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评 | 眩晕:困惑之后与自由之前
发起人:clclcl  回复数:0   浏览数:927   最后更新:2016/03/17 20:20:24 by clclcl
[楼主] clclcl 2016-03-17 20:20:24

来源:东方艺术大家 文:张宗希


展览:眩晕 刘雨佳个展

展期:2016312-430

地点:当代唐人艺术中心


刘雨佳 第三人 单屏录像 黑白,有声 9 42 2014


在唐人当代艺术中心的微信上看到刘雨佳“第三人”的预告片时,不由的想起那部同样名为《 The Third Man 》的英国经典悬疑电影(导演: 卡罗尔·里德,1949),同样充满噱头的黑白摄影与色调,只是在这个短片里,电影中引人入胜的惊悚故事变成了更为集中的元素:动物、物体、环境、事件、偶然性,从而让充满细节的情景可以持续释放出某种悬疑与张力。

第三人


蜥蜴、运动的飞机模型、特别设置的场景,再加上虚虚实实的摄影技巧与后期剪辑,甚至声音的处理都有专业音乐人的参与,让这部短视频作品拥有了陌生化日常事物的特性,和一定程度上的经典气质:它更象是一段段静默的画面而非“叙事”或者“情节”。

展览现场:刘雨佳 终结的进程 三屏录像 彩色,有声 4 2 0 2013


另一件展出“ 终结的进程”有些舞台剧的特点,刘雨佳讲到,源于夏尔丹的一张画:小孩与陀螺,她把画中的桌面作为视频的背景,陀螺也从一个变成两个,用长镜头高速拍摄,然后再放慢,没有生命的物体在舞台上自行运转,相互影响,且导向最终的结局。刘雨佳希望在不使用剪辑、不打断动作,且延长物体运动进程的情况下,仍然连续、完整地呈现物在舞台上的运动和叙事;拍摄的真实时间被破坏,而其连续性和完整性却仍保留在观看和体验的“内在时间”里。从而不同于与电视或电影里的“拼贴时间”

老实说,作为观众,这个作品并没有“第三人”那样易于理解,它给人的困惑多于解决困惑之后的自由之感,正如在另一个年轻艺术家陈飞的展览前言里,凯伦·史密斯质疑:为什么在今日,如果没有相关的创作自述;或一个作为信誉保证的批评文本存在,如此大量的艺术作品反而无法再在时间、场域、社会历史及文化语境中自我成立?

展览现场:第三人


影像艺术作为相对新兴的艺术方式,得到不少艺术家的青睐,受众面似乎也更广一些。这大概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在开幕式上,不论是是朋友还是媒体,都忙着跟刘雨佳聊天的原因。尽管这件作品的创作时间是2014年,但对多数观众来说,可能是第一次见到。而且不免会有了解其作品脉络的兴趣:从第一部录像作品《The Ray》开始,片中所有的元素都有自己的二重身或镜中像,但这种镜像关系都基于一个第三方,或许是时间,或许是偶然的外在关系,或许是某种影像客体。有点可惜的是,最新作品《黑色海洋》并没有在此展出。至于“眩晕”,也是一个电影名字,它的另一个译名更广为人知:《迷魂记》。

其他作品

刘雨佳 光 单屏录像 彩色,有声 5 19秒 改编自阿兰·罗伯特·戈里耶小说《欲念浮动》 2013

刘雨佳 黑色海洋 多屏录像 彩色,有声 时间可变 2016

刘雨佳⻨麦格芬 收藏级喷墨打印 120 x 150 cm  2014

所谓的“麦格芬”,指并不存在或无关紧要的东西,及其所引发的欲望和悬念。它是希区柯克最独特的电影语言。它是一场空无、一个纯粹的表面,却是谈话、行动甚至整个故事的核心。 我们永远不知道麦格芬的内容是什么或它代表了什么,我们只关心它“引发”了什么。


刘雨佳 3-10-6  幻灯片投影装置 时间可变 2014-2015

3-10-6》这个题目是一间公寓的门牌号。这件作品里的240张幻灯片来源于刘雨佳目前已经制作完成的1500多张关于“物”与“室内空间”的幻灯片,这些胶片里的图像均抽帧自蓝光电影,并再次曝光于135的彩色与黑白正片上。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