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世界的新生存法则:在流动性中寻找立足点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1057   最后更新:2016/04/13 10:04:18 by clclcl
[楼主] clclcl 2016-04-13 10:04:18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239家画廊参加了刚过去不久的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3月22日-3月26日),其中不少“大牌”画廊带来了西方大牌当代艺术家的作品,而诸如毕加索、马格利特、亚历山大·考德尔等现代主义名家之作也备受关注。尽管3月发布的《TEFAF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艺术品市场销售总体下滑7%,但在本届香港展会上仍有较强劲的成交情况。巴塞尔艺术展总监马克·施皮格勒(Mark Spielgler)在这篇文章中从藏家、艺术作品、画廊与拍卖行之间的竞争等多个方面,对如今的市场进行了分析,为画廊如何在艺术市场中找到其立足点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本文作者、巴塞尔艺术展(Art Basel)总监马克·施皮格勒


巴塞尔艺术展向来注重对画廊的相关问题进行反思。这里的“画廊”,既作为许多的画廊个体,同时也是作为艺术世界的一部分。艺术世界正处于一个明显的过渡期。我曾在巴塞罗那举行的画廊会议(Talking Galleries Conference)上,抛出了我的“画廊十问”。我想所有的画廊都应该对这10个问题进行认真的思考,你的答案会决定你画廊的未来。


“这个世界上,还有多少人是真正会鉴赏艺术的?”





2016年第四届巴塞尔艺术展香港展会现场


画廊经营者们常常抱怨,如今的画廊访客对艺术的了解远不如前。究竟发生了什么?这一现象部分体现出艺术世界的发展迅速,许多新藏家进来了。这些新藏家中,大部分人没有收藏艺术的家族传统。同样地,即便那些最有经验、最热爱艺术的藏家,如今也无法和先辈们一样在艺术上投入那么多的时间。正如2011年克里斯蒂娅·弗里兰发表在《Atlantic》杂志上的雄文《全球超级新贵的崛起》所指出的那样:“1916年,美国前1%的富豪群体的收入中仅有1/5来自有偿工作,而2004年,这一比例增长了两倍,达到60%。”


超级富豪已不再代表有闲阶级,新到巴塞尔艺术展的买家们往往更活跃地出入对冲基金和新兴公司,他们或许超级富有,但也超级忙碌。无论对艺术有多么大的兴趣,他们也很难在周末的时候拜访画廊。相反,很多人通过中间人来帮助他们调研,这就是为什么艺术顾问群体会如此迅速地壮大起来。新买家们会在拍卖场上一掷千金,对于他们来说,拍卖变得更快也更透明,也解释了为什么艺术博览会能变得如此重要:对于这些时间宝贵的藏家们来说,博览会能够帮助他们更高效、更直观地浏览全球市场。


这也意味着,当一名潜在藏家真的亲自步入画廊的时候,画廊从业者必须重新认识这种来访的意义。即便是有20年从业经验的画廊人员也要开始摒弃旧方法:让前台小姐学会微笑,不要对藏家再说什么“以你的收藏资格还不足以购买我代理的艺术家作品”。他们总会找到其它方式来购买,而如此一来,你的艺术家可能就不那么好受了。

2015年12月的迈阿密海滩巴塞尔艺术展开幕首日现场


 “艺术界的速度发展太快,这样的高速是否已致命?”


我们无法在这里给出答案:因为艺术界乃至世界,都从未经历过如今这么快的运转速度。过去,许多成功艺术家的人生目标是50岁时在MoMA举办回顾展,但如今许多艺术家以足球明星或超模的标准对待自己的职业生涯。在他们的眼里,时间就是金钱,他们并不相信艺术世界会留给他们足够的时间支撑到举办MoMA回顾展。这种想法无可厚非,然而,艺术家的市场往往还是会毁于这种机会主义。


仅仅在20年前,在拍卖场上拿出一件问世不到10年的作品就会被认为是革命性之举。然而,Artnet的报告指出,2012年拍卖出的所有艺术品中,有3100件是3年内问世的; 2014年,这个数字上升到9800,“新兴艺术家作品”(fresh paint)的成交量翻了两倍。


杰里·萨尔茨(Jerry Saltz)在《墙上的僵尸:为何许多新抽象主义作品如此类似》一文中充分论证了这种高速之下产生的不良影响。萨尔茨指责道,这些年轻艺术家们用各种花样炮制出一个长方形的物件,挂在墙上假装成是一幅画。这些“画”可以被烧、被曝晒、被拉到街上或使用神秘的化学手段进行处理,但重点在于,它们最终成为一个抽象的长方形并售以高价。这不像是一场艺术运动,而更像一种商业。在萨尔茨的文章发表一年之后,他点名的许多艺术家已经在市场上销声匿迹。


不少人抱着投机的心态购买了这些僵尸作品。但即便是从经济的角度上来说,购买新兴艺术家的作品也不是明智之举——流动性一旦消退,就会彻底归零。很多艺术家的作品如今已经完全卖不出去了,但猖獗的投机者不值得同情。在今天炙手可热的艺术家中,有80%的人会在二十年内沦为市场弃儿,这才是对的:收藏当代艺术需要抱有时代关怀,人们应该去选择那些自己相信的作品。


“拍卖行的蚕食之下,还会给画廊保留一块地盘吗?”


画廊与拍卖行之间的地盘争夺战已经不是什么新闻。在一定程度上,二者的竞争始终集中于高端市场。根据克莱尔·麦克安德鲁的《TEFAF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显示,1500件最高端的拍品贡献了整个拍卖行业48%的交易额。很小的一部分艺术家产生了很大的数字。所有人都知道:如果你代理了克里斯托弗·沃尔(Christopher Wool)并且他的作品即将上拍,你也许要赶紧准备几百万英镑以确保这件作品能够售出。拍卖行也已经开始直接代理艺术家,与画廊进行竞争,尽管成功的案例并不多见。

《TEFAF2016全球艺术品市场报告》发布会现场


2005-2015年现代艺术成交额与成交量的变化(图片来源:TEFAF)


这种现象带来了另一种鲜为人知的危险。今天,许多藏家从来没有听说过的艺术家名字出现在了拍卖行。柏林的画廊经营者谭雅·莱顿(Tanya Leighton)曾经讲过一件事情:某拍卖行告知莱顿,有一件她代理的最受欢迎的艺术家丹·里斯(Dan Rees)的作品即将上拍,但同时拍卖行也坦承道,他们也不知道应该联系哪些藏家。


柏林的画廊经营者谭雅·莱顿代理的艺术家丹·里斯的作品《In the ghetto it gets cold but we’ve got something to warm our soles》(2012年)


试想一下莱顿的处境:丹·里斯的作品数量有限,莱顿的画廊并不是唯一的代理商;藏家的数量也是有限的。莱顿并没有打算从拍卖行那里受到委托,但是如果她不召集手中的藏家资源,艺术家的作品就可能会暴跌。对于像丹·里斯这样的年轻艺术家来说,这将有可能是毁灭性的。所以,作为艺术商的谭雅·莱顿,突然就变成了拍卖行的免费经销商!


在纽约经营画廊的西蒙·普雷斯顿(Simon Preston)也有过同样不愉快的经历:在某次拍卖会上,一件约翰·杰拉德(John Gerrard)本应标价为8万英镑的作品被少写了一个零。藏家们抓狂地打电话质问普雷斯顿,这位艺术家的市场是不是完蛋了。实际上,拍卖行与年轻的艺术家之间并没有相关利益,但拍卖行的错误却让艺术家的市场万劫不复。


上述种种,都指向画廊系统不透明之下的弊端:只有拍卖是公开交易的。一定程度上,画廊不得不仰拍卖行的鼻息生存。这不是什么好事。我们必须自问:“画廊对交易结果讳莫如深,真的对自己有益吗?”

“艺术世界会与金融‘同流合污’吗?”


艺术界对基金会的讨论已经有年头了。我们要清楚的是:大多数的艺术基金最终都失败了。在几年前尚有38家艺术基金,而最终真正活下来的只剩下了美术基金会(Fine Art Fund)。原因何在?基金会往往依赖于艺术顾问,而艺术顾问则更倾向于购买他们个人最看好的作品。


不过,艺术金融领域出现了两个有趣的发展。凯雷投资集团(Carlyle Group)——全球最重要的私有控股集团之一,近期宣布成立了“雅典娜艺术金融”(Athena Art Finance),该事业面向拥有50万美元以上艺术资产的人群提供贷款。洛杉矶企业家卡洛斯·里维拉(Carlos Rivera)近期成立了Levart。里维拉曾经创立过饱受争议的Art Rank网站,该网站通过根据“购买/持有/出售”等数据为热门艺术家进行排名。Levart的理念与雅典娜完全一致,只是抵押门槛设在了更低的5000美元。它更像美国的“发薪日贷款”(payday loan),申请者在第二天就可以拿到钱。我猜测,这其中另有深意:里维拉很可能对大数据抱有兴趣,他收到的贷款申请越多,他的数据就越完善。如果有7名申请者都用同一名艺术家的作品作为抵押,那就可能意味着该艺术家的市场在走下坡路。

“雅典娜艺术金融”网站页面(网址:http://www.athena-art.com/?gclid=CLvvhpSLicwCFQx9vQod7akIjw)


我认为,如果一家世界上最举足轻重的金融集团和一家洛杉矶的互联网公司在同时做一样的事情,那就表明,金融会在未来的艺术世界中扮演重要角色。我不认为这对画廊来说一定是坏事;理论上,至少流动性会变好。或许小画廊从而可以用手头的艺术品来融资,并以此签约他们更渴望的艺术家,而不是眼睁睁地看着艺术家们被实力更雄厚的画廊签走。我们都知道,许多画廊业者感觉到他们所选择的艺术世界正在腐蚀甚至蒸发,但业界变革已经出现,人们必须面对现实:你的艺术家越是成功,金融对你的重要性就越大。


撰文 | MarcSpiegler

译 | 姜伊威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