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瀚如:干了这杯再说吧!—— 陈文波作品浅论
发起人:毛边本  回复数:0   浏览数:1155   最后更新:2016/03/24 17:07:46 by 毛边本
[楼主] 毛边本 2016-03-24 17:07:46

来源: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干了这杯再说吧!

——陈文波作品浅论


侯瀚如


B:我想拍一部电影,让人看看两位老妇人住在布满报纸与猫的房间里,活得多么的悲伤和感人。

A:别把它拍得那么伤感。你只需要说,“这就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


空的空间绝对不是被浪费的空间。

有艺术品的空间才是被浪费的空间。

- 安迪•沃霍尔(Andy Warhol) (1)


1.


在过去二十年里,陈文波始终专注于绘画。也许可以说,他的画作都在表现一个内容,那就是“后软性毒品的世界”之景象。乍看之下,这些作品似乎平淡无奇。但当你仔细玩味时,它们即时让你陷入困惑。它们是具象作品,但画面中没有任何人象。似乎匆匆过客已各奔东西,又好比曲终人散,人们各自归去;而这片无人之地,似又等待着人们再次的造访和相聚……


陈文波的作品布局成展览场景,把观众领入黑色(侦探)电影的境界中,其惊险和刺激有如进入希区柯克(Alfred Hitchcock)的电影场景之中……


陈文波的作品通常包含数以十计的图像碎片,以及物体和室内场景的放大的细节,这些元素相互融合,交织成黑色电影般的场景布局。他的作品连贯如一,或以独有的方式重新定义连贯的涵义。作品使用一贯的碎裂视觉效果演绎事物和场景,也可以说作品内容只适合以碎片的方式进行呈现。我们也只能遵循碎片的方式、碎片的视角来描述和品评他的作品。

2.


陈文波以类似于静物写生的方式描绘各组物体,并通过独有的方式,给这些物体注入全新的生命。画家将物件、家具和室内装饰进行精心布局,并将它们的细节放大,让人恍然以为自己正从偷窥的视角凝视这些物体。这些物件都经过精挑细选,暗示着超乎现实生活的奇特幻觉。换言之,这似乎与毒品消费密不可分。用陈文波的话说,这些作品取材于软性毒品及其相关事物,比如明晃晃的酒杯、吸管、台球、保龄球、夜总会沙发、各式灯具、游泳池、棋局等等,所有这一切似乎正在脱离现实、超然羽化,共同构成一个独立的王国。


而观众则似乎一头掉进了这个迷幻而幸福的王国中,登基加冕,顿时成为了这个王国的主宰。在这里,那些切近而熟稔的事物开始与日常生活渐行渐远,我们悠然享受着这种异化的感觉,并将触手不断伸向超现实、神奇和梦想的疆域……


陈文波的绘画作品以强烈的个人风格,演绎着我们熟知却被异化的事物。他借用商业摄影和广告手法,让画作呈现出浓厚的“超级现实主义”风格。更为重要的是,他受到黑色电影的启迪,善于在作品中营造出悬疑气氛,将充满特质的灵魂或精神注入到没有生命的物体上。这些拥有了灵性的物体,不可思议地带来悬而未决、扣人心弦的效果,让人忍不住想要一探究竟,也让我们在好奇中约略带着一丝焦急,其效果就好比是希区柯克惊悚电影中的“麦高芬”(意指推展电影情节的物件、人物或目标)。于是,整个图像被渲染得如同镜花水月,如此真实却又如此虚幻,给人带来无限畅想,美得令人窒息!

作品的画面明亮而圆润,物体被放大且细节鲜明、纤毫毕现,再配以柔和的高光处理,使画作整体呈现出迷幻的效果。陈文波往往在破碎或不规则的画布上创作,因扭曲而带来的爆破般的运动感,无疑给画面平添了一丝不安甚至暴力色彩。画作的模糊感和逐渐变暗的氛围,营造出狂热和冲突的场景,仿佛这里曾是搏斗和罪案的现场。在人造光源的烘托下,画面让观众驻足凝视、努力思维,希望从物体浮动的幻影及其“空虚”和“幸福”的隐意中,参透其深层的含义。这种细节放大的视觉效果,只会在那些“瘾君子”的头脑中存在,因而毫无理性、条理和逻辑可言。这些瘾君子在恣意打量着某些物体时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或者准确地说,他们在药力发作时顶着晕晕乎乎的脑袋,在眼花缭乱中走入了“幸福王国”或“平行世界”:举目时发现头顶悬着明亮耀眼的吊灯;低头时看见地板上撒着些古怪可疑的绿色液体;双目平视时发现许多亮闪闪的酒杯,而自己将要颓然坐倒在真皮沙发上……


“瘾君子”的世界是一个深渊。这里,一切都是混混沌沌、夹缠不清,却也无所不能、无所不可。这是解脱束缚的时刻,还是一场真正的自由和解放?

3.


陈文波试图通过“瘾君子”的视角,走入一种“另类的生活”。哈尔福斯特(Hal Foster)兴许会说,这是雅各•拉冈(Jacques Lacan)论述的“图像或屏幕”作品 (2)。我们将目光注视“图像或屏幕”,其实是想透过它认识自我。而这种“自我”总是与外部世界相互混淆,进而成为了虚幻与现实的结合体。而只有通过对虚幻的探索,我们才能理解现实和真实的自我……


从现实的社会中逃遁而出,一头扎进自己的假想,于是一个新的世界诞生了。诚然,这个世界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夏尔•波德莱尔(Charles Baudelaire)笔下的《人造天堂》,但这透露出我们对现实世界的殷切企盼和展望。


如前所述,在使用“软性毒品”的过程中人们会经受身心抗争,而这种经历创造了这个“崭新世界”或者“人造天堂”。不过,这个由致幻性药物催生的世界终究源自日常生活和经验,因此无法从现实世界中分离出来。这个“人造天堂”就好比肥皂泡,美丽却脆弱,是一个摇摇欲坠的浮世。其中的一切物事和场景都来源于现实世界的闲暇时光。我们逃离日复一日的繁重工作,躲进了这个“深渊”享受着人性化的生活,或为自己丢失的人性求得慰藉。于是,假日,爱情,最后的饮料,阴暗的一角, 这与闲暇相关的一切都显得切近而能够想象,并被陈文波用为作品的标题。这些事物绝非与社会现实割裂。相反,陈文波强调它们是用来“修饰政治生活”的(如今的时代,在金钱、权力欲和恐惧意识的驱使下,全球化的消费主义和柔性极权主义肆虐横行)。但最后,这些事物被淘空和遗弃,并开始走上异化之路……它们共同交织成寂寥无人的夜场,这里没有主角,或者说观众自己可能就是主角——即闯入画中的隐形人。事实上,这些画作描绘的是没有犯罪的“犯罪现场”……揭示出没有事实的事实真相。这的确是一幅我们的自画像,将物与我掺杂揉合,并且从清晰可见的“社会现实”中完全抽身而出,因为这个现实世界是建立在人文价值的颠倒和困惑之上的。这些事物披着节日般的喜庆和幸福,奏着唯物主义的凯歌。但是到头来,它们并无本体实质,最终都归于虚空……

这不禁使人想起了波德莱尔的话:


常识告诉我们,地球上的事物只是微不足道的存在,而真正的现实只有在梦中。(3)


我们发现,其实我们自己正在抛弃这个物质的、常规的现实世界。然而梦境却也无法超出现实世界,这其实是一个鲜活而不可捉摸的世界,同样是现实的一部分。只是因为它的存在超出了我们普通的认知水平。因此,我们只有将自己置于“非正常”的状态中,才能感受其非凡活力,而毒品和艺术是达到“非正常”状态的手段。


4.


陈文波是“罪行”的见证人。他自己曾说,艺术家是卧底,在夜幕下和大家“分享颓废的生活” 。观众在欣赏画作时就好像罪案的帮凶,身不由己地加入整个阴谋之中。这就好比罪案现场的中心设置了观众席位,我们要不要即席就座?这是一个充满悬疑的、希区柯克式的现场,一个超现实的现场。用陈文波的话说,艺术只是从自身角度出发、“以未来视角对现在进行考古发掘”,是无法与媒体和舆论分享的。这只是卧底、双面间谍和秘密的世界,对眼下的危险发出警报…… (4)

5.


过去二十年里,中国艺术的跨界实验进展得轰轰烈烈、如火如荼。而陈文波却只坚守着绘画这一最为“传统”的形式,并没有涉足摄影、视频和电影等更为“当代”的媒介。于他而言,绘画和这些新兴媒体有着莫大的关联,将影片定格用油画颜色“拷贝”到画布上,可以与原来的图像拉开双重距离。同时,即使画面貌似“中性”,它可以将机械复制图像产生的流畅视觉打断,然后由艺术家有选择地强调自身情感,激发个人情绪,此后,一种新的视野在绘画的行动中产生,或者说是在将动态的图像凝固的过程中产生。这一视野既存在以心理学解释的可能性,也可能将“罪行”转换为其他的更为超脱的事物。而虚拟描摹的深入发展,将进一步提高场景虚构的力度……颜料和画布的物质性、真实感以及气味,与夸张图像的尺寸(通常大于实体)一起,构成一个超现实主义境界,抑或是一个由物质异化而产生的全新世界……我们被带入一个冷清而无人的夜总会,“罪犯”留下的重重迷雾在此萦绕不去……但这些罪犯现在何方?我们是否也在罪犯之列,或者是不是同谋和帮凶?在欣赏画作之时,我们会不由自主地拷问自己。


这个崭新世界,是乌托邦式的理想国,同时也是一个深渊。这里的物质、温度、湿度和气味等等无不处于超现实的状态。这种意境只存在于绘画作品中,二维、三维乃至多维的数码图像技术均无法表达……换言之,在陈文波的笔下,绘画已经成为另一种“软性毒品”,引领我们感受超现实的震撼体验。即使在今天,绘画依旧有着不可磨灭的价值,而当绘画成为“他者”与“本我”的卓越混合物时,甚至展现出更为丰富的意境和魅力。

6.


如今的中国,就是这样一个现实与虚构的混合体,她正调集举国的人力和精力展开一个名为“中国梦”的“未来畅想游戏”。确实,这个未来已经实现,但我们也因此失去了未来……


但这个梦想是不可持续的。它将矛盾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硬生生地凑拢在一起,并美其名曰“和谐”。只有少数的人享受着现代化的优越生活,透过装有空调的高楼的玻璃幕墙居高临下地俯视着普通的人民大众,任由他们在雾霾中艰难地劳作和苟存,而在很多的地方,人们甚至无法呼吸。现在的中国,河流饮用水水源受化学品污染,土壤遭重金属侵蚀并威胁食品安全,在这些问题面前,不论是贫贱还是富贵,整个民族都将深受其害。同时,拜金主义和权力至上的泛滥催生了各种冲突,包括住房强拆和原因不明的恣意妄为等等,谁也无法逃避……显然,没有什么比这更危险、更脆弱的了,它可能成为各种严重事态的导火索。总之,这个世界危机重重,只是借着人为强制甚至暴力手段才得以维系,而人们把这种手段美名为“法治”。而这些法治的根本,只是建立在一部分人用物质满足一己的贪婪、私欲和权力欲之上的……可是,这样的太平又能持续多久呢?

遍布中国各地的雾霾危害早已是尽人皆知。现在,人们已开始用雾霾的严重程度来衡量自然生态,生物政治环境以及生活品质。这似乎成为了主流的美学,更讽刺的是它渐渐与民族自豪感混为一谈。在这种生存状态下,很多人只能藉由毒品或放肆的亚文化生活麻痹自己的感官,进而沉迷于虚妄而迷幻的幸福之中。换句话说,逃避成了人们面对现实的唯一方法……从许多方面来看,这也是由生态灾难危机、全球气候变暖,过度开发和战争所引发的全球性趋势。现在,我们不得不应对汹涌而来的难民潮和寨卡病毒……时至今日,任何愿景和策略都不再可靠,我们得像救火队那样不断应付突发事件。紧迫和例外都已成为了常态。或许, 立即消费我们手中的资源才是唯一的出路,至少作为艺术家还能发表一些政治不正确的言论正如陈文波所言:


“政治动物需要美来装饰自己

为了大家

你吃药就是要开发潜能为大家吗

真不是” (5)


身为艺术家,就是要站在“罪行”之中,同时跳出“迷药”催生的世界之外……陈文波和很多人一样都希望“共同梦想”得以成真。然而矛盾的是,他也对此持批判态度。或许正因为这种矛盾的张力,赋予了他力量和想象,让他能够作为艺术家去对付这个“不可能的时代”。


何以解忧?追随邓丽君,陈文波邀我们一起歌唱:


干了这杯再说吧! (6)



1.安迪•沃霍,《安迪•沃霍的哲学》(10,《环境》),出版社:A Harvest/HBJ Book,哈考特教育出版公司,圣地亚哥,纽约,伦敦,1977, pp. 141-143


2.参考哈尔福斯特:《不美好的现在:艺术、批评、紧迫性》,英国沃索出版公司, 2015, pp. 7-9 (One Abject).


3.“Le bon sens nous dit que les choses de la terre n’existent que bien peu, et que la vraie réalité n’est que dans les rêves.”夏尔•波德莱尔 :《人造天堂》. A J.G.F.


4.陈文波, 反复描写“现在”

这个“现在”有警示性,它不被大众媒体看到和讨论。它越是被重写就越是一种考古,也就是站在未来的角度对“现在”进行挖掘,而且它是裸露的“个人情报”带着个别的价值观,区分着主流现在和个别现在,鼓动“历史的现在主义”基因突变。用最大化的主观视点来重写“这个现在”,抽象出形、色、体积和空间。


5.陈文波,注脚2


6.陈文波说:喜欢邓丽君说的那句干了这杯再说吧!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