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永砅的第三根“蛇杖”现身上海:借宗教与神话追问艺术的路向
发起人:叮当猫  回复数:1   浏览数:1363   最后更新:2016/03/18 22:30:32 by guest
[楼主] 叮当猫 2016-03-18 16:19:02

来源:TANC艺术新闻中文版 文:徐天天


黄永砅最新个展“蛇杖III:左开道岔”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开幕。相较之前在罗马和北京的巡回个展“蛇杖I”与“蛇杖II”,本次展览的规模更加壮观,共展出了艺术家过去20年中创作的25件作品。黄永砅调动了”蛇杖“的宗教象征,进一步结合世界历史事件挖掘其符号含义,同时引领我们参与关于世界命运的追问:如何选择前行的方向?向左还是向右?


上海。3月17日, 黄永砅个展“蛇杖III:左开道岔”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PSA)开幕。作为一个主题连贯的巡展, 2014年“蛇杖I”从罗马二十一世纪国家艺术博物馆(MAXXI)起航,2015年“蛇杖II"巡回至北京红砖美术馆,2016年终于现身上海。

展览“蛇杖III“现场作品《蛇杖》


蛇杖取自于旧约《出埃及记》中记载的一则上帝显神迹的故事:上帝将杖变成蛇,当伸手去抓时,蛇又变成杖。蛇的形象在各种文化里有着多重含义,艺术家在此表达的是“歧义”,或自然界混沌的力量。蜿蜒起伏的蛇骨结构在整个展览中调节控制着空间,并呼应了其他的作品。

 “蛇杖III“展览策展人侯瀚如(左)以及艺术家黄永砅(右)

 “蛇杖III“展览现场


作为“蛇杖”之旅的最后一站,"蛇杖III"在展览规模上更为壮观,一共展出了黄永砅过去20年间(1995-2015年)创作的25件作品。策展人侯翰如介绍道:考虑到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的规模,这次展览增加了很多作品,也引发了新的构想。“蛇杖III”引出了对艺术和社会变动中方向性的提问。


展览“蛇杖III”现场的作品《头》,2011-2016年


位于一楼展厅中央的《头》就是全新创作的作品,同时也是整个展览“左开道岔”标题的来源。一辆巨大的绿皮火车倾斜着伫立在大厅广场,40只无头动物从截断的车厢中沿着左开道岔的铁轨倾巢而出。作品巧妙地设计了展览的参观动线,在入口处为我们出了一道有趣而意味深长的选择题:是向左,还是向右,或者还有别的可能性?


艺术家黄永砅


黄永砅在接受 《艺术新闻/中文版》采访时饶有兴趣地解答了我们在解读他的作品时产生的疑问,更深入地探讨了此次巡展想要重构和探讨的议题。


展览“蛇杖III“现场的作品《马戏团》,2012年


巨型的狩猎场

- ▬ -

整个展览演变成一个巨型的狩猎场,其中人们在互相搏斗的同时,和其他或真实或想象的动物、或自然或人造的物件之间遭遇并进行搏斗。这是世界的一个崇高图景,使人兴奋,又让人警醒。

——侯瀚如


当代艺术世界中运用动物形象作隐喻,并作为艺术创作媒介的艺术家有很多,而黄永砅的创作在这方面可谓是中国当代艺术阵营中的先行者,且作品风格和语言尤为独特。


黄永砅回忆到第一次使用动物元素是在1989年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大地魔术师”的展览上展出的一件作品《爬行物》,直到1993年的《世界剧场》开始完全使用活的动物。

《世界剧场》,1993年,图片来源:亚洲艺术文献库(Asia Art Archive)


黄永砅告诉《艺术新闻/中文版》,动物的概念在他的观念中是很广泛的,从“昆虫”到“大型的动物”再到“不存在的动物”,都曾经出现在他的创作中。他强调,与其说对动物感兴趣,不如说他对物种更感兴趣。物种的种类纷繁复杂,对于艺术家而言,作品可以容纳所有的东西,运用它们也就没有一个倾向性的标准了。

展览“蛇杖III“现场的作品《首领》,2014年


作品《首领》由十来只动物标本的头部组成——包括野猪、马、鹿、鼠、狮子和狐狸等。它阐明的是动物与人的首领角色,对根据其大与小、强与弱所建立的生存法则提出了反思:谁才是真正的主宰者?主宰的真谛为何?而艺术世界又何尝不是一个狩猎场呢?


“重构”的帝国

- ▬ -


其实这个帝国与我本人无关。在法语中帝国读作“empire”,同时还有另一种用法“encore empiré”,意思是变得越来越坏。两者之间有一种微妙的关系,我们可以运用智慧去消化它们。

——黄永砅


《沙的银行或银行的沙》和《帽子灯罩》是黄永砅为2000年的上海双年展特制的,它们也出现在本次展览“蛇杖III”中。16年后,同样的作品在不同的时空与展览语境中发生着微妙的转变,这就不得不提整个巡展重构的“帝国”概念 。这个帝国也是世界的缩影。

展览“蛇杖III“现场的作品《沙的银行或银行的沙》,2000年


黄永砅介绍到,展览中的作品《头》探讨的是国家机器,而《沙的银行,银行的沙》《帽子灯罩》是从经济的角度进行思考,此外,作品《骆驼》《三摞、一堆、一摊》也是从相似的角度反映了这个议题。

《骆驼》,2012年

展览“蛇杖III“现场的作品《三摞、一堆、一摊》,2011年


另外一部分作品则以武器为主题,无论是《水泥航母》和《Ehi Ehi Sina Sina》中的转经筒,还是《工地》中的宣礼塔,这些不同的意象重构了一个庞大的“帝国”。


《工地》,2006年


当被问及黄永砅作品中涉及的诸多宗教和动物意象对于当今世界的意义时,策展人侯瀚如认为在理性主义横行的时代,我们更需要另外一种思维方式的参与,而神话和宗教可被视为寻找知识的另一种途径。


正如他在《变化才是规则》一文中描述的那样,黄永砅的艺术“强大而智慧,揭示了存在的本质:这个世界的真理,就在于并不存在单一的本体论真理。世界是一个永恒的难题和悖论。”从不单一地看待世界,或者说用一种流动的眼光洞悉世间微妙的变化,黄永砅的创作对千变万化的现实作出了最为睿智的反驳。


黄永砅 蛇III:左开道岔

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 | 3月18日至6月19日



撰文 | 徐天天

编辑 | 蒋立言


本文部分图片来自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亚洲艺术文献库(Asia Art Archive)

[沙发:1楼] guest 2016-03-18 22:30:32
来源:凤凰艺术


黄永砅个展“蛇杖III:左开道岔”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


2016年3月17日,黄永砅个展“蛇杖Ⅲ:左开道岔”于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隆重开幕。本次展览由侯瀚如担任策展人,这是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迄今为止规模最大的装置展。作为一个主题连贯的巡展,在罗马二十一世纪国家艺术博物馆和北京红砖美术馆的相继展出后,“蛇杖系列”黄永砅个展终于现身上海。




▲ 作品《头》,2011-2016年


▲ 展览“蛇杖III”现场

本次展览为观众共带来25件作品,除了《头》、《蛇杖》等数件大型装置外,更回顾性地重访了黄永砅的早年作品,试图展现艺术家多年来持续的探索、反思和创作能量, 其中多件作品更为国内首次展出。黄永砅通过过去20年来的作品创造了一个百科全书般的旅程,来呈现并研究权力意志与实际命运之间的紧张矛盾,以思考关于人类命运的选择这一终极议题。

▲  策展人侯瀚如(左)以及艺术家黄永砅(右)在开幕式前做展览导览


▲  艺术家黄永砅(左)与好友


▲  展览开幕现场 策展人侯瀚如和艺术家黄永砅与友人合影

蛇杖III:关于世界统治力量及其命运的探讨和批判

整个展览演变成一个巨型的狩猎场,其中人们在互相搏斗的同时,和其他或真实或想象的动物、或自然或人造的物件之间遭遇并进行搏斗。这是世界的一个崇高的图景,使人兴奋,又让人警醒。

——策展人:侯瀚如

“蛇杖”计划最初是黄永砅为位于西方宗教首都罗马的意大利国立二十一世纪艺术博物馆 MAXXI 所构思,其焦点关注于宗教对抗。在北京红砖美术馆进行的“蛇杖II”将靶子转移到本土和全球社会权力关系重组的主要动机:领土争执。

而本次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进行的“蛇杖III”中将他关于世界统治力量及其命运的探讨和批判带上了一个更全面但又更精准的高度,引领我们来参与他关于世界命运的一个更广泛、更本体论的追问:如何选择前行的方向?向左还是向右?面对事物的命运,正确的选择究竟是否存在?




▲ 作品《蛇杖》,2014年

蛇杖的典故出自《圣经》中的《出埃及记》一章:“…上帝问摩西,‘你手上的是什么?’摩西答说,‘一枚手杖’。上帝说‘把它扔在地上!’于是摩西照做而手杖变成了一条蛇;摩西惊慌而逃。但上帝又对摩西说,‘伸开你的手抓住他的尾巴’——于是摩西伸手并抓住它,而它又在他的手中变成了一枚手杖 (…)”(Exodus 4:3)




▲ 作品《蛇杖》,2014年

在黄永砅的作品中,《蛇杖》由一条长约40米的蛇骨加上尾端的手杖构成,起伏盘踞于展厅之中,象征性地连接着天与地。蛇骨的形象似蛇又似龙,在东西方的宗教与神话中经常出现,时而象征知识与智慧,时而又让人联想到很多看似矛盾的意象:恐惧与欺骗,亦或创造与好运。蛇杖作为一个艺术装置,它的体量之大本身就在展厅中形成了相当的存在感;而它所要激发的,是一种敬畏,更是人们对于这看似不明的文化符号自己的思索。

《头》:展览名“左开道岔”隐喻的开篇注解

黄永砅于2012年创作作品《头》的手稿,在本次展览中完成作品装置并首次公开展出。这件作品占据PSA一楼大厅的入口位置,在这一挑高7米,面积约960平方米的展厅中长达11米、重达20吨的半截绿皮火车车厢被一头悬挂倾斜30°角,40只无头动物将有如从车厢中倾巢而出,四处散落,这些动物引导出多种方向。


▲ 作品《头》,2011-2016年






▲ 作品《头》布展现场

正如艺术家所言“无头动物提醒一种危机感,但身体各自,自有主张。”这件作品成为展览名“左开道岔”隐喻的开篇注解,是展览的整体构想,亦是展场参观线路的引导。

“左开道岔”是火车铁轨专门术语,站在道岔前段,面向道岔,在主线即直线铁轨的左侧分支为“左开道岔”。通过转辙器,尖轨和导曲线轨与主线直轨成为一个直行和左行的“两可之间”夹角……这些实际上扩展为创作的“思辨”,以及一条同时展出多个不同时间、地点的作品线路图。

关于黄永砅


▲ 艺术家黄永砅

黄永砅一直是中国当代艺术潮流中最为重要的艺术家,曾参加过许多国际上最重要的艺术展项,包括威尼斯双年展(2005),上海双年展(2000、2012),MONUMENTA (2016,法国)等,并在国内外诸多权威艺术机构举办过个展,如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08,北京),沃克当代艺术中心(2007,明尼阿波利斯)等。

他于1989年工作及居住在法国,2000年才回到国内。他曾发起并组织了艺术团体“厦门达达”。作为“厦门达达”艺术小组的领军人物,黄永砅当时一系列的作品尝试表达对于艺术体制的思考与批判。杜尚、维特根斯坦以及禅宗的思想都对黄永砅的艺术创作产生了极深的影响。他用自己的创作挑战美术馆、挑战传统艺术观念,通过空间装置探讨了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人与动物之间的关系,试图寻找一种可以超越国界以及意识形态冲突的表达方式。

展览现场


▲ 作品《沙的银行或银行的沙》,2000年

▲ 作品《三摞、一堆、一摊》,2011年

▲ 作品《马戏团》,2012年

▲ 作品《水泥航母》,2011年

▲ 作品《骆驼》,2012年

▲ 作品《不坐亵慢人坐过的座位》,2010年


对话“凤凰艺术

▲ 策展人侯瀚如

Q:这次的展览与以往两次“蛇杖”系列展览的区别在哪里?

侯瀚如:首先规模上非常不一样,这一次比前两次大了不少。更重要的是他的主题性的选择有点新的变化。第一次是比较聚焦于宗教共存的话题,第二次是比较聚焦于领土和人的关系,和权力的关系,这次可能更广泛的从好几个方面,有点像大百科全书来介入到黄永砯对世界问题的一些研究。

Q:考虑到场地的特殊性,有部分作品是专门为这次展览制作的,可以具体介绍一下吗?

侯瀚如:这一次有两三件特别为这次展览做的作品或者选择的作品,很可以说明他的工作方式。比如说,我们现在正面对的《头》这个作品,它完全是新的一个对于政治和策略,以及社会变化的一种关系的研究。他对于上海的研究,这个很精彩的表达在《沙的银行和银行的沙》这件作品里,他在2000年上海双年展上面展出的一件作品。这一次我们复制了这个作品,这个作品当时谈的话题是经济发展的复杂性和城市化的复杂性,这个话题到今天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话题,他所用的这种解读方式也是很能够让我们受到启发。


▲ 艺术家黄永砅

Q:您在“蛇杖”这个展览中,如何决定与展厅特定的空间及环境产生对话?

黄永砅:我觉得这个展览应该跟中国的现实,中国的意识和中国的社会有一定的关系。其实我的作品设计的主要是以全球化为背景,我想这些作品在中国的语境里面也有它的意义。

Q:《头》这个作品是首次展出,可以展示这个作品时的一些考虑吗?

黄永砅:这个作品考虑的是国家机器的问题以及权利的问题,这些当然跟其他作品也是应该呼应起来看。比如说它跟《沙的银行》摆在一起,跟《水泥航母》摆在一起,表现出国家机器与武器和经济的关系,当然还有跟宗教的关系。我觉得都有相关的。

Q:本次展览回顾了您20余年以来的创作,回顾这个历程,您觉得其中有什么变化吗?

黄永砅:我希望我的创作是变化的,但也许从别人的角度看没有变化。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