把小动物活活摔死者有之、把自己的例假痕迹昭然出示者有之,这一切都像芙蓉姐姐的“S”造型一样,深深的“伤害了”大众的审美习惯。但据我所知,这些艺术家们从来没有期望大众能够以“好”的标准来评价他们,只是大众们非要一厢情愿的把自己的“审美枷锁”硬往他们身上套,还落得满脸的不高兴,这个责任其实是要他们自己负的。

其实,我们在这罗嗦实属无聊,早在当代艺术60年代在欧美渐显身手的时候,苏珊.桑塔格就说过“这种新出现的艺术形式是要发展出一种新的艺术感受力和判断力”,再简单点儿说就是:给既有的现实添一点儿佐料,使得生活不要太乏味。人类满足物质生存的需要是很容易的,但精神世界的开拓却是没有边际的,所以这块空间成为人们能够真正生存下去的栖息地,也就是所谓的哲学上的意义所在。如果没有这些活动,那么单调乏味的庸常生活会很快把人类腐蚀殆尽。明白了这一点,或许我们就会对很多事情释然了。

所以,在我们都没有勇气自杀之前,精神世界小小的“拨乱反正”是很有必要的。也有可能,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之前的一瞬间以上帝视点来俯瞰大地的时候,一切将灰飞烟灭。所以,抓住机会欣赏芙蓉姐姐,抓住机会游戏当代艺术吧。
斌子  2007-5-16
斌子说话
[沙发:1楼] guest 2007-05-16 05:01:07
顶[s:304]
[板凳:2楼] 11yio 2007-05-16 04:55:58
[地板:3楼] 老大 2007-05-16 04:58:00
顶楼主的原创贴!
[4楼] jinleart 2007-05-16 16:51:50
[s:304]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