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模式创新会怎样影响艺术家和画廊的关系?
发起人:灰常灰  回复数:0   浏览数:1580   最后更新:2016/04/01 07:48:42 by 灰常灰
[楼主] 灰常灰 2016-04-01 07:48:42

来源:天下一叔


》清明假期前的叔说
画廊和艺术家的关系,从生前,到身后。就像一对好基友、好夫妻一样。

艺术家生前,画廊帮艺术家代理作品,推动艺术家生涯的前进。

艺术家身后,画廊帮艺术家打理遗产,梳理艺术家的事业生涯。


喂!这大好春光的,能不聊不吉利的事儿么?!


不能啊,发明避雷针的富兰克林告诉你,世上无定事,除了税和死。

死生事大矣。春光灿烂的清明假期里就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两个角度的创新怎样影响了艺术生态。


身后名


在海外,代理重要艺术家的遗产乃是各大画廊的兵家必争之地。叔之前的画廊开销文章(点击查看)里曾经分析,为了争取到艺术家的遗产,画廊常常在分成方面要做出重大让步,大概只能分到 10% - 30%。而且代理画廊需要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梳理整理、赞助美术机构的回顾展等等增值服务。为什么呢,因为作品单价高啊,很多时候真是以一顶十啊!


一方面,部分艺术家则设立独立基金会,指定管理人。当然,这里也会有商业画廊代理艺术家的遗产,配合基金会工作,作品的售出和基金会分成。这不仅能够实现避税的目的,一个相对独立的机构对于作品的传承、梳理和保护也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比方说,刚刚开幕的贾科梅蒂在上海的展览,就是贾科梅蒂基金会和余德耀美术馆的合作项目。而劳申伯格基金会不只是推动劳申伯格在全球的展览,也赞助了其他年轻艺术家创作,已逐渐地成为了美国视觉艺术领域内最大的赞助型基金会实体。可以说是惠及后生的好机构。

贾科梅蒂基金会由艺术家的遗孀 Annette Giacometti 于1986年创立


反过来,有些艺术家处理不好自己的遗产也会带来巨大的麻烦。


最近比较火的案例,是大家熟悉的艺术家 Franz West (就是做了很多家具、卖的价格跟作品一样的那个),他去世的五天之前,没错!五天之前!成立了一个 Franz West 基金会,然后把所有的遗产、版权和资产从遗孀、孩子和非盈利组织 Franz West Archive 剥离了出来!这可了得,他过世之后,Franz West 基金会和遗孀、孩子、Franz West Archieve 打官司打得不可开交。高古轩和 David Zwirner 两个画廊再搅在里面,简直乱成了一锅粥。叔认为这样的一个结果是极其糟糕的,本来可以用来研究纪念发展 Franz West 创作生涯的资金,最后全交律师费了。

2011年佳士得伦敦 Franz West 的椅子 17,500英镑


怎么创新呢?


最近欧洲出现了一家机构,叫做  The Institute for Artists’ Estates(艺术家遗产研究院),创始人的法律背景很强。简言之,这个机构的宗旨是帮助艺术家和他们的后人梳理遗产和作品、培训管理人、提供咨询服务、文献整理和协作展览等。

创始团队多是艺术家后代

老二 Daniel 的祖父 Wolfgang Tümpel 是包豪斯难得的金/银器设计大师


目前叔尚不知道 The Institute for Artists’ Estates 的盈利模式是什么,如果是从作品销售抽成的话,那它其实是画廊的一种替代模式。如果是按咨询费来收,那么会和画廊区别度比较大。但无论如何,这个机构的宗旨是进一步帮助艺术家和他们的后人更规范、更独立地管理遗产,这都会从一定程度上削弱画廊在销售分成上的 bargain  power,即议价能力。


不过西方艺术市场上,职责分化越来越明晰、各类角色定位越来越专业化,是一个趋势,这是咱们真应该学习的。



生前事


那么,在艺术家生前,有没有一种替代画廊的模式呢?这让叔想起来了另外一个有趣的团体,The Still House Group,一群纽约的年轻艺术家为自己带盐、组建的一个替代画廊的机构。今年已经是第九个年头了。

The Still House Group 在纽约的 studio,每个艺术家有自己的隔间


艺术家是这个机构的所有人。任何人都可以做销售或者行政。任何售出的作品收益,艺术家本人占比 60%,另外 30% 进入机构运转的资金池,最后的 10% 给售出人 —— 不管是谁卖出去的。

本来叔是真的想下 The Still House Group 的财务数据来研究研究的,但看着下图的架势,叔要是下了得喝俩礼拜稀饭了。

这个 The Still House Group 属于艺术家们的人民公社承包制模式,有点共产主义的味道啊。虽然在布鲁克林有一个空间,但他们并不局限于这个空间里做展览,哪里适合就在哪里做,游击战。


去年英国大藏家 Anita Zabludowicz 的伦敦基金会空间给他们做了一个比较重要的展览。Zabludowicz 对他们评价很高,说很多艺术家都害怕自己一旦不和大画廊合作就完蛋,但这些纽约的小年轻们胆子大,敢突破画廊模式,是值得被鼓励的。

Anita 和出生于赫尔辛基的先生从90年代开始建立起 Zabludowicz Collection ,团队有北欧暖萌感


这个模式是不是可复制、 另当别论,因为貌似现在成功的只有这么一例。他们和许多不错的艺术顾问关系很好,也在该机构的商业运作上帮了很多忙。然而在中国,艺术顾问似乎还没有形成一个行业体系和标准促进生态的正向发展也是每一个参与者长期努力的方向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