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 林明弘的“今日故事”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787   最后更新:2016/04/25 09:41:25 by 蜡笔头
[楼主] 蜡笔头 2016-04-25 09:41:25

来源:燃点 文:王凯梅


在Leo Xu project的展览空间,艺术家林明弘的作品中最经常牵涉的主题——有关故乡和他乡的思辨、作品与建筑的对话和以他独特的方式对消费主义社会的批判——都被浓缩在上海老洋房的精致布局中。从客厅墙面到楼梯拐角,上上下下的三层小楼里,极简排序的一排永久牌自行车和从自行车车架的装饰中抽离出来的极繁的花纹,描金的美术字,相互交错在这个洋溢着甜腻气息的红粉世家里,和这个初春的傍晚里陡然升温的一日之暖一样,隔着时光和季节,讲述了一个非常林明弘的“今日故事”。


“时间的魔幻让平常变得异常,让疏离变得亲昵,这是林明弘的作品用艳俗的色彩调配出来的迷人所在。”

《永久可售》,⼀组九件永久⾃自⾏行车 / 每辆⾃自⾏行车约114 x 172 x 45 cm,装置尺⼨可变,2015

展览现场

看林明弘的作品,如果没有对他复杂来源的现代游牧人身份的了解:生在东京、长在台北、生活工作在上海和欧洲,那些直接画在白墙上的玫瑰粉色的“上海”字样和装在画框里的明黄底色上“永久”字样,又会给人带来怎样的想象呢?怀旧仍然是林明弘这些年创作中不断清理的情怀,他把那些时代残留的旧而美的气息浓缩到物件里,再放大到墙面上,在这间曾经的法租借地上的旧式洋房内被再次地发酵。永久车的品牌标识被头尾连接地排列在一切,错位断裂的文字游戏凭借阅读障碍的圈套将人引诱到商品广告的迷局中,在林明弘这里,它们又被镶嵌进怀旧的相框里,成为了消费主义社会中又一件诱人的商品。对旧物的迷恋,从早期作品中的台湾民间布料上的花纹,到上一次上海个展《样板房》中收集来的上海老房子的图片资料,林明弘的色谱总有一种掉进了时间漩涡里的隔日的感觉,哪怕粉色和金色本身的艳丽,经过同国产自行车的组合也会一下子落回了三十年的时间差。时间的魔幻让平常变得异常,让疏离变得亲昵,这是林明弘的作品用艳俗的色彩调配出来的迷人所在。

《无题》,布⾯面金箔、︑丙烯与颜料于墙,尺⼨寸可变,2016

《无题》,布⾯面丙烯与⾦金箔,180 x 240 cm,2016

在这个商品大潮汹涌的中国社会里,消费筑起了今日社会光鲜镀金的外表,记忆首先是被用来消费的小资商品,而上海这个讲究情调但更懂得务实的地方, 永福路,安福路的殖民记忆已经被中产阶级文艺青年瓶装成可以随时消费的怀旧情怀,随意一个阳光的午后就会在只有法语名字的咖啡厅里飘散出来;而当年全中国人民向往的上海制造的永久牌自行车,就成了梧桐树下上海街道上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集体记忆了。只是这一次,作为记忆的反思,林明弘更确切的在面对他当下的生活。永久车是他在上海的代步工具,改装后的也可以有越野赛车的变速,用来丈量他与城市的关系和距离;画廊里的那9辆永久车也是他从上海自行车行里买来的,在展览上以800块一辆的价钱现场出售,并且以一个“永久销售”的商业合同,让交易在林明弘限定的商品游戏中继续延续。同若干年前林明弘还辗转在上海和台北之间的漂泊中,把整个一个上海街道上随处可见的堆满各种颜色各种用途的生活便利店搬到画廊中创作的“一日之隔”的展览相比,林明做为外来者的猎奇目光已经转变成更真实地落地在上海弄堂深处的凝视了,尽管生活还在别处呼喊他登机。三楼整面墙上写满了浦东机场一天中起飞飞机的时间和目的地,唯独没有的是“上海”两字。对于这个喧嚣世界的漂泊的艺术家,他乡已是故乡。

《上海永久》,⾦金箔与丙烯于墙,每个字母约43 x 64 cm,墙⾯面尺⼨寸可变,2016

《起飞》,墙纸,490 x 270 cm,2016

《无题》,布⾯面丙烯与⾦金箔,102 x 150 cm,2016

《无题》,布⾯面丙烯与⾦金箔,150 x 112 cm,2016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