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未:听不见的艺术,看得见的声音
发起人:colin2010  回复数:0   浏览数:1150   最后更新:2016/03/08 21:15:13 by colin2010
[楼主] colin2010 2016-03-08 21:15:13

来源:凤凰艺术 文:张未


听觉障碍的世界是怎样的?如果只能看到水鸟的翅膀飞溅出水花,如果只能看到琴弦在手中震颤,如果只能看到孩子的笑脸,嘴巴微微开合朝我们蹒跚而来。


我相信,在这种状况下,当代艺术一定是胜于其他领域的。因为它诉诸的并不只是某一个单独的感官,而是在试图调动人类所有尚处沉睡的机能,来理解那些似乎并不可以理解的东西。当眼耳鼻舌身意,这些机能在日常中不断衰减,不断习以为常的时候,当代艺术恰恰将我们拉回到那个让人兴奋的初始点,让这些被日常的沉闷所窒息的感官,重新浮出水面而获得呼吸。

OSC艺术小组《看得见的声音》现场表演


因此,对于那个我们并不熟悉的听觉障碍的世界,当代艺术必定是会有所作为的。上海当代艺术馆筹备了数月而开展的《看得见的声音》——听障儿童公益慈善项目恰好为我们证明了这一点。展览一方面通过在听障儿童学校、Apple Store、B站同步直播等形式,在社会空间中完成了从“有墙的美术馆”到“无墙的美术馆”的转变,而更重要的是,策展人通过邀请OSC声音艺术小组对抽象艺术家李磊的作品进行“再创作”,用声音表演进行“即时演算图像”,从而在面对听障儿童与听障人士时,完成了从声音艺术到视觉艺术的同步转换。也是因此,听障儿童在展厅中所感受到的不只是重低音音箱所带来的皮肤与汗毛的颤动,还通过电子图像,无障碍的理解声音在空间中的回旋。


这个展览固然是一次慈善活动,但对于当代艺术自身而言却也是一种挑战与回馈。它事实上来自一种质询,当艺术开始随着资本更新的速度变得疲劳时,当艺术对感官的刺激在健全的感官与残缺的创意中越来越陷入矫揉造作时,艺术究竟还能给社会带来什么?


因而与其说这次展览是一项面对残障人士的公益活动,不如说它通过“感官障碍”这一角度重新反过来对艺术的创作及其价值展开梳理。当视觉艺术不再依赖纯然的色彩刺激时,我们收获的是整个现代主义绘画;当声音艺术不再纯粹依赖听觉刺激时,我们收获的也将是一个无限敞开的新领域。这个领域有赖我们封闭那些已经麻木的感知系统,用那些沉睡着的、尚待发掘的感知能力来重新检讨艺术作品。这需要艺术家将自己的身份与有障碍的人群互换,就如同精神分析诞生之初将自己与精神病人互换一样,亦如同中国观念艺术早期那些亦正亦邪、难辨病理抑或天才的行为一般。

OSC艺术小组《看得见的声音》现场表演


当然,这次展览并未在这个方向上挖掘过多的内涵,但它却是一个重要的开始,也为未来标明了一种方向。它起码说明了一个简单却又核心的道理:如果人们试图为他人做些公益,总要试着真的进入他们的世界,并让他们的生活因这些公益的出现而变得更好。“假公益之名而为其所用”的事情已经让人看的太多。也恰好就在一些多行不义的艺术行为终于被再次拆穿的当下,让上海当代艺术馆的这次公益展览变得尤为珍贵。


巧言令色,自然是动听无比的,但却无法让人看见嘴中的那些作品究竟如何高明。圣人不言,不是因为他在自我神化,而是因为作品自己原本就拥有口舌。一切虚伪的言辞都只是无法持久的泡沫,能够维持它美丽的,只能是反射别人所发出的真实的光。


如果有一天,我们不再仅仅只能从别人口中“听见”好作品时,艺术才会回到它应该有的位置;如果有一天,我们能够洗去附着在艺术作品之上厚重的泡沫,艺术家才会收获到那些可以看见的最美的声音。

返回页首