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木美术馆再打开“林间空地”:在纵贯古今的艺术中呈现一个“有温度的展览”
发起人:蜡笔头  回复数:0   浏览数:1196   最后更新:2016/03/30 10:07:39 by 蜡笔头
[楼主] 蜡笔头 2016-03-30 10:07:39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北京。3月27日,木木美术馆(M Woods)馆藏展“林间空地”(All Means are Sacred)开幕,这也是美术馆空间进行改造之后的首次亮相。相较于此前专注当代艺术作品的展览方向,此次木木美术馆采用了古今、中西混展的方式,汇聚了跨越15个世纪的艺术家们多种媒介及形式的作品,此次展览中九成作品均为该美术馆馆藏。


建筑师董功改造后的木木美术馆外观及木木花园


在之前的美术馆空间的基础上,建筑师董功采用镀锌钢丝网材料将美术馆外观进行了轻盈的包裹,增加了美术馆外观的整体感,同时,此次改造还进一步加强了公众可以进行互动体验的前厅空间。另外,新近增加的室外公共区域 “M YARD”(木木花园)台阶状的木质座椅可供来往行人休息,美术馆入口空间也由此变得更为开阔而具有公共性,未来木木花园也将展开室外艺术项目。在谈及美术馆的改造动机时,木木美术馆的创始人林瀚表示,希望通过更多艺术家的分享以及公共活动,木木美术馆在更加敞开的空间内与社区周边环境发生更为密切的互动。


接受《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木木美术馆创始人林瀚谈及“林间空地”展览缘起于他的一次阅读体验。在交叉阅读康定斯基的《论艺术的精神》(Concerning the Spiritual in Art)以及日本企业家稻盛和夫的《心法》时,他发现虽然二人生活于不同的时代及文化背景下,但书中传达的观点以及关注的焦点却有着高度的一致性。由此,林瀚开始关注艺术在跳脱物质和环境束缚之后,在时空语境之外观念上的相似性。而“林间空地”一词则来自于另一位创始人雷宛萤(晚晚)在一本描述日本诗僧生活的书中读到的语句,“其实诗在僧人的世界里面,就像一片‘林中空地’一样”。


展览首次展出了木木美术馆的古代及近现代藏品,包括北齐到唐代年间匿名匠人的石刻、16世纪希罗尼穆斯·博斯(Hieronymus Bosch)的追随者创作的北部文艺复兴绘画以及巴比松画派重要代表人物卡米耶·柯罗(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的风景绘画,当代丹麦艺术家奥拉维尔·埃利亚松(Olafur Eliasson)的《引力》(Attraction),荷兰影像艺术家圭多·范·德·卫夫(Guido van der Werve)的《Nummer negen, the day I didn’t turn with the world》和中国艺术家欧阳春的《回忆录》等来自不同时间阶段和地域的艺术作品,都颇具“精神性”和诗意气质。

圭多·范·德·卫夫影像作品《Nummer negen, the day I didn’t turn with the world》, 2007

佚名,力士造像,中国唐代,618– 907

欧阳春《回忆录》,2014


在展览的空间布局中,木木美术馆内部多样化的格局也得到了丰富的调动,影像作品《Nummer negen, the day I didn’t turn with the world》在美术馆居中的大厅中循环播放,舒缓凝练的音乐贯穿在整个美术馆空间内外;二层空间中印度密宗修行者的冥想绘画也为观众带来某种神秘的体验;埃利亚松的装置作品《引力》则被安置在美术馆底层的转角空间中,艺术家将坠落在南美洲的陨石置于磁场,而陨石在磁力与绳索的牵引之下细微地运动,作品以极简的形式同时提醒着人们无形的力的存在。

奥拉维尔·埃利亚松《引力》, 2015


这样的展品配置一方面显现出木木美术馆在策展方向上的一次突破,同时也体现了美术馆收藏线索的拓宽。林瀚认为,此次展览中的作品虽然在创作时间跨度上长达1500年,但在展览现场的汇集之中产生了某种隐性的关联,这种关联既来自于艺术创作在历史及文化上前后相承、相互影响的特性,同时也来自于作品在美术馆空间内部产生的对话。

希罗尼穆斯·博斯的追随者《Saint Christopher carrying the Christ Child through a sinful world》,约1525

乔治·莫兰迪Fiori》1936


近几年来,全球私人藏家在古典大师板块收藏中的参与愈加活跃。林瀚作为中国的新一代藏家,也通过此次展览呈现出试水古典大师领域的倾向。在艺术史学家、专营古典大师作品的伦敦艺术经销商本多·格罗夫纳(Bendor Grosvenor)在“从TEFAF看古典大师艺术市场:‘旧世界’亟需吸引新买家”一文中提及,在苏富比参与古典大师绘画竞拍的人中,私人藏家占据了80%的比重,并且这个数字逐年增长。而TEFAF此前公布的《2016年全球艺术市场报告》同样显示,2015年古典大师板块在私洽交易中占了不少比重。


“林间空地”展览现场图


“林间空地”以打破时空及媒介界限的策展方式与近两年全球各大艺术机构“古今对话”的策展潮流不谋而合。卢浮宫在去年9月推出的秋季大展“未来简史”中即以跨越数千年的200余件展品探讨艺术家对人类于历史中定位的思考;而今年3月18日大都会博物馆布劳耶新馆(Met Breuer)开馆展“未完成:留存可见的思想”(Unfinished:Thoughts Left Visible)也以古今对话为题,呈现了从文艺复兴时期至今的197件完成程度不一的作品。对于成立仅仅两年的木木美术馆而言,如何以有限的空间及自身馆藏来呈现这一丰富而宏大的主题是颇具挑战性的。


据林瀚介绍,“林间空地”希望与公众一同分享这种思考,同时也期待观众能在展览营造的交融时空之中慢下脚步,寻找到这些艺术作品之中本质中同样的精神与能量的内核。


对话木木美术馆创始人林瀚


林瀚

木木美术馆创始人之一


Q:此次展出的作品实际上从年代来看是跨越古今,甚至中西交融,而近年来古今交融也似乎是近期国际美术馆机构的新兴潮流,身兼私人藏家和美术馆的运营者两个身份,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A:自木木美术馆开馆已有两年,我认为现在是一个做出这种尝试的最佳时机,这是我们第一次在展览中呈现时间跨度如此之大的收藏。但这是我们的收藏理念之一,也是我们机构想要传达的一个信息,希望大家去重新审视展览之中的这些古代作品甚至是古董。对于我们而言,它们在审美上的独特性在当代的语境中或许能给我们带来一些新的思考。

左侧,拉乌尔·德·凯泽Untitled》,1988;右侧,乔治·格里法Untitled (Strisce orizzontali)》,1973


我们希望通过更多的展览把古代作品带到当代的语境下,同时予以公众启发。之前我在康定斯基的书中读到一个有趣的段落,其中提到了古代作品经历了种种磨难,有的被毁坏、有的被埋到土里、有的被丢进了河里、有的被火烧焦,但是它们总能神奇般地重现于世,而那些不好的艺术品则会被时间自然洗刷掉。所以我们在想,是什么样的力量能让这些古代艺术作品流传至今?今天面对这些有意义的作品之时,应该以一种什么样的方式,让它们与当下产生一种关联性?我觉得这是一件很神奇的事情,所以希望与大家一同分享。


Q:木木美术馆是从何时开始进行时间线索更长的收藏?

A:从一开始我们就并没有排斥这种时空上的贯穿,在我们的观念中,年代对我们来说没有那么大的分别,虽然在不同的年代会出现新的媒介,照片、影像、多媒体以及基于互联网的创作,但是艺术的本质并没有变。


我和晚晚两人有一个共识:艺术的发展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快速,实际上这样的速度只是当下的时代特点所赋予的,而这样一个展览希望让大家慢下来,真正去思考什么是艺术的本质。一个有温度的展览非常重要,它传递的不是一种单一的审美情调。


Q:木木美术馆今年有计划和国际性的艺术机构进行合作吗?

A:木木美术馆今年下半年会跟匹兹堡的安迪·沃霍尔美术馆(Andy Warhol Museum)合作一个关于沃霍尔的展览。全球机构和媒体近些年都在讨论这位艺术家,比较遗憾的是关于沃霍尔真正有趣的展览在国内似乎还未见到。今年我们将以展览呈现安迪·沃霍尔不同的面向,聚焦他在新媒体方面的作品。当下我们面临着一个新的交叉口,在互联网时代之后,新硬件时代出现了无数超越我们想像力的事物。而在上世纪60、70年代,曾经有这样一位艺术家,做出过非常有趣,且具有实验性的新媒体作品,这是当下的我们有必要去了解的。


采访、撰文 | 杭晓夷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