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艺术家们
发起人:斌子  回复数:8   浏览数:2326   最后更新:2007/05/16 00:52:15 by
[楼主] 斌子 2007-05-15 04:06:14
今天中午的《人物》栏目刚刚播放了一期有关美食家黄珂的片子。在黄珂那栋位居望京、300平米的豪宅里,日日上演着据说是“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戏剧,一位经常性参加黄珂宴飨的客人这样描述所有的客人:所有的客人在这里都是平等的,这里汇聚了三教九流的各色人等,他们都是一些最好的人,他们是很优秀的导演,很著名的作家,很成功的商人,很优秀的演员,很优秀的艺术家……还有很……的贩夫走卒。总而言之,他的意思基本上是——在这里,所有的人各得其所,酣畅淋漓。而这一切,总是在主人不无满足的目光的注视下一遍遍的重复。

另外,所有的人都对主人提供的佳肴表示了他们的欣赏和感激。主人理所当然的是一位烧川菜的高手,据他们家的小保姆讲,他们每月的菜金开销平均是两万元。后来,在某位客人的倡议下,他们自发成立了“黄友会”,再后来,他们集体出演了“黄友会”版的“茶馆”。片尾的一行字幕显示:主人在六十岁之前不准备搞黄昏恋。

然后,我翻出了吴文光《流浪北京》的盗版碟,我有点可疑做作地温习了一下八十年代末北京那些盲流艺术家们的生活。我发现在因特网的今天,我依然无可救药地把生活的艰辛和道德优越感画上了等号。从最初看这部片子的无比震动,到逐渐理解、逐步释然,一直到麻木,到感觉荒诞、到没有任何感觉为止,我才发现,这样的故事真的其实是永远都没有尽头的。对于他们曾经的信仰以及他们千疮百孔的生活,任何时候我都会充满敬意。听到片中张夏平信誓旦旦地面对镜头说“我就是卖X,也不卖画……”以及“我绝不会出卖我的婚姻”时,一股没有来头的怜悯之情悄然浮出,最后,我在终于看到她们在国外的闲适生活时,(至少,简短的几个镜头是这样告诉我们的)内心里,我甚至感觉比她们本人还要来的平实温馨很多,一瞬间里,对于我的所谓信仰我也有些恍然了。我想到了798艺术区,这一次,在以艺术为媒介奔向小康的路上,我已经被拉下得太远了。我这样宽慰自己:在那个崇尚理想主义的年代里,我没有足够的姿态来负荷自己;在如今艺术作秀的年代里,我又缺少必需的世故与矫情。

然后,坐在阳台边在北方下午晴暖阳光的抚慰下,我端起一杯被称为“scree driver”的伏特加,像一个饱经爱情磨难的人一样,我对自己说,我已经失去爱的能力了,同时,我狠狠地抽了自己一把,却轻得像一场仪式那样没有份量。
斌子          2006-5-20
斌子说话
[沙发:1楼] guest 2007-05-15 04:14:37
好贴!顶
[板凳:2楼] guest 2007-05-15 04:15:30
原创?支持!继续!
[地板:3楼] guest 2007-05-15 04:37:01
写得不错
[4楼] guest 2007-05-15 04:42:25

向青春三鞠躬吧
[5楼] guest 2007-05-15 04:46:24
偶的神哟,愤青们,我们可以长久的注视你们吗?[s:322]
[6楼] jinleart 2007-05-15 17:05:57
楼主好像新人,关注中! [s:304]
[7楼] guest 2007-05-15 18:21:13
我这样宽慰自己:在那个崇尚理想主义的年代里,我没有足够的姿态来负荷自己;在如今艺术作秀的年代里,我又缺少必需的世故与矫情。

ding!!!
[8楼] 斌子 2007-05-16 00:52:15
回6楼的话:是呀,关注新人也是美德哦
斌子说话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