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中国专访80艺术沙龙主持戴卓群
发起人:牧羊人  回复数:0   浏览数:2271   最后更新:2007/05/16 03:19:12 by
[楼主] 牧羊人 2007-05-16 03:19:12
视觉中国专访80艺术沙龙主持戴卓群

作者:苏国宁  来源:中国艺术批评  阅读:44人次  上传时间:2007-5-11



苏: “80后”是一个备受争议的群体,所以你们推出的“80艺术沙龙”非常夺人眼球,请先对沙龙做个介绍吧。
    戴:好的,我就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发起 “80艺术沙龙”的主要宗旨和初衷就是“以开放的姿态关注和发现80年代前后出生艺术家的思想与观念,凝聚新生代优秀艺术力量,展现80时代艺术的全景面貌”。这个还要从我做媒体的事情说起,2006年7月我发起创建了中国当代艺术门户网站,发展至今已经在业内取得良好的反响和广泛的影响力,在这个过程之中我们发现80前后的艺术人确实是一个比较特殊的群体,而在这个艺术已经被所谓一线的艺术家、一线的批评家和一线的策划人所把持玩弄垄断的艺术怪圈里,这些充满生命力和崭新价值观念又最亲近网络的年轻艺术群体就面临了一个共同的关于话语权的问题。因此在今年年初开始我们决定整合一些资源和力量为80年轻艺术群体做些事情,一面以网站为大平台广泛吸收、萃取和推出优秀的年轻艺术人,建设一个活跃有生命力的年轻艺术社区;另一面在线下汇聚实体的社团,以展览、活动、沙龙聚会为形式做一些切实的工作。

    苏:艺术沙龙应该呈现一个群体状态,而艺术家又特别尊重自身的个体状态,那么有没有一种内在机制去协调这个背离的矛盾,从而创造出一种适宜的艺术环境?
    戴:群体的共生性和个体的独立性这个差异是大家都需要对待的问题,但我觉得这个应该不是“艺术沙龙”所面临的主要矛盾境遇。早前王龙军、陈承卫和李瑞锋他们几个朋友发起组建了“80画派”的组织,主要成员基本都是以从事写实为主要特征的,相对来说属于比较有限制的小团体,这个很类似西方史上的巴比松画派这种性质的,很容易形成一种主导艺术潮流的色彩,但这之中的组织存在你刚才所说 “背离的矛盾”的问题就会比较突出一些;而做为艺术沙龙来说,首要的特征是开放性,就是说不但不会限制风格类型,而且追求各种创作类型的交融和互动,其次沙龙要反映80时代艺术的全景面貌,这个是我们的追求,也是我们对自己的要求,实质上,在各种艺术试验形式、创作类型之间并不存在天然壁垒,反而年轻群体的思维和视野都是活跃和开阔的,在相互的交流和融合之中是能够促进大家一个整体的提升与进步的。

    苏:“80后”这代人的总体艺术面貌还很不明确,还没有产生一个与历史背景相关的艺术现象,那么我们该如何对其进行认识和评价呢?
    戴:既然你提到对“80后”的认识和评价问题,我们就简单的闲扯两句,不瞒你说,其实我以前对“80后”这个说法是比较反感的,觉得没有一个学术的界定和态度,这个感觉一直持续了好几年。记得我也还是在中学毕业的那一年,看到上海的《萌芽》杂志办的一个新概念作文大赛,就如今天的超女选秀一样,从中学校提拔出一批写作青年,虽然我当时尚处在偏远的甘肃小县城,但也感受到似乎很火爆的气势。那个时候从这批人里冒出来一个80后的大红人,这个年轻人就是后来备受争议不断引起口水战的“80模范”韩寒,看了他写的第一本小说《三重门》,觉得这个年龄写出如许小说已是很不简单,这个算我最早对“80后”这个概念的了解,而当时对这些提法其实还都是嗤之以鼻的。后来便不断从媒体和网络上看到各式各色的80宣言、论战,郭敬明啊、春树啊都会冷不丁的撞到你的视线里,不可避免也会对此有所关注。

    谈到“80后”这代人的总体艺术面貌还很不明确这个问题,我觉得问题本身就是有一定偏差的,什么算艺术面貌很明确呢?就是要有了象大家已经熟知的政治波普?艳俗?大光头?这一类已经沦落为模式化的标签和“鲜明”的符号,“80后”出生的人恰恰在一个新旧交替的特殊年代,在社会变革的一个临界点上,这个是相当特殊的,主流意识形态在他们的身上完全消解,有人说“80后”是偏离中心主义的一代,我觉得这个说法就是不对的,不是“80后”在偏离中心,而是这个被“一线圈子”(已经符号和标签化了的当代艺术圈子)深刻在夙命中的“主流”和“中心”已经在80人的时代自我消解了。

    苏:在全球化、城市化、消费文化、娱乐主义这样一个社会图景之下,80后艺术家在文化取向和艺术选题上会不会发生很大的差异和错位?
    戴:这个问题说得很好,全球化、城市化、消费文化、娱乐主义很好的概括了我们当前所处的整体社会图景,也必然地会体现在这个时代的年轻人身上,那么在文化取向和艺术选题上就有更广阔的维度和更多元的价值取向。

    苏:80后艺术家都在学院接受过良好的艺术教育,而沙龙又是一个开放性极强的组织,所以我特别感兴趣的是“80艺术沙龙”对待学院艺术教育的态度。
    戴:“80艺术沙龙”目前的主要组成力量基本就是以学院力量为主,有些成员刚刚从艺术院校毕业不久,还有些成员是已经在院校里担任教职的青年教师,而我们相信今后会有更多还在学校里学习的年轻人加入进来,这就很好的说明了我们的态度,而这个也是整体“80后”艺术家的最大特征之一,他们基本都在艺术院校接受过专业的艺术教育,先天不同于上一代艺术人的整体构成。至于学院艺术教育的利弊,我们就不多做无谓的议论了,当然希望我们的艺术院校能够脱胎换骨最好。

    苏:你觉得“85”、“89”这两次美术运动对今天80后艺术家的创作还有何影响吗?
    戴:“85”、“89”那时候的美术运动对今天80后艺术家的创作不能用还有没有影响来说,可以肯定的说,不但有影响,而且影响很大,有积极的影响,也带来一些劣根性的后果。新潮美术运动塑造了一大批带有叛逆精神和反抗色彩的艺术英雄,足以让年轻人顶礼膜拜,这也必然会反照到80后艺术家的创作和思维上,事实上我们也看到了国家改革洪流中诞生的新潮美术运动对今日艺术界的持久影响力和冲击力。

    苏:与上几代艺术家相比,80后艺术家在使命感和批判意识上明显苍白,这也影响了作品的文化含量,那么他们该如何进行学术上的提升和完善呢?
    戴:这是一个关于时代特征的问题,就如同关乎国家民族的使命感和政治社会的批判意识不能等同于一个学术标准或艺术标准一样,或许剥离了政治和意识形态的外衣以后,艺术的思考和探索反而会更加深入和纯粹,年轻艺术家们并不缺乏面对和思考现实的自觉与能力。

    苏:现在艺术市场的商业操控正在制造大量的“符号”、“潮流”,年轻艺术家很容易自觉或不自觉的采用和模仿,从而丧失了个人的语言系统,在艺术与市场之间,80后艺术家该如何找到一个平衡点?
    戴:真正优秀的艺术家必然是要从学习、研究甚至“采用”“模仿”这个过程不断取得艺术上的进步和深入而挖掘出自己潜在的艺术才赋,市场和商业绝对不是一个破坏艺术良性发展的因素,至少从目前来看,艺术与市场之间的博弈已经带来了艺术的繁荣气象,我想在艺术和市场之间如何进退,不光是80艺术家们面临的问题,而是所有艺术家面临的共同抉择。

    苏:近来国学大热,中国传统文化又重新回到了大众视眼,那么80年后艺术家应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一次怎样的重新解读,意义又何在?
    戴:我个人应该说就是80年轻人群体里对国学加以关注最有代表性的少数人之一,早在读书期间就曾披览典籍撰写了三万余字的文本《国学经史正义书钞》,当然我是有一个理论学科的背景,80的年轻人可能很少有人去沉潜下来静心研习传统的文化和典籍,毕竟文化上产生了很深的断裂和代沟,但大家对待传统的态度确实都相当虔诚,这一变化也可以说是在百年动荡后的中国新一代不同于前人的特征,更何况在这种返溯传统的热潮中,没有先天文化负担和观念包袱的青年人便也乐意寻觅和挖掘更多丰富的传统元素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不过我们也不能在这种热潮里盲目强调复兴传统的现实意义,不能将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与狭隘民族主义的招魂混为一谈。

    苏:非常感谢接受采访,希望沙龙能够传达出“80后”的艺术之音。
    戴:这是我们大家共同的愿望。

附:80艺术沙龙主页:80arts.zhuor.com

“80艺术沙龙”新人召集

    以开放的姿态关注和发现80年代出生艺术家的思想与观念,不因类型所拘,不为地域所限,只要是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语言,我们都欢迎和期盼你的加入。艺术沙龙会定期和不定期举办各种类型的学术活动,如展览和学术研讨会等,为每一位沙龙成员尽可能的创造良好的艺术发展空间,凝聚新生代优秀艺术力量,展现80年代艺术的全景面貌。
    请朋友们直接在官方平台当代艺术网站注册交流,或发邮件至 [email]artsalon@126.com 进行联络。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