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的艺术像搭积木一样有趣——专访钟云舒
发起人:babyqueen  回复数:0   浏览数:1831   最后更新:2016/03/16 11:26:18 by babyqueen
[楼主] babyqueen 2016-03-16 11:26:18

来源:艺术世界 文:杨圆圆




采访手记


开幕头一天,在展厅见到 tant 的时候她正在跑颠跑颠地处理残余的细节,蹦蹦跳跳的背影跟三年前上学时认识的她一样,几乎没什么改变。“像个弹球儿一样”——我曾经这么形容过她,觉得她的作品就像她的性格一样,清澈且灵光,感性中带着理性。


下面这张照片拍在开幕结束之后,她忽然跳过来跟我们说:“呀˜˜没人了!你们可以在这儿坐会,我觉得这个弧度特别神奇,特别符合人体工程学,坐上来可舒服了!”于是我有了第一回被艺术家邀请“坐”作品的体验(的确非常舒服)。


▲钟云舒“坐”作品,笑容非常灿烂


ArtWorld:哈喽,tant,从武汉回上海之后这几天过得怎么样呀?这两天花最多时间想的事情是什么?拍了什么好玩的照片吗?


钟云舒:其实也就刚刚回到上海差不多 40 小时(对,我很认真地数了一下)。想得最多的是接下来的这周哪几天可以睡到自然醒(想到就可以笑出来了)。昨天晚上我的尼莫爆了,然后我把它的尸体压成标本了。


▲钟云舒把她的小丑鱼“尸体”压成了标本


ArtWorld:不能睡到自然醒的日子是要上课的日子吗?从英国毕业回国到现在,是不是已经当了快一年的老师啦?现在能想起和学生有过的比较难忘的对话都有什么,能讲一两个情境吗?


钟云舒:是的,上课要 6:30 起床,感觉特别有仪式感,像一个努力的正经成年人。对,已经上了两个学期的课,终于可以表情自然的面对学生了(不用憋住不笑或者控制严肃脸),上课还是很累很累很累的,要分裂成很多个自己去面对不同学生的不同问题,遇到有好奇心的学生就很幸运。具体难忘的对话还真想不起来,他们有时候会纠正我的发音(我卷舌平舌音不分) ……


ArtWorld:我一直喜欢看你的 Instagram,你捕捉很多日常偶遇的物件的组合、色彩以及抽象的结构或纹理……我想到这些日常随手的抓拍与你展览中作品的关联,觉得是挺有意思的一件事。很多时候,你在作品中使用的材料也是“偶然捕获而得”,比如你之前提到,这次展览中所用到的混凝土砖,是在剩余空间门口的工地前停车时偶然发现的。你能聊聊这些日常随手的抓拍与你作品的关联吗?


钟云舒:很多照片里有一些意外的联系(比如有一张汽车保险杠和路边柱子重合了,有一种伸手环抱的感觉),但这是在拍下照片之后发现的,可能在做作品的过程中也有一个“意料之外”的部分,所以在最后整理作品的收尾过程是很慢的,我可能会走来走去晃来晃去观察,然后一些线索自己就冒出来把整体串联起来,感觉很开心。这种发现的过程可能一直都存在吧。

▲一辆环抱路边柱子的汽车,图片截自钟云舒的 Instagram


ArtWorld:你第一次使用橡胶是在哪件作品中?你最初是怎么开始对橡胶这种材料产生兴趣的?


钟云舒:最开始用过气球做作品,在此之前东西都是用的体量比较轻(或是显得比较轻)的材料,第一次用橡胶是在 2014 年在英国的毕业展上,当时定了一大卷 10 米的黑色橡胶皮送到学校,学校接待处给我打电话说,“tant 你来一下,你这个东西完全移不动。”我去一看,很乖的一卷躺在那儿,冲上去就准备拖走,结果全部力气只能拎起来一端,大部分纹丝不动。当时就觉得有意思,橡胶可以做气球,那么轻,也可以这么重。那次展览我把最重的橡胶皮挂了起来,地面上还有一些橡皮擦,整个展览关于重量,和与其重量相反的展示方式。


ArtWorld:在为本次展览创作的过程中,很多新材料也是以“意料之外”的方式介入的吧?作为观众,我特别享受在展厅里慢慢徘徊与发现的时间,可能就像是你之前说过的“刚刚好”,尽管看起来似乎是琳琅满目,同时也充满节制与控制。能否谈谈你在材料选择上的取舍?比如,在开始用橡胶之后,什么导致你选择第二种介入空间的材料?你如何看待材料之间的关联?


钟云舒:这次展览最开始就计划是用橡胶,还有一种遇水膨胀的硅胶,那种硅胶原始状态是硬质的,吸水之后变的很有弹性和透明,和后来(因为某种意外巧合)加入的隐形眼镜也建立了联系,同时那个亚克力造型的半球在大小材质上又和隐形眼镜建立了相反的友谊,硅胶的小球在吸水前的硬度和吸水后的反光度又和玻璃球产生了联系,玻璃球中微微泛起的绿色又和房间外的绿色玻璃对话,绿色的磨砂玻璃又似有似无的反射着空间里的线条状灯光……等等等等。这种线索有很多藏在展览里,并不是预先设计好的,这时候现场的创作过程就显得尤其重要,必须亲力亲为,这些联系才能完整。


ArtWorld:“建立了相反的友谊,和绿色玻璃对话”,这听起来就像是在讨论人与人的关系。我想到你在作品陈述中写到的这一段,“一个场域是具有拟人性的……这一切是有情绪的,并且是有时间线的情绪:瞬间的恐惧(似乎要崩断的铁棍),长久的愉悦(刚刚好的尺寸),两分钟的忐忑(微微减轻的晃动),一周的欣喜若狂(气球的旋转)等等”。你能否聊聊这份“拟人性”,或者说这种“材料勾起的情绪吗”?


钟云舒:这就像上个问题中我所回答的那样,在这样的情况下,拟人性就好像是自然而然产生的,不关我的事儿咯。我做的工作可能就是推了它们一把,白天它们都安安静静的,夜里人类不在了就都跑出来了。



▲钟云舒,《重量值》(Weight Value),2014,尺寸可变,橡胶皮,塑料CD盒,金属管,空相框,浴室扶手,山的绘画,橡皮擦,航海尼龙绳,切菜板,橡胶球,塑料管等


ArtWorld:你还形容过自己的工作方式也许和画画很像。我觉得这很妙,想象你进入一个“立体的白纸空间”,身处其中,身体力行地搭建一个可以被体验的“立体的纸上画面”。之后在展览中,观众也是需要身处其中,自由选择他们步行的路径,不经意地发现隐藏在空间中的一个个“画中画”。不过,你觉得在白盒子空间中展开创作是一项必须条件吗?倘若如果面临一个已经有既定特征的空间,你会如何应对?


钟云舒:我觉得不一定要白盒子,白盒子就像可能是一张规矩的白色画纸,考虑作品自己本身可能占了大部分,平衡地放置就好。如果既定特征的空间,更多的空间细节可能会参与到作品里来,或者成为作品的一部分。

ArtWorld:目前你是否有考虑过在有既定特征的空间里创作?如果有,是什么类型的空间?


钟云舒:我暂时还没有设想过空间会是什么样,或是有一个什么样的空间就好了的假设。对我来说,在空间里展开创作就像一个命题作文,有一些限制也好。

ArtWorld:你说过自己的工作方式就像是玩积木,你觉得自己第一次以这种“玩积木”的方式创作的是哪件作品?


钟云舒:应该是在上学的时候,没有稳定的工作室,但可以短时间的借用学校的项目空间,所以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尽可能多的去尝试。《工作气球》系列中的大多数也是在那个时候完成的,因为氦气球本身也是具有临时性的特征,作品能够存活的时间和我能够使用空间的时间是一样短暂的。

钟云舒,《工作气球》(Working baloon), 2014,尺寸可变,乳胶气球/纸张/泡沫球


ArtWorld:此次展览是你第一次在这么大的空间里“搭积木”吧,觉得最大的挑战都有哪些?


钟云舒:最大的挑战,可能是正式进入空间进行创作之前的不确定,一旦开始创作了,即使遇到问题也都是“可解决的”。或者说,这次最大的挑战就是空间太大。所以说,如何控制/控制多或者少/控制停下还是继续,都是一直在考虑的问题。


ArtWorld:通常来讲,有着具体形象的物件相较于抽象的物而言,更容易给人留下一个先入为主的印象。整个展览中唯一有具体形象的两个物件,一个是在《电子屏幕是艺术家,我不是》中出现的被翻拍 20 次的山峰照片,一个是《一上一下》中出现在缝隙处的小鱼。前者出现在作品中是合乎情理的,而小鱼的出现在整个展览里有点微妙,看到的瞬间还挺意外的,你能聊聊小鱼在这儿出现以及理由吗?


钟云舒:关于具象的物件,我可能对这个阐释系统是开放的态度,也许观众会对这个装置有一些具象的理解,大家也很容易在一个抽象的东西和自己的经验间建立联系,而不在意这是否真实存在这种联系。那个小鱼其实也有一种戏谑的成分在里面,观众可能刚刚产生了一个理解,这个小鱼突然出现也许帮助他们肯定了自己的认识方式,也有可能截然不同,产生一个“咦?”的瞬间。我觉得“咦?”的这一个瞬间挺重要的,感觉是引发一个新的问题的开始。


▲作品《一上一下》中的小鱼


ArtWorld:最近最喜欢/最不离手的三个物件是什么?


钟云舒:手机钱包钥匙一直不离手!吃喝住和交流的必备工具(听上去我还生活在人类作为动物的最低标准线上。)


ArtWorld:你从什么时候开始攀岩的呀?觉得这个运动的哪些特点最吸引你?


钟云舒:开始攀岩非常偶然,整个初中生涯的每一个周末都有一个下午在攀岩,12 岁到 15 岁那会儿,后来上高中就慢慢去的少了,现在回想起来没有补习班的中学太幸福了。现在攀岩已经被我挤在了时间表的末端,但是一份随时可以捡起来的爱好。如果仔细想想这个运动(有时候也不像运动,像游戏),还挺复杂,跟其它所有运动一样涉及到心理与身体,但粗看有力有劲,细看有智有柔。

返回页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