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从艺术家最熟悉的石膏像来反思中国当代艺术?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0   浏览数:1445   最后更新:2016/04/17 21:49:04 by 叮当猫
[楼主] 叮当猫 2016-04-17 21:49:04


来源:“文艺星球”微信公众号iartplanet


风和日丽的一天,星球君来到了祖国的核心地带——前门。那些长时间关注本君的星球粉们一定知道,这是星球君又来看展览了。

今天要看的这个展览由位于前门23号的亿利艺术馆主办,著名批评家吴鸿策划。此次展览为亿利艺术馆所主导的“创世纪:裂变中的中国当代艺术”系列展第二回,命名为:石膏像——视觉经验与文化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性。这是对2015年“倒叙的美术史:中国当代艺术的另一种线索”的策展理念的深化和延续。

走进前门23号往右拐直走就能看本次展览的巨长的海报。

此次展览呈现出二十位(组)当代艺术家专门为此次展览创作的三十多件(组)作品,按照展览的内在逻辑陈列于亿利艺术馆三层空间及户外场地,与这座原为晚清时美国公使馆的西方新古典主义艺术空间形成一种可关照的“场域”关系,在时空上延展了本次展览中所要探讨的中国现代性建构的时代背景。

王友身 街道·黑板报 2016

本次展览虽以“石膏像”为题,但并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教具的定义,还意味着一个社会文化象征的承载对象,20世纪初,中国引进西方现代美术教育体系,最具标志性的代表即课堂中的“石膏像写生”,此后的历届美术学生都是从“石膏像写生”训练中走出。

以“焦点透视”为标志的石膏像写生已然代表着一种审美的标准和造型的法度,“石膏像写生”过程中对对象的物理性特质的客观性和逻辑性的关注,所体现出的观察世界的方式和构成画面空间的法则,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人的视觉经验,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我们“改造”世界的方式。

此种教育模式以及视觉观察习惯的改变导致了中国人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观念的变化。这甚至影响到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形态学整体特征。

宋冬 奶油像 2016

亿利艺术馆自去年“倒叙的美术史”展览开始,将艺术馆的展览学术方向定位于检讨中国当代艺术三十年来的发展脉络,在此框架下,回到某种“精神原点”,从而发现和推动中国当代艺术发展的另一种可能。此次“石膏像:视觉经验与文化身份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性”即是将其放置到一个更为广阔的时代背景下,从它的社会学和文化学源头去寻找某种可能性。

范勃 言外像系列 2015


中国传统的审美观讲究的是意会、意象、似与不似之间,所以,它的美学最高境界是处于模糊状态的精神性表达;至于传递这种精神性意象的物质化“载体”,它自身物理性特征的表现正确与否,并不是艺术家需要着意去关注的内容。

薛松 罗斯科上的芥子园 2012


反之,在中国的传统美学观念中,那些刻意去穷究对象的物理性特征的做法,反而会被视之为格调不高。而以石膏像写生为标志的西方学院派特征则是要准确细致地分析并表现对象的结构、比例和体积,它在表现对象的过程中,更关注对象的物理性特质的客观性和逻辑性。这甚至影响到了中国文化形态学意义上的美学特征。

乌托邦小组 阿波罗·何与阿波罗·邓 2016


比方说,在中国的古典汉语中,话语所产生出来的语言美感也是那种模糊性的意会特征,而受到西方现代语言学影响之后的现代汉语体系,则是从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上得到了严格规范。这种“准确性”和“逻辑性”甚至影响到了现代意义上的中国文化形态学整体特征。

李象群 堆云·堆雪:云 2012


“石膏像写生”实际上也是一个极具画面场景的意象。在这个“场景”中,作为写生“对象”的石膏像是静止的,同时,作为“观察者”的写生的人,也是静止的。在这个过程中,观察者和对象之间的距离、角度和关系都是相对固定的。这不仅是一种“专业”训练的过程,也是一种世界观的体现。

王风华 隔离夜NO.5 2014


当“石膏像写生”作为一种意象性的象征体现出“世界观”意义的时候,我们可以发现,在这个框架下,“世界”是一种稳定秩序的体现,而作为观察者的“人”和“世界”之间也是一种“二元”的关系。

王风华 隔离上的一束光 2015


而在中国传统绘画所体现出来的人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中,人和天(世界)是一种统一和同一的关系:绘画作品中的形象不一定是某个特定的具体对象;同时,“对象”在被描绘出来的过程中也和作为观察者的艺术家的主观精神相统一了。

所以,自二十世纪初以来,人与世界的“二元”关系的确立,根本性地改变了中国人对于世界的观察方式,同时也极大地改变了我们“改造”世界的方式。

在此,“石膏像”实际上是一个象征,从这个主题而出发的分析和探讨,也是为了对于二十世纪初以来的中国整体性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之嬗变进行考察。

王广义 冷战美学——恐惧状态下的人群 2007-2008


之所以用“石膏像”这个意象来进行概括和象征,是因为这种整体性的社会结构和文化结构嬗变的过程反映在这个展览中,都是需要通过视觉和实例的方式呈现出来。以上,是对展览主题层面递进关系的延展和分析。

方力钧 2013-2015  2015


“石膏像”既是一个缘起和意象,也是这个展览所能涉及到的主题范围的一种视觉图像化的象征。而展览最终会涉及到的问题,涵盖了自二十世纪初以来中国的精神气质、文化艺术、科学技术,乃至社会结构等诸方面。

毛同强 徯我后 2015

宋冬 奶油像 2014


庞茂琨 嘉宾席 2015

李洪波 教育——大卫 2013

你以为只是普通的大卫?其实是用纸做成的大卫,可以任意拉伸。比如。。。






管怀宾 白光 2015

艺术教育小组 美术教育——个人史80,90   2009



孟柏伸 盲经 2009

李占洋 反面 2016

原弓 背影 2013


展望 假山石石膏像 2015

开幕式

现场嘉宾合影

展览开幕在艺术馆的顶层举办,视野开阔,能够远眺周边典型建筑,形成一种场域关系的呼应。




馆长张海燕主持展览开幕式。

批评家孙振华在展览开幕式上发言,谈及这次展览的学术讨论很热烈,大家针对本次展览的相关问题的探讨意犹未尽。

策展人吴鸿在展览开幕式上发言,进一步阐述了展览的主题和初衷。

台湾师范大学教授罗青在展览开幕式发言

韩国艺术家张伯淳在展览开幕式上发言

参展艺术家、批评家、嘉宾等合影

“石膏像:视觉经验与文化身份背景下的中国现代性”

策展人:吴鸿
出品人:王雅韬
展览总监:张海燕
策展助理:遇芳、姜鑫
主办单位:亿利艺术馆
展览支持:北京亿莱恩文化艺术有限公司
展出日期:2016年4月16日—5月21日
展出地点:亿利艺术馆(北京市东城区前门东大街23号院)

参展艺术家名单:(以汉语拼音排序)

范勃、方力钧、管怀宾、李洪波、李象群、李占洋、毛同强、孟柏伸、庞茂琨、邱光平、宋冬、王风华、王广义、王友身、乌托邦小组、薛松、原弓、艺术教育小组、展望、詹蕤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